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校園書法活動指導(2 / 3)

傳說秦代大將蒙恬是製筆的能手,秦始皇封諸管城,累拜中書,故毛筆又有“管城子”、“中書君”等稱呼。漢代著名書法家張伯英,亦是製筆高手。相傳魏晉時代有的書法家非伯英筆、伯臣紙、韋誕墨不書,足見時人推重。

唐宋時期是製筆業的繁榮時代,當時全國製筆中心在安徽宣城。明清以後,浙江湖州筆繼之崛起,“湖筆”被認為是筆中上品,蜚聲海內外。

毛筆的種類有很多。根據大小,可分為小楷、中楷、大楷、條幅、鬥筆、楂筆、抓筆等;根據筆毫的質地,可分為硬毫、軟毫與兼毫。硬毫是指用質地較挺健、彈性較好的獸毛製成的筆,有狼毫、石獾、鼠須、豬鬃等。軟毫有羊毫、雞毫等。軟硬混合型的兼毫,有七紫三羊、大白雲等,中柱以硬毫為之,副以軟毫,這樣性兼二能,初學書畫者用之,較為得心應手。

因為硬毫筆彈性大,不易控製,書畫線條易刻削瘦澀;純羊毫則彈性小,一按即倒,沒有一定功力很難駕馭,隻有兼有軟硬特性的中性筆,方能揮運得力。

毛筆的結構,以中毫為柱,四周為副。副毫中又以健者為心,柔者為被。中柱主力,副毫主腴。筆毫從各種獸皮中采選,一支好筆,往往從上百乃至上千張毛皮中擇選精料,所以古諺有“千萬毛中選一毫,紫毫之價貴如金”的說法。

筆工製筆與書家選筆,以“尖、齊、圓、健”為四德。“尖”與“齊”,就是古代筆偈所稱“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錐,齊似鑿。”筆尖聚則似錐,化開平鋪,則齊平似鑿,說明中心柱毫齊整。“圓”是指筆尖體圓,以柱為中心,四周副毫厚薄停勻,四方力全,這樣揮運才左右得力,不致偏缺。“健”是指毫的質地挺直,富有彈力。

一支好的毛筆,能使書畫家如虎添翼,創造出優美的線條和富有藝術意味的墨像。因此,古來書畫家及浸染翰墨的文人墨客,都愛好收藏名筆,書畫愛好者也喜歡選用佳者,否則鈍刀斬牛,就難以領略我國書畫藝術的奧妙了。

墨是我國傳統文字書寫的媒介物,也是我國書畫藝術的色彩。在書法與水墨畫中,千變萬化的線條與雲水氤氳的墨韻,都是靠墨這種雖然隻有一種顏色,但是卻具有無數層次色韻的神奇之物來表達的。

在傳統著色的中國畫中,色彩也隻是起著稍加點染的烘托作用,無論人物山水還是花鳥,墨的線條勾勒與皴染,是畫的主體,工筆畫如此,潑墨寫意更不例外。

我國製墨的曆史也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祖先就學會選用天然礦物顏料,作為器皿裝飾描繪之用。殷商時代出土的甲骨、玉片上,已有墨片筆痕,從西周時代開始,史籍上有了製墨的記載,傳說始製墨者為刑夷。

秦漢時,龐大帝國的運轉與各方麵需要,推動了製墨工藝的改進和推廣,從出土的文物看,當時的墨還沒有固定形態,隻成散粒型,故而東漢辭賦家趙壹在其驚世之作《非草書》中,諷刺當時儒生專習書法而荒疏聖業,“日數丸墨”。當時墨丸擱在硯石上,還需研石在硯中碾壓,直到東漢後,墨才逐漸煉壓成墨錠,以便研磨。

三國時代是製墨業的飛躍時代,製墨名家韋誕改進了製墨工藝,提高了墨的質量。史傳韋誕墨“一點如漆”,後代製墨名家,便把韋氏奉為製墨鼻祖。唐宋以後,文化鼎興,製墨業也隨之繁榮,名家輩出。如南唐奚超、奚廷矽父子,改進製墨法,得到雅好書翰的才子帝王李煜的賞識,賜國姓李,終以製墨成巨富。後代藏墨家,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歎。

隨著製墨業的發達,墨的選料、工藝越來越講究,實用的墨錠後來發展成為鑒賞的工藝。精巧的墨家不但精提細煉,而且把墨塊製成各種形狀、圖案,鏤刻微雕,這樣收藏古墨,也成為一種文士風雅,風流相傳,直到近代。

墨的種類主要有鬆煙與油煙兩大類。它們都是通過墨窯燃燒原料,提取煙熏而積的黑色粉末,經搗杵提純加皮膠調製而成。鬆煙墨的原料是帶脂油的鬆枝,膠輕質細,色黑無光,顯得清淡古雅,宜於臨仿古畫;油煙選用桐油、豬油等動植物油燃燒提製,墨色黑而有光澤,宜書宜畫。此外還有一種用油漆燒煙提製的漆油,是墨中之珍貴者,墨色烏黑發亮,奕奕有神。

不同種類的墨,色彩有細微變化,書畫家根據自己表現的需要可以選擇使用。我國古代的製墨家,還別出心裁地發明了既可以作書作畫,又可以止疼治病的藥墨,如在我國傳統製墨業中極負盛名的安徽胡開文墨店,在清代曾生產一種“五膽八寶”墨,這種墨配入了冰片、麝香、蛇膽等珍貴中藥,可外敷止疼消炎,研磨時幽香陣陣,層層推來,沁人心脾,清爽提神,助人雅懷。

自古選墨,以磨麵紫光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泛白光則是下等的劣質墨了。磨出新麵若有氣眼,說明搗煉不精。研墨要慢,古語講“握筆如壯士,磨墨如病夫”,輕按慢研,發墨才細膩。

近代以來,墨廠已研製出墨汁成品,供書畫家與日常生活使用,好的墨汁,揮灑起來,滿室幽香,煞是宜人。如北京的老字號一得閣,已有100多年的墨汁生產曆史,馳名中外,頗受海內外習書畫者歡迎。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我國就出現了書寫用的麻紙,不過當時的製紙工序複雜,數量極少。到了東漢和帝時代,蔡倫改革造紙術,用樹皮、破布作原料,大量生產,這樣紙才被廣泛使用於民間,後來還通過絲綢之路和波斯灣,傳到歐洲。

造紙術的發明,改變了世界文明的紙進程,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文化,尤其是我國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無論是我國的書法,還是我國的畫,它們的美妙藝術意境,都是仰賴具有特定性能的我國宣紙而創造的。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他著名的書學理論著作《書譜》中談書法創作的“五乖五合”,其中一合,就是“紙墨相發”。好紙加上好墨,書畫家揮運起來,才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我國傳統刻印典籍與書畫,從唐代開始,逐漸使用紙中上品,即宣紙。

宣紙之“宣”,乃因盛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紙的種類繁多,以紙性分,有生宣和熟宣兩大類。生宣紙性柔軟,透水力強,筆墨效果好,毛筆在紙上運動,一點一畫,都留下清晰的墨痕,適於國畫與書法創作;熟宣比生宣多一道工藝,紙張加工完成後又經一道礬水,因此吸水性較弱,一般適於工筆作畫。

傳統書法用紙,還有染上顏色,灑上散金、雲母等製成的冷金箋、雲母箋等,這些散發著傳統書齋文化幽香、富有裝飾意味的書寫用紙,今天已經不多見了。

按照不同的工藝和材料,宣紙分單宣、夾宣、淨皮、玉版、羅紋等多種,好的宣紙紙性柔軟,紋理細膩,古人所謂“薄如蟬翼”、“滑如玉版”,把筆臨池,撫霜履素,真乃人生一樂。所以曆代文人雅士,都與書畫藝術有不解之緣。

宣紙的原料,主要是樹皮,有的紙從捶搗紙漿到烘壓出紙,據說要經過170多道工序,過程十分精細,難怪它的張力和紙壽都遠遠超過近代大機器生產的膠版紙。人們現在看到的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新版書籍,紙張大都已發黃、變脆,不出百年,也許它們將變成粉末。

但用傳統工藝紙張印刷的宋版書,至今已有1200多年,紙質依然不變,我國書法史上傳世最早的紙本墨跡陸機《平複帖》,距今已有15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故宮博物院。

硯台和毛筆一樣,在大半個世紀以前,是每一個中國家庭離不開的東西。近代以來,隨著西洋自來水筆的傳入,毛筆逐漸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所以對當代普通中國人來說,它似乎已是一件古董了,然而在書畫家的書齋裏,它依然是文房中的重要一員。

盡管現代書畫家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現成的墨汁,但道行高深的老書畫家,還有喜歡研墨作書、作畫者,似乎一方古硯與一柄佳墨,揮毫前徐徐研墨,也是一曲藝術創作的前奏。

我國製硯的曆史也很悠長,早在秦代,就出現了硯工。漢代以後,各種各樣的硯台紛紛出現,有石硯、玉硯、瓦硯、陶硯、銅硯等。東漢以前,墨的開頭尚不定型,所以那時的硯台中,都會有一塊研石,這種研石直到魏晉以後,墨的形狀固定為錠後,才逐漸消失。

與筆、墨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繁榮,硯的生產與使用也越來越考究。一塊好的硯石,硯工往往精雕細刻,加上山水、花鳥、蟲獸等圖案造型,有的文人學士還刻上標榜雅懷的硯銘、詩、作等,使本來以研墨為目的的硯台,成為一種綜合工藝藝術品,集詩、書、畫、雕刻於一身,散發出濃鬱的傳統文化幽香。

傳統名硯,以廣東端溪生產的端硯和安徽生產的歙硯為首,這兩大名硯從唐代開始采製,已有1300多年的製作曆史,除了石質細膩、發墨快、不傷筆等優點,還有一個令人珍愛的特點,那就是硯石上的自然紋理非常漂亮,有的像滿天星鬥,有的如秋雲似浪,各種各樣的自然景觀叫人賞歎不已。

隨著近代墨汁成品的問世,這些價值連城的名硯,傾向於被當作一種工藝珍品供人收藏與觀賞。

學習書法的正確方法

練習方法

1.描摹

首先用拇指與中指緊夾住毛筆,手掌中的空閑位置要有4厘米左右的正方體的位置,然後用無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筆後麵,身體挺直,手臂要離桌子有合適的一段距離。

用薄紙或絹蒙在原作上麵,依照原來的樣子去寫。描紅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2.臨寫

習書者對照書法原帖,在另外一張紙上盡可能和原作一模一樣的書寫出來。臨寫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許多愛好書法的人遲遲未能邁入書法聖殿的大門,就在於他們沒有掌握科學的臨寫方法。

3.背臨

多次臨寫之後,根據頭腦記憶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書寫出來。

4.創作

依據不斷修正的背臨書寫習慣和書寫風格,重新選擇書寫內容及表現風格寫出來的新作品。

書寫姿勢

學習書法,姿勢正確與否很重要,尤其是初學書法的青少年,正值身體發育時期,養成不正確的姿勢不僅難於改正,影響書法的進步,而且會影響骨骼以及眼睛的健康。所以學習書法時姿勢一定要正,即頭正、身正、手正。

書法的姿勢大概有以下幾種:

1.坐書

凡寫三寸以內的字,都可以坐書。坐書的桌椅高矮要適中,頭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臀部要坐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離桌邊一般要保持在3寸到5寸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