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校園書法活動指導(1 / 3)

NO1.校園書法活動指導

書法的定義和種類

書法的定義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等。其中,“中國書法”是我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從廣義上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從狹義上來說,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書法是以文房四寶為工具來抒發情感的一門藝術。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方麵。借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性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

第二,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麵。我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注的內容。與其他拚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

第三,書法藝術的背景是我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我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係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

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我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範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係的。

第四,書法藝術本體包括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書法和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關係。章法,也稱“布白”,指一幅字的整體布局,包括字間關係、行間關係的處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幹、枯、濕的處理。

書法的種類

1.甲骨文

我國書法的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陝西、河南、山東的仰韶文化遺址裏,我們可以從那些刻畫於彩陶器、甲子表、殘玉版、商甲骨表麵的各種花紋、符號中看到其最早的表現。但是,據現有資料分析,殷商之前的這些文物上的圖案符號尚不具備書法的要素。

隻有到了殷商的甲骨文,用筆、結字和章法這三要素全具備之際,才稱得上名副其實的書法。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和人骨上,大都是經過先寫後刻的過程。

從書法角度看,甲骨文大體分兩類:一類筆畫粗壯雄渾;一類筆畫細瘦挺拔。因為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骨甲上的,刻刀有鈍有利,骨質也有堅硬鬆軟之別,所以刻的筆畫就有粗細方圓不同。再者,刀刻的筆畫多為方折,交叉處往往剝落嚴重。這就形成了甲骨文鮮明的特點,也給後世的書法和篆刻提供了用筆、用刀的寶貴經驗。

甲骨文大小不一,但均衡、對稱、穩定、自然。就章法而論,盡管骨甲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每片文字都因材而異,布局合理,顯露出古樸的情趣。尤其寶貴的是,遺址中發現的殷人用墨、殊寫在玉片、陶片、獸骨上的筆跡,起筆粗圓,形似點漆,自然藏鋒;轉折圓潤,住筆尖細,如橫針、懸針。這些都給後世書法的變革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2.金銘文

周朝初年所用的金文從筆畫到結構還都跟殷甲骨文相似。昭王以後,西周金文日漸成熟。代表作有昭王《宗周鍾》、恭王《牆盤》等。此時金文書法的主要特點是:筆畫由蝌蚪尾巴形狀漸變圓潤,起筆、轉換、收筆也多為圓筆;結體比周初金文更平正、更緊密、更穩定,也更有規律;章法方麵,開始注意到縱橫的字距和行距,帶界格的銘文章法更為嚴整,而字距、行距較大的則顯得十分疏朗開闊。

3.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鍾鼎等器物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金文的內容多為祭典、征戰、契約等事。現出土的刻有金文的鍾鼎多為周代所製,周代的銅器銘文也就被認為是典型的金文。金文實際上成了周代文字的代稱。目前已累計發現金文3700多個,其中2400多個字可以識讀。

我國漢字由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發展到周代的金文,其形體麵貌又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周代的金文脫胎於甲骨文,與甲骨文有相同的體係,以象形為基礎,以形聲為主要構字手段。但字體較甲骨文定型,而且逐漸走向規範,比甲骨文更為成熟,可以靈活自如地表達思想、描繪事物。

金文鑄刻在銅器上,筆畫形狀就發生了變化,線條不似甲骨文的瘦硬,盡是直筆,出現了圓筆,字體勻稱,大小整齊劃一,標誌著一字一音的符號性質取代一形多義的圖畫性質的漢字新時代的到來。

4.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及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5.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秦代書術家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

6.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如今一般所說的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唐楷的過渡書體,很不成熟,經常帶有隸書的寫法在其中。但正因為它的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麵,意態奇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而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後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書已發展到了頂峰,風格已過於規整,於是逐漸走下坡路了。

7.行書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8.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廣義的草書是指草寫的書體。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在文字不統一的遠古時代,自然不會有統一規範的草書,那時出現的潦草的字,就屬於廣義的草書;二是在文字統一後,在應急的情況下,或者是在起草文書稿件、記錄他人談話時,行筆快捷,筆畫連帶、省略,信手寫的不規範的潦草的字,這種潦草的字很難用於交流,隔久了甚至連寫字的人也難以識別,這種潦草的字就屬於廣義的草書。

9.印章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官印是官方所用之印章。曆代官印,各有製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鈕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職。官印一般比私印大,嚴謹穩重,多為四方形,有鼻鈕;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統稱。私印體製複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製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書法的工具和材料

文房四寶也叫“文房四士”,為筆、墨、紙、硯的統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上,已有毛筆畫的花紋。其後,殷代的甲骨、春秋的絹本上都有筆寫的文字。

戰國毛筆更有實物出土,而且製筆方法不斷出新,由用墨的實心毛筆發展到無心的散毫筆,含墨多了,更好用,可寫更多的字。

常用的筆有軟、硬兩種,古代以“兔毫”、“狼毫”為正宗,自清代嘉慶、道光以來,羊毫軟筆大行。筆的質量關鍵在筆毫,筆毫具備“尖、齊、圓、健”四個條件的才算好筆。

墨的起源不晚於殷商時代,古人磨木炭當墨,其後用石墨,又漸漸加入膠質。到了唐代,墨色都極黝黑,製品也很出色。好墨的標準,一般為“煙細、膠輕、色黑”。

紙的製造,傳說始於東漢蔡倫。其實,早在西漢初年,已有幡紙代替竹簡、綿帛在使用。隻是到了東漢,造紙技術進一步改進,紙的質量更高。發展到後來,更是精益求精,品種繁多,但分類不外乎熟紙、生紙、半熟紙三種。寫字作畫各有所宜,就一般而論,熟紙、半熟紙總比生紙好用。

硯最初出現的年代很難確定,古代沒有石硯,是用蚌殼做硯。漢代有陶硯,也出現了石硯,其後又不斷發展,久負盛名的是歙硯和端硯。

歙硯出自安徽,端硯出自廣東,都有很多名目。其實,好硯不隻出於這兩地,還有許多地方出產。所以,選硯不必拘泥於名牌,以方形稍大、質料堅細、凹深藏墨、有蓋防塵者為好。

毛筆

文房四寶以筆為首,因為毛筆曾經是千百年來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我國書法與繪畫藝術賴以創作的最重要的工具。

我國製作毛筆的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毛筆使用的痕跡。在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到6000年前毛筆描繪的圖案。現在已發現的最早的毛筆實物,是戰國時代的楚筆。早先的筆,以木為杆,以獸毛為筆頭,筆頭中心有棗核狀的小木心。筆頭和筆杆是可以分離的,筆尖磨損,可以拆線卸換。

後來,製筆技術改進了,去掉了中間的木核,才形成今天這樣的筆頭,筆杆也相應地固定下來。毛筆筆杆通常以竹為之,王侯之家為炫耀財富,往往以名貴木材,或象牙玉石,鑲金嵌玉,一枝筆往往價值連城。由於製筆講究選毫和製作工藝,曆史上製筆的名家往往集中在幾個地方,甚至幾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