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1(1 / 3)

NO1.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

校園環境管理的意義

校園環境的概念

校園環境可以解釋為整個校園和校園裏的一切情況與條件。校園環境包括校園裏的房屋建築、花草樹木及其他基礎設施,可統稱為校園自然環境;又包括學校風氣、師生的精神風貌、師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及校園的文化氛圍,可統稱為校園的人文環境。

整齊、清潔、優美的自然環境,是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是開展學校德育工作的物質基礎。健康的文化活動、濃鬱的文化氛圍,師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諧的人際關係,純正的校風,是一種強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園環境建設的核心內容,最有利於學生良好人格、學校良好風尚的形成。

校園環境具有暗示性、滲透性等特點,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教育媒體。無論是校園的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對學生都是無聲的教育,它們與有聲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於提升學校的德育工作的實效。

作為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其環境的優美程度自然是現代學校文明的重要標誌。學校校園的環境當中,校園環境文明建設是至關重要的。為營造學校良好的學習環境,必須重視對校園環境文化的建設,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在學校發展中越來越能顯示其獨特的一席之地。

校園環境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深層結構,是學校的校風、文化生活、人際關係和心理氛圍,它以“外顯內隱”的行為模式感染著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道德行為,潛移默化地激發著學生對某種價值的追求,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學生走上社會後的發展。因而學校是否針對現代中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來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引導和陣地建設,無疑是一個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問題,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必須重視對校園環境文化的建設。

校園環境文化

校園環境文化,在培養學生綜合性能力方麵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並不是課堂教學所能夠完全承擔的,它需要多種邏輯的訓練。校園環境文化,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有其獨特的作用。

1.物質環境的作用

校園環境文化作為校園的生態係統,其特質環境主要是指校園內經過人們組織、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園學習環境。具體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築物及各種設施等。這種物質環境自然是一種環境文化,它的作用體現在“桃李不言”的特點上,卻能使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

所以,學校物質環境文化的設計必須強化環境育人意識,使校園環境充滿文化色彩,“努力使學校的牆壁也講話”。作為學校的教育者,如果能使用學校各種物質的東西都能體現一種學校的個性和精神,都能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奮發向上的感受,那麼校園的物質環境就會成為一位沉默而有風範的老師,起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

2.組織環境的作用

校園環境文化作為校園的生態係統,其組織環境是一種以各種形式的製度為特定載體的生態係統,它是人類文化的凝結,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征。

具體來講包括行為規範體係、決策條例體係和管理製度體係等。學校的組織環境自然是學校文化傳統的曆史積澱,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起點,它是校園環境文化由低級向高級躍進的有利保障。所以,這個係統的環境文化程度,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能力和素質的程度。

3.精神環境的作用

校園環境文化作為學校的一個生態係統,其精神環境從學生個體角度看,精神環境又是心理環境。它是學校環境文化中最堅韌的物質和內核,體現在師生的精神麵貌、校風、學風、集體輿論、校園精神、學校形象等方麵。

校園精神環境是校園的靈魂,是學校師生認同的價值觀和個性的反映,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良好的心理環境和校園精神環境文化會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教育力量。

幫助廣大師生樹立以社會主義理想和道德為核心內容、以科學態度、開拓精神、創造能力和高尚品格為目標的校園精神環境,形成團結、和諧、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際關係環境和客觀、理解、抑惡揚善的集休輿論環境,是校園精神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

4.活動環境的作用

校園環境文化作為學校的一個生態係統,其活動環境是指社團學術活動以及滿足師生不同需要的文化娛樂活動等。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東西,是校園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活動形成的校園文化,既是物質文化的動態表現,又是精神文化的具體體現,作為學生的主要場所——校園,其活動環境的創設是素質教育必須解決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是校園環境文化的重要方麵,必須十分重視活動環境的創造和設計,以便發揮其獨有的教育作用。

5.文化環境的作用

校園的環境文化通過教育者的組織和利用可以對受教育者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養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積極作用。這種積極性的功能需要通過教育者的設計而體現。

校園環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僅僅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是不能充分發揮的,學校的老師,尤其是領導必須有意識地利用校園環境文化,甚至可以改變某些校園環境文化來為學校教育育人服務。校園環境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麵。

(1)校園環境文化影響學生的心理平衡。學生所受教育時間越長對學校環境文化要求就越高,依賴性也越強。校園已經由傳授知識的單一功能體轉變為集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娛樂生活等一身的多功能體。學生來到學校不僅是追求知識,而且追求娛樂、追求生活、追求藝術。

學校的物質環境是否文化化、藝術化、實用化、舒適化、衛生化、優雅化、整潔化、安靜化等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如果校園環境條件過於簡陋、雜亂,缺乏現代文化氣息和藝術雅趣,就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的期望破滅,就可能產生嚴重的失重感覺。

(2)校園環境文化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校園環境文化影響著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從而使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同時,又製約著學生的行為,使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一個整潔的校園內,學生是不會隨地吐痰的;在一個幽靜的校園內,學生是不會高聲嘶叫的;在一個充滿現代文化氣息的校園內,學生是可以陶冶情操的。校園環境文化特別是其中的精神環境文化一經形成,就對學生的道德觀念產生影響,反過來良好道德觀念又會推動校園精神環境的優化,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和行為。

校園環境文化是通過感染、模訪、從眾、認同的心理機製,使學校全體成員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影響,引起個人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以求與校園環境文化趨於一致,達到學校育人的目的。

(3)校園環境變化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校園環境文化是一個人化的環境,每一處、每一時都帶有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目的要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多元化信息。所有經過精心設計的文化信息源,能夠對學生進行有利、積極的刺激,從而促使他們智力的發展。“智商在豐富的環境與貧乏的環境中能夠上升或下降並確實上升或下降了”。

(4)校園環境文化影響著學習的內容和方式。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進步,物質條件的改善,學校的環境文化需要越來越大,它所能負載的教學內容也越來越多,教學方法也多元化。現代信息技術進入學校,更增加了學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豐富性、多樣性,因此,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程度同樣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法。

(5)環境文化建設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近些年來,各級各類學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強了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和設施建設,校園的環境文化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觀。

為適應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各類學校都進行以學校內部綜合改革,並把比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上來,特別是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給予了高度重視。這都是因為已經認識到了學校校園環境文化的創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學校的發展有著其獨特的潛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響作用。重視對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需要。目前,有的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中出現了令人擔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嚴竣問題。

有的校園環境文化受社會上特態化、商品化、通俗化文化的消極影響,逐漸喪失作為獨立於大眾流行文化的精英文化所獨具的鮮明個性和特質,品位高雅的校園環境文化出現了表層性、世俗性傾向;隨著群體意識的弱化,個性意識的增強和物態文化的誘惑,有的學校出現了理想追求的淡化和價值觀念的紊亂;有的青年師生的思想觀念和理論興趣屢屢發生轉移。所有這些現狀,都不利於學校的發展,聲譽的提高。

營造校園環境文化氣息是學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校園環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樣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說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角,那麼學校校園環境文化好比是他們活動的舞台,缺少這個舞台,師生的活動就失去了依托,並將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進程和效果。

6.文化環境的功能

概括起來說,校園環境文化在學校思想教育中表現出很多功能。

(1)凝聚功能。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的核心是樹立群體的共同價值觀,通過它的影響力在青年學生中形成一種無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學生行為係於一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之上,從而在高雅古典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格。

(2)激勵功能。不同的校園環境文化會將教育教學活動導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產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園環境文化,必然會出現“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校風,深刻地影響著師生的內心節操激發著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熱情,比起千遍萬遍地說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熏陶功能。學校按照審美的要求去加強對校園環境文化建設,這對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審美觀念的形成具有無形的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4)益智功能。校園環境文化對學生的智能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一般地說,豐富良好的環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進智力發展,還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並以此為中介來促進智能的提高,特別是學習興趣的提高。這些功能的發揮顯示,學校校園環境文化是學校積極開展思想教育的極好陣地,必須加強重視和強化建設。

(5)素質教育功能。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而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這塊主陣地中,創設校園環境文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極好舞台。學校要全麵貫徹實施素質教育,除了各級、各班來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之外,而需要營造學校這個小陣地。

營造好學校這塊陣地固然是方方麵麵的,但校園環境文化是一塊不可缺少的方麵。因為,校園環境文化陣地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才華,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其置身於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境地,可以使學習在一種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諧教育中健康地成長。

總之,從整個校園環境文化的創設過程中,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因此,學生的想象空間得到了無限的延伸,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這種能讓學生才華得到升華、能力得到培養、思維得到發展的校園環境文化創設實踐活動,正是實施素質教育極好的內容,所以,學校必須重視對這塊陣地的建設。

校園環境文化決不是單一的文化宣傳陣地,它具有內容上的豐富性、範圍上的廣泛性、形式上的多樣性。學校的教育者以積極地組織規劃好這塊環境文化陣地,從不同的內容出發,做到各自不同的要求,以便發揮其獨立的教育效果,使校園環境文化在學校學風校風、領導力、人際關係、價值取向等方麵,體現和反映學校的曆史傳統、精神風貌、校園特色以及目的追求、道德情感、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從而營造良好的學校學習氛圍,隻要學校領導重視,麵向學生全體,不斷創新,校園環境文化進取就一定能夠發揮出其特有的不可估量的教育效果和重要作用。

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優化

教學環境能否有效地發揮其功能,決不是隨意的或自發的,而是取決於是否對它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優化。因此,學校應根據一定的理性原則,應用現代理念,對教學環境進行合理的安排和控製,並且持續地加以優化,從而使教學環境發揮積極的功能,防止消極影響,以建構教師、學生、內容和環境有機整合的新型課程與教學係統,達成既定的教學目的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環境設計的意義

設計是人類特有的行為特征之一,人們從事任何有意義的活動都要進行一定的設計。同樣,教學環境的建設也離不開教學環境的設計。

所謂教學環境設計,就是指為了創造或改善教學條件,對教學環境進行的整體或局部的規劃、組織、協調和安排。教學環境設計涉及的範圍很廣,既包括學校物質環境設計,也包括校園心理環境設計;既涉及到校址選擇、校舍建築和校園規劃等一係列宏觀的設計工作,也涉及到課桌椅的配套和教室內燈光的安置等一些微觀的設計工作。概括說來,教學環境設計有幾個方麵的意義。

1.規定學校麵貌和審美風格

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追求教學環境的美觀、和諧,是學校環境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學校的校園環境是否美觀大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環境的設計工作。

不同的設計思想一旦付諸實踐,就會導致不同的環境格局和建築風格的出現,並且長期地存在和發生影響。成功的設計無疑會為人們帶來一個和諧美觀的學校環境,而失敗的設計則會造成學校環境不可彌補的缺陷。因此,教學環境設計特別是教學建築的設計要有長遠的眼光,並且要謹慎從事。

2.影響教學環境功能的發揮

教學環境具有多方麵的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身心健康、審美情趣、思想品德和社會化程度,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學環境的這些功能能否發揮以及發揮程度高低,受多方麵因素的製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學環境的設計。

教學環境設計不同於一般的建築設計或單純的環境設計,教學環境是專門的育人場所,教學環境的設計除了遵循一般的建築設計的要求外,還必須遵循一些特殊的要求,體現一些特殊的價值。

這就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學環境設計必須將教育規範和建築規範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校教育的各種價值滲透在教學環境設計中,也就是把教育的語言和信息轉換為建築的語言和信息,使學校環境和教學建築能體現一定的教育價值和教育要求,從而發揮出環境育人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