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隻要教師具有環境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教學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與環境教育之間的聯係,利用兩者之間的結合點,找準切入點。
努力做個環保有心人,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為英語教學和培養學生的環境素質添磚加瓦。隻要教師持之以恒,始終做個有心人,那麼環境教育這項工程就充滿了生機!開展環境教育就是:-個老師影響一個學生,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
地理教學
1.提高環保意識
首先,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使學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把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之中,成為大自然的一員,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空氣和水以及廣袤的空間和活動場所離開了環境人類將無法生存。
為此,必須向隻顧眼前利益、不惜破壞自然資源、嚴重損害環境的行為作鬥爭。防範和製止濫伐森林、濫墾草原、過度放牧、無節製地占用農田和抽取地下水,對礦產資源采富棄貧,濫采濫用,造成全球性的氣候惡化、土地沙化、地麵下沉、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短缺等嚴重的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發生。
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從而讓學生產生一種危機感和責任感,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處理生活、指導工作。地理教學中還應該促使學生建立科學的人口觀,並認識到人類自身的增長要和資源、環境相協調,從而自覺地宣傳和執行黨的人口政策。
資源的短缺和枯竭、環境的汙染和退化問題已出現。如果環境的承載量受到的壓力過大,生態係統破壞,就有失去平衡導致惡性循環的危險。
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應該從小培養,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增強對環境的憂患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要讓學生懂得當前人類正麵臨著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汙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溫室效應加劇、臭氧層出現空洞等一係列問題的困擾,這些環境問題不僅嚴重影響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和生存。
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本身。並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與環境的對立和統一的關係,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增強解決環境問題的參與意識,達到具有理性的環境行為。一方麵,按自然規律辦事;另一方麵,設法提高人類自身的科學技術水平,主動地去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努力促成人類與地理環境關係的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教學中滲透
以課堂為主陣地,將環境意識滲透到知識教學中去,課堂教學是老師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場所,怎麼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向學生滲透環境意識呢?
首先,老師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滲透點。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現行高中地理課本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係著眼,交給學生有關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從而使學生對如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麵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整個課本知識體係是以地球的宇宙環境為開端,最後又歸結到人類和環境的關係上去。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貫穿於整個教材的始終。
正在使用的地理新材更是以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知識體係。課本中以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陸地環境等四大環境取代了傳統的四大圈層;從人類利用資源和環境創造物質財富,到人類麵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闡述了自然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活動場所,也為人類的生活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通過學習,要使學生認識到:如果人類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支配自己的行動,則生態、經濟、社會等都可以朝著協調、與和諧的方向發展。老師要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生動形象地通過課堂教學把環境意識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去。
環境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而不是專業技術教育,所以教學方法應由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為啟發的探究式教學,教學中應該充分引用現代教學手段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也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收集各種環保資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此外,老師還可以收集各種環境汙染的實例和數據用於教學,這樣既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同時又由於實例的生動有趣和數據的觸目驚心而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從而達到增強學生環境意識的目的。
3.開展實踐活動
開展課外的實踐活動,將環境意識滲透到整個社會中去,除了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以外,第二課堂的活動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好場所,在利用好課堂教學進行環境教育的同時,應結合地理學科特點,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在活動中滲透環境意識。
平時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請環保專家到學校作環境科學的專題講座,普及環境保護知識,組織以環境保護為內容的主題班會和以環保內容為主的知識競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學習,同時組織學生寫好環保小論文,可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學生中進行“廢舊電池對環境的汙染和處理現狀調查”,通過活動深切地讓學生體會到環境的重要性。更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本身。還可以組織學生調查附近的工廠、小河、垃圾處理場、生活小區等,當他們看到汙濁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廠排出的廢氣、公路上的塵埃,自然就會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自覺行動起來,保護環境。
對於高中的學生可以成立課外實驗小組和宣傳小組,可以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環境汙染對生物和人類所帶來的危害,從而增強他們的環境意識。而宣傳小組則可以利用節假日走向社會,通過手抄報、黑板報以及演講等形式向公眾宣傳有關環保的政策條文、法律法規,使環境意識滲透到整個社會中去。
4.其他宣傳手段
地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如自然資源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生物生存的空間環境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再加上在這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各種媒體如電視、報刊雜誌、網絡到處都充斥著有關生物與環境的話題。
作為中學地理教師除了在課堂內外滲透環境意識以外,還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媒體資源作好環保宣傳,具體的作法是定期地舉辦環保為專題的黑板報或手抄報比賽,也可以在一些與環保的有關的日子裏,如水日、環境日、衛生日、地球日等舉辦保護環境的專題討論會或演講比賽,這樣在活動中學生會主動地去從各種媒體中攝取與環保的關的知識,這往往比被動地接受要有效得多,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總之,地理學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研究對象,使它在環境教育中具有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優勢,在當前學校環境教育普遍展開之時,地理教師應該責無旁貸,積極投身,盡己之長為環境教育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化學教學
1.在化學教育中培養環境意識的內容
環境意識是指環境在人腦中的反映,即人們對全部環境即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包括生態、經濟、政治、社會、技術、立法、文化、美學等方麵的認識或見解。環境意識是環境行為的先導,影響和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提高學生環境意識是環境教育的核心,對防止環境惡化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科學,而環境的汙染、環境質量的優劣與環境中各種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組成結構、性質以及它們的變化直接相聯係。化學教學內容為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化學的研究方法也為環境意識的培養提供了有效途徑。
(1)環境憂患意識。領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大意義,環境教育首先要使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有清醒的認識。環境危機意識是環境教育最適宜的切入點。全球的多數環境問題,其中有多項都可用化學知識來分析說明,使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前因後果及相應的解決辦法,讓學生了解、關注這些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的目的。
如高一年級化學教學中結合鹵素知識介紹臭氧層空洞,結合二氧化硫性質介紹酸雨,結合氮的氧化物性質介紹城市環境汙染;高二年級化學教學中結合高分子聚合物介紹“白色汙染”;高三年級化學教學中結合電解、電鍍介紹水體汙染。針對這些汙染問題讓學生思考:“人類過去對自然的掠奪般的行為方式造成了今天的惡果,人類破壞自然,自然也必然會報複人類,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2)可持續發展意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如今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是解決當前環境問題的一個指導思想。可持續發展包括持續生態、持續經濟和持續社會三方麵內容。主張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係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增長,做到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和後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現在的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有必要掌握這一對人類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指導思想。教師在教學中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使之學習這一思想理論,培養其“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並對其相應的態度、行為習慣的養成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學校要注意從資源問題入手使學生領會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教學中增加資源利用及資源狀況方麵的介紹。教師通過元素化合物性質、用途、製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
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即對未來負責,做到考慮代際間的公平,從後代的角度考慮當代人的行為;認識到真正的生活質量,體現在解決物質貧困問題的同時,應解決精神的貧困和生態的貧困。公平,它包括人類與非生物界、國家與地區間及代際之間的公平。培養學生環境問題的價值觀和態度,將有利於指導和規範學生的環境行為,是學生環境行為的先導和動力,是培養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關鍵點。
通過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讓學生辯證地認識到它們既有有利的一麵又有不利的一麵,讓學生用批判性思維來考慮這些物質的使用會給世界帶來哪些影響。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含磷化合物進入水體,少量促進植物生長,過量則使水中植物瘋長,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體變黑、變臭。
我國生產的洗衣粉大多為含磷洗衣粉,它們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體汙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體汙染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再有,結合一些重要化工原料的工業製法,引導學生用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來分析這些傳統工業,強調在生產過程中要注意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並進行“三廢”的合理回收和再利用。
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和行為。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極好時機。實驗需要使用各種試劑,會排出相當數量的成分複雜的廢物、廢水、廢渣,它們不僅對實驗室環境構成一定威脅,也對周圍環境構成一定危害。
教師在實驗教學時要強調按用量使用藥品,以減少汙染物的排放量;規定要將實驗廢棄物放到統一地點,統一回收處理。在實驗前講明道理,使學生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教師對實驗操作堅持嚴格要求,同時也注意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設計,發揮其主體性。
注意從法製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教育,在教學中利用滲透的方式,結合知識點,讓學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講二氧化硫、硫酸時介紹《大氣汙染防治法》,講水泥的工業製法及鋼鐵冶煉方法時,介紹《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法》,講電解電鍍時介紹《水汙染防治法》,通過有關法律法規的介紹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2.發揮教師在環境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教師本人的環境意識、環境知識和環保技能以及環境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學生環境意識的關鍵。積極開展關於環境教育內容和方法的研究,積極與國家環保宣教中心聯係,請他們對學校的環境教育工作進行指導。搜集關於環境的小故事,以及一些重大的環境事件、環保法規,等等,根據化學教學內容,結合知識點,將這些素材分類整理,編輯成適合課堂教學的《教師環境教育課堂教學參考資料集》。資料的編輯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
環境教育從學生切身問題入手,抓住時機灌輸環境意識,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針對許多學生家庭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室內裝修的現實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室內裝修會遇到哪些環境汙染問題”的專題調查活動。學生自由組合編成小組,自編調查問卷,自己跑市場了解家居裝修材料性質,到圖書館查找文獻資料,撰寫調查報告。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了解到許多環境知識,如地麵裝修選用大理石會增加氡汙染,牆麵漆的使用會揮發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響身體健康的有機物。
通過調查,學生還可以提出計多減少室內空氣汙染的辦法,如盡量少用中國傳統的爆炒做菜方式,以減少油煙的排放量;做菜過程始終開動抽油煙機,以減少燃燒過程產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氣中的含量;室內禁止吸煙;注意家電的電磁波汙染,等等。總之,活動的開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高中無機化學部分主要以元素族為單元進行授課,每當學完一個單元,讓學生搜集這一族元素化合物在環境問題方麵的有關知識和信息,在所組織的“環境沙龍”中進行信息交流,開展問題討論。如學完鹵素單元,學生們可以利用課餘時間找資料,在交流會上向大家介紹氟的化合物氟立昂破壞臭氧層的原理等。
生物教學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滲透或進行環境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生物生存於自然環境,依賴於自然環境,是生態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生物在適應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自然環境,生物與自然環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生物學習中涉及到許多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內容,為環境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1.學習環保知識,樹立環保意識
環境問題主要源自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而這些損害破壞環境的行為與人們缺乏對環境的正確認識密切相關的。觀念支配行動,環境保護的行動源自學生良好的環境知識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新課程生物學教材提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課程體係,有助於學生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現狀,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觀念,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使學生的行為與環境相和。
通過對“生物圈”“生態係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係統”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態係統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一個整體,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常常是全球性的,人類的許多活動影響著生物圈,使生物圈麵臨危機。
這樣學生就明確了人類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了人必須與生物圈和諧共處的道理。通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學習,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光合作用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的生存提供物質來源和能量來源;是生物圈中所有能量的最終來源;維持了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對穩定。學生可以意識到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
教材中的“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探究環境汙染對生物的影響”、“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幾乎就是環境保護的專題教育:學生了解到森林遭到嚴重濫伐;野生動物被捕殺,鳥類種類日益減少;太湖汙染美麗不再重現;生物入侵的危害;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認識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給環境帶來的危害;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等等。
通過學習,學生們對環境保護可以有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環保意識會有很大的提高,並且很快落實到日常生活行為中去。
2.養成良好習慣,做到環保生活
保護環境,隻靠宣傳是不夠的,學生的環保知識和環保意識要轉變為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自覺行為,才是環境教育的目的。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和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尤其是正確的環境行為習慣,更是在後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中,在教師家長的指導和影響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有的學校教育向學生傳遞的更多的是不能和不要去做什麼,如不要損壞樹木,不要破壞綠化,不要傷害動物,不要隨地吐痰,不要損壞公物,等等。很少具體地教會學生正確的行為方式,如何去做。在生物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時,在傳授環保知識,樹立環保意識的同時,更突出生活學習中應該怎麼去做,什麼行為方式是環保的、正確的。
如隨地吐痰是十分令人厭惡的,是令許多人無法忍受的。在學習《人體的呼吸》一節內容時,提到不能隨地吐痰。在《傳染病》的學習中,講到呼吸道傳染病傳播的途徑,也會說到不能隨地吐痰。
通過學習相關的生物知識,學生知道了呼吸道對吸入的空氣有清潔作用,被呼吸道阻攔的細菌和有害物就形成痰和鼻涕等,隨地吐痰將會散布細菌等病原體而傳播疾病,汙染環境。但學生雖然知道不能隨地吐痰,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吐痰。有的家長和老師從來沒有教過如何去做,這令學生很困惑。
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具體的做法是:每天早上洗嗽時對口腔喉嚨鼻腔做一次較全麵的清理,以盡量減少吐痰的機會。出門時隨身攜帶手帕,遇感冒要咳嗽吐痰或流涕時,將痰吐在手帕裏放進口袋,回家後處理或放進垃圾桶。如周圍沒有垃圾桶,用過的紙手帕不能亂丟,先裝口袋裏,找到垃圾桶後再放入。應該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會做的文明而環保的行為,但以前很少有人這樣去做。
為了更好地去保護動物,教師要教育學生應該做到愛護動物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不隨意向動物扔雜物,不打鳥,不捕捉青蛙和蛇等野生動物,不吃野味,不購買野生動物及利用野生動物製成的商品,不販賣野生動物,注意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積極主動參加有關動物保護活動,宣傳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知識,說服並勸阻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必要時尋求新聞媒體支援和法律支持。
在愛護花草樹木的過程中,學生應做到:不攀花折枝,愛護樹木,不破壞綠化,保護草地,不使用紙製賀卡,多發電子郵件或短信,節約紙張,雙麵打印文件,廢紙回收利用,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子,進行保護樹木愛護綠化的宣傳,積極參加植樹活動,勸阻和製止亂砍古樹名木、破壞綠化的行為。
多使用布袋或竹籃購物,不使用一次性難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盒,減少白色汙染,正確處理廢舊電池,尤其是汙染性極大的紐扣電池,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如使用節水型抽水馬桶,洗淋浴而不用浴缸,也不到公共浴室洗湯浴,減少或不用自來水洗車,推廣汙水處理和水的循環利用,關注當地水體汙染狀況,及時發現舉報對水體造成嚴重汙染的造紙、冶金、化工等生產企業,減少水汙染。
使用節能環保型冰箱、空調,減少使用空調次數和時間,以保護大氣中的臭氧層。關注大氣汙染,出門多坐公交汽車,多騎車或步行,減少機動車尾氣的排放,降低溫室效應,等等。
3.關注環境問題,促進持續發展
環境教育必須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讓所有的人都行動起來,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來。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自己有良好的環保行為,而且要關注社會,關注當前發生和存在的汙染環境的重大事件,北方的沙塵暴,艾滋病,洪水與厄爾尼諾現象等重大事件,積極參與這些事件的探索討論,關注本身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行為。目前全球的野生動物種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減少,日益消亡。
學會在關注中學會思維,辯證地看待每一件事,正確處理和保持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的關係。環境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認識到地球上生命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活動與決策在現在和將來對資源、對當地社會,對全球以及對整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從而自覺樹立與環境、社會和諧共存的生存和發展觀。
總之,環境教育是對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環境意識是科學意識,也是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中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培養從事環保的技能,主要是通過傳授環境知識,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態度和價值觀,提高環保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存觀、發展觀,進而使其形成與環境和諧共存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