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原則
學校與公眾建立良好的關係,要靠平日的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公共關係的魅力就在於以事實為基礎,從小事做起。因為良好的公共關係的基礎是當事者雙方的相互信任,而這種信任的關係要在真誠互助的交往過程中才能建立起來。因此,開展公關工作一定要至誠待人,誠實守信。
學校公共關係堅持誠實守信原則,要求學校公關人員要為人師表不要言而無信、欺騙公眾;對事實材料要客觀真實地公開,不能故弄玄虛;要敢於正視學校的缺點、不足;認真對待公眾的批評、意見,並針對不足加以改進,要讓公眾體會到學校的誠意;對公眾的許諾要堅決兌現,要取信於公眾;不要做“一錘子買賣”,給公眾留下一個奸商的形象,公共關係是一項持久的工作,“見好就收”、“投機行為”隻會因小失大,丟了芝麻撿西瓜,得不償失。
人人有責原則
公共關係涉及人多、事多、環節多,是團體性的工作,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處在一定的公共關係中。學校的每項工作和每個人的表現都在不同程度上關係到組織的形象。雖然一些較為重要的活動舉辦得好壞與否會使人們對學校形成一定的印象,但人們對學校工作的整體評價和印象是在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做出持續努力的項目上獲得的。
因此,學校公共關係不僅是幾位領導或公共關係人員的事,它需要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共同努力,共同創造學校的良好形象。
學校公共關係堅持人人有責原則,就必須調動廣大教師的公關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公關意識,使學校的每一個成員都意識到自己有公關的義務。
但由於公關工作是一項藝術性、科學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要求人人公關並不是要求學校的每一個人都成為公關人才,而是要求他們認識到自己是學校中的一員,在與外界交往時,處在與外部公眾聯係的第一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學校帶來的影響,在適當的時機,盡己所能為學校做一些公關活動,為學校樹立一些美好形象。
學校內部的公共關係管理
學校內部公共關係主要指學校對其組織成員的公共關係,包括教職員工、學生等。學校的組織成員對學校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對內部公共關係要加以重視。
對教職員工的公共關係
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靠教職員工的辛勤勞動來完成,教職員工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教育教學效果的好壞。他們既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人物,又是開展對外公共關係的依靠力量。創設和諧的學校內部關係,才能更好地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進而通過他們搞好對學生和對外部的公共關係。對教職員工的公共關係要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麵。
1.做好與非正式團體的關係
非正式團體在學校中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學校領導對其應有正確認識,不能對其置之不理。有的非正式團體與學校目標相抵觸,有的則有利於學校目標的實現,學校應區別對待。
要將其可能產生的積極作用發揮出來,要盡量減少其消極作用。非正式團體中往往有一些作為代言人並敢於挺身而出的“意見領袖”,他們在非正式團體中有較大影響,學校領導要與這些人保持聯係,要尊重他們,在一些重要問題上要誠懇地聽取他們的意見,並要求他們配合做好工作。
2.關心教職員工生活
教職員工除了有較高的精神需求外,也有物質上的需求。伴隨著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教職員工物質上的需求份額會越來越大。學校領導在對這些物質需要進行正確引導的同時,要力所能及地解決好工資收人和福利待遇問題,要把教職員工的冷暖時刻放在心上,使教職員工感到自己在被關心、被體貼。
3.及時通報情況
教職員工對學校工作非常關心,一般都有希望了解學校發展情況和現狀的要求。如果情況不能及時得到溝通,就可能產生一些猜測,以致出現一些給學校帶來混亂的小道消息。學校要抑製那些產生混亂的小道消息,就應經常向教職員工通報情況。
學校的校長室、辦公室、教務處、總務處等管理部門應通過開會、牆報、報刊、內部通訊、員工手冊、海報、財務報告等傳播媒介及時地、真實地向教職員工通報學校的現狀、政策宗旨、措施決定等內容,盡量地做到校務公開,而且讓教職員工充分發表對學校的意見、看法,做到與教職員工能雙向溝通。
對學生的公共關係
學生是學校內最龐大的公眾群體,搞好對學生的公共關係對學校有著特殊意義。對學生的良好公共關係不僅起著團結學生的作用,而且起著教育學生的作用,它能促進學生對社會的積極理解,也能幫助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交往,學會待人接物;同時對學生的良好公共關係也是學校對社區、對學生家長開展公共關係工作最主要、最廣泛、最經常的力量。對學生的公共關係主要應注重以下幾點。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師生關係不僅是師生交往需要的滿足,而且它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無形的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感和對學校的向心力,使學生願意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和價值觀念,使教育教學過程帶上愉快的色彩。
與某一學科教師有良好關係的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濃,學習主動,學習效果也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關鍵在於教師,要求教師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了解和重視他們的要求,平易近人,積極開展正麵教育,抓住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2.尊重學生主要權利
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是自我教育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行為,學校應尊重學生的權力。學生的主要權利有: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組織活動的權利;參與學校一些學習和生活製度管理的權利;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後勤、圖書資料管理等提出意見的權利,等等。學生將這些權利看得很神聖,迫切需要教師尊重他們。
尊重他們的權利,會促進他們對學校工作的理解、認同、尊重,使他們能尊重教師的勞動,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積極性。
3.培養學生的公關才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關係已深入到各行各業,對組織、個人的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學校作為培養人、教育人的組織,理所當然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公關才能。學生具備一定的公關能力,不僅有助於學生與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公共關係,而且是學校對外公共關係的力量。
學生是學校數量最大的內部公眾,與外界有著非常廣泛的聯係,學生具備一定的公關能力,隻要學生有愛校情感,他們就會主動向社會、家長、校友宣傳學校的成就、發展現狀,就會自覺維護學校聲譽和形象,從而不斷擴大學校影響。
學校外部的公共關係管理
學校與外部的關係千絲萬縷,隨著改革開放,學校的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與外部的聯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學校發展受外界影響越來越大。在現代社會,盡管有些學校有其獨特之處,有其可以孤芳自賞的地方,但絕無可能與外界隔開,自覺主動地加強對外公共關係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
學校外部公眾具有層次多、範圍廣的特點,學校開展對外部公眾的公共關係,應著重注意對家長的關係、社區的關係、校友的關係、上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係及學校之間的關係等。
對家長的公共關係
對家長的關係是學校外部公共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麵,對於任何學校來說,家長都是最直接、最敏感,也是最有影響的外部公眾。家長在與學校的關係中至少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是學校的客戶;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合作者;是學校工作的評價者和學校聲譽的傳播者;是學校資源的提供者或中間人等。
家長通過學生與學校聯係起來,對學校的發展自然非常關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等信息也很感興趣。做好家長的工作,學校工作就獲得了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軍。對家長的公共關係要取得成效,應注意以下方麵。
1.做學校內部管理
不斷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是做好學校和家長關係的前提和基礎。家長送孩子上學的第一願望是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品行端正,將來有較好的前途。學校要關心、愛護學生,強化內部管理,盡最大努力讓學生學有所成,不斷滿足家長對培養孩子的要求。
2.與家長加強聯係
外部對學校的評價,一般總是來源於學生家長的感受。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學生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效果,家長對學校、對教師的態度和評價,又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校、對教師的態度和感情,影響學校整體的形象。家長對學校的尊重和支持,有助於提高學校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有助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校應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進行經常的、坦率的交流和溝通。一般情況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成長、前途都非常關心,他們也有與學校聯絡、溝通的需要。當然,家長與學校聯係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
學校應從滿足家長這一需要著手,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和管理工作,主動宣傳學校的目標、計劃、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困難,讓家長了解學校,向他們宣講教育科學知識,指導他們配合學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使他們由被動的客體轉變成學校工作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學校可通過召開家長會、建立學校或班級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進行家訪、開展家庭教育谘詢等活動,與廣大家長加強聯係,增進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從而實現公關目標。
3.正確對待與家長的矛盾
學校管理應嚴格按照規章製度進行,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要遵循教育方針、教育教學規律,集資、學費及其他雜費應按照有關文件規定收取。學校要從嚴格要求自身出發,處理與家長的矛盾和問題,尤其要注意處理好與家長的經濟關係問題。隻要學校按要求努力工作,嚴以律己,就可以減少與家長的矛盾,即使產生一些矛盾,也容易妥善處理。
對社區的公共關係
社區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裏所講的社區就是其廣義而言的,是指大社區,即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所形成的一種生活上相互關聯的社會體係。任何一個社會實體單位都處於兩個體係,即行業體係和社區體係之中。
學校屬於社會的教育組織體係,與所在社區裏的各種組織有機結合,組成社區體係。學校公共關係中所說的社區關係,是指學校與周圍同處這個地域的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及個人之間的睦鄰關係。
良好的社區關係,是學校生存和運轉的基本條件之一。社區為學校提供生源,提供食、住、活動的條件,是學校工作的經常的監督者,學校管理工作的好壞,學生質量的優劣,社區領導和群眾都會明斷。對社區的依附性可以說是學校發展的一條規律。
同樣,作為社區的一員,學校的發展又能促進社區的進步。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學校對社區公共關係的基本目的是樹立模範居民和模範單位的良好形象,發揮對社區的積極作用,爭取與社區領導和群眾融洽相處,同時獲得必要的支持。學校對社區的公共關係要注重以下幾點。
1.參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學校是專門育人的場所、學校的教育代表了社會的要求,相對於社會來說,師生員工的思想作風、精神麵貌更受人稱道。所以,學校要努力抓好校風、學風建設,開展經常性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模範遵守社區的規章製度,維護社區治安和環境衛生,積極參加社區的公益活動,影響、改變社區的精神風貌,為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獨有的貢獻。
2.促進社區經濟繁榮
學校應根據自身特點,發揮文化優勢,積極為社區的經濟建設和其他建設服務,努力培養當地經濟建設所需各類人才;發揮學校人才優勢,為街道、鄉鎮企業的產品開發、銷售出謀劃策;學校還可發展校辦企業,直接促進社區的經濟繁榮。
3.爭取社區支持
學校在為社區服務的同時,還要主動爭取社區的支持,要經常走出去,向社區公眾介紹學校情況,同時也可把他們請進來參與和指導學校活動,讓他們了解學校的期望和要求,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幫助學校改善辦學環境和條件,促進學校全麵提高教育質量。
對政府的公共關係
政府教育部門是學校的調節器。無論從政策和法律的製定與執行上,還是對學校發展現模和方向的管理上,它們都是從事某種協調、指導和規範的巨大的調節器。這種指導、調節和約束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公立學校、國立學校身上,而且也體現在私立學校以及其他形式的學校身上。
政府教育部門還是學校經費的主要來源。盡管這些年政府鼓勵多種形式辦學,但公立學校仍然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主體;盡管政府倡導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但政府仍然是教育經費的主要支出者和管理者。
政府可以通過經濟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對學校施加影響,進行宏觀方麵的調控。再次,政府教育部門還是學校其他物質資料的保障者和供應者,同時也是學校人事、招生、分配的主渠道。
所以,學校應采取切實的公關手段和措施溝通、協調與政府的關係,使之隨時掌握學校教育活動的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學校在對政府的公共關係中應注意一些方麵的問題。
1.要采取主動合作的態度
學校在宏觀上自覺接受政府教育部門的指導和管理,恪守政府的有關政策和法令。學校即使有較大的自主權,校長有人事權。財經權、決策權,但對上級的指示、決定要認真領會、執行,尊重上級,配合上級人員對學校的檢查、監督工作;學校的各項措施、行為應從所在地區政府教育部門全局著眼,多體諒上級的難處,要摒棄小團體思想。
2.與政府教育部門溝通情況
學校領導人要充分了解政府機構,特別是教育行政機構的設置、職能結構、工作範圍和辦事程序等,與教育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保持經常性的聯係和接觸,按照職責範圍和辦事程序及時向他們報告本校的情況。
這些情況包括人員變動、重大決策、各項成就、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等,提供信息,提出建議,並通過自身的活動影響政府決策,或通過與一些人大代表、社會賢達、社會名流、專家學者等權威人士的接觸、交往,由他們去影響政府,爭取政府支持。
3.加強與政府主管人之間的聯係
與政府教育部門的良好的關係,往往始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其中最主要的又往往是學校主要領導人與政府主管人士之間的關係。學校領導應加強與主管領導的聯係,要充分利用學校的重大活動,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大型體育活動、文藝演出、教學觀摩活動、教育科研成果展覽等機會邀請政府、教育部門領導參加。通過活動接觸,使他們了解學校情況,關心和支持學校工作,同時也增進與學校領導個人之間的情誼和信任。
對媒介的公共關係
媒介一般是指社會上的新聞機構和工具,主要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等。新聞媒介是學校與社會聯係的重要渠道,對宣傳學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聞界的公眾包括記者、編輯、節目主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