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學校旅遊地點的選擇指導(上)
華北地區著名的旅遊景點
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
1、天安門
天安門座落在廣場北端的天安門城樓雖飽經滄桑卻依舊朝氣蓬勃、威嚴四儀。天安門是北京城的眼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天安門城樓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即公元1417年,是明代皇城的正門,當時叫“承天門”,有承天啟運之意。剛開始修建的時候,可不是現在看到的這個模樣,而是五座木牌坊,後來改建成九開間門樓。清順治八年就是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臨重新修建這座城樓。建國後,人民政府又重建了城樓上的木建築、加厚城牆,才成了現在的樣子。明、清兩朝,這兒是禁地,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覆滅為止,除了皇親貴族,老百姓不準過往。它最大的用途,是國家有大慶典如皇帝登極、冊立皇後時在此舉行“頒詔”儀式。而如今隻要有機會,隨時都能登上這座城樓,去眺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
在晴朗的天宇下,城樓上有黃色琉璃瓦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朱紅的柱子和城台,白色的華表、石欄杆、石獅子,金水橋一一浮現。碧水青天,丹牆綠樹,石欄黃瓦,畫梁朱柱,色彩豐富,輪廓美麗,宏偉端莊。
站在城樓上,放眼望去,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中國曆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這些氣勢軒昂的現代大建築豎立在寬闊的廣場上,使廣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莊嚴的布局、磅礴的氣勢,會使每一個中國人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曆史的回聲仿佛還在回響,曆史的步伐依然在前行,雄偉壯觀的天安門同共和國一道迎接著一個又一個新的黎明。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2、故宮
故宮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6萬平方米,有宮殿建築9000多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前朝、後寢兩大部分。
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左右輔以文華殿、武英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後寢以乾清宮、坤寧宮、交泰宮為中心,左右輔以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一條從午門、三大殿、後三宮直達禦花園的欽安殿和神武門的中路,構成了整個故宮的中軸。這個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在紫禁城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紫禁城4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所謂“九梁十八柱”,異常美觀。明清兩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國家最高統治權。
故宮博物院內陳列我國各個朝代的藝術珍品,是中國最豐富的文化和藝術的寶庫。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五大宮即北京故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白宮、克裏姆林宮。
3、雍和宮
雍和宮是全國除西藏地區以外,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處喇嘛教寺廟。雍和宮在北京市區東北安定門內。原為清世宗胤正府第,修建於康熙33年,當時名叫雍親王府,雍正3年改名為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乾隆九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可以說,雍和宮是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宮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座宏偉大殿組成,另外還有東西配殿、“四學殿”即: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
整個建築布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壯觀,具有漢、滿、蒙、藏民族的特色。佇立雍和宮南院,可見一座巨大影壁、三座高大碑樓和一對石獅。
過牌樓,有方磚砌成的綠蔭甬道,俗名輦道。往北便是雍和宮大門昭泰門,門內兩側是鍾鼓樓,外部回廊,富麗莊嚴,別處罕見。
鼓樓旁,有1口重8噸的昔日熬臘八粥的大銅鍋,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站在八角碑亭旁,便見懸掛著乾隆帝題匾“雍和門”的天王殿。
殿內正中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笑容可掬、坦胸露腹的彌勒佛。大殿兩側,東西相對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腳踏鬼怪,表明天王鎮壓邪魔,慈護天下的職責和功德。大肚彌勒後麵,是腳踩浮雲,戴盔披甲的護法神將韋馱。
出天王殿,院中依次有銅鼎、禦碑亭、銅須彌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宮。主殿原名銀安殿,是當初雍親王接見文武官員的場所,改建喇嘛廟後,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正北供質三世佛像。
三世佛像有兩組:一組是中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為東尊高近2米的銅方世界藥師佛,右為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這是空間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處皆有佛,空間為橫向,所以又叫橫三世佛。各地大雄寶殿供三世佛的,多為橫三世佛。而雍和宮大殿的三世佛則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流程,說明無時不有佛,即中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左為過去佛燃燈佛,右為未來佛彌勒佛。
正殿東北角供銅觀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銅彌勒立像。兩麵山牆前的寶座上端坐著十八羅漢。大殿前院中兩廡是“四學殿”。 出大雄寶殿,便是永佑殿,建築結構同天王殿,為單簷歇山式,“明五暗十”構造,即外麵看是子,實際上是兩個5間合並在一起改建而成的。
永佑殿在王府時代,是雍親王的書房和寢殿。後成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遠保佑先帝亡靈之急。殿內正中蓮花寶座上,是米的佛像,係檀木雕製,中為無量壽佛,左為藥師佛,3尊高2.35右為獅吼佛。
出永佑殿,便到法輪殿。左右兩側為班禪樓和戒台樓。法輪殿平麵呈十字形,殿頂上建有暗樓,有5座銅質餾金寶塔,為藏族傳統建築形式。法輪殿是漢藏文化交5座天窗式的融的結晶。殿內正中巨大的蓮花台上端坐1尊高6.1米的銅製佛像,麵帶微笑,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這尊銅像塑於1924年,耗資20萬銀元,曆時2年才成。
宗喀巴像背後,是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細雕鏤而成。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說當年乾隆帝呱呱墜地後3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出法輪殿,便是高25米,飛簷三重的萬福閣。其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兩座樓閣有飛廊連接,崢嶸崔魏,宛如仙宮樓闕,具有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萬福閣內巍然矗立一尊彌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寬8米 ,是由六世達賴喇嘛進貢的、用一整棵名貴的白檀。
這尊大佛也是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還有一個木雕三絕在萬佛閣前東配殿照佛樓內,名金絲楠木佛龕,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條雲龍,條條栩栩如生。 雍和官是漢藏文化的瑰寶,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頤和園
位於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澱區,距北京城區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禦苑,占地約290公頃。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5、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明長城的八達嶺段是長城建築最精華段,集巍峨險峻、秀麗蒼翠於一體,“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1953年修複關城和部分城牆後,辟為遊覽區。經多次整修,可供遊覽地段達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共有敵台16座。
1961年3月“萬裏長城——八達嶺”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1995年八達嶺長城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5月8日,八達嶺長城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6、香山
又名靜宜園,位於北京海澱區西郊,距市區25公裏,全園麵積160公頃,最高峰海拔557米,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園。1186年,金代皇帝在這裏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稱甘露寺。寺旁建行宮,經曆代擴建,到乾隆十年定名為靜宜園。
香山紅葉最為著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黃櫨樹葉紅得象火焰一樣。這些黃櫨樹是清代乾隆年間栽植的,200多年來,逐漸形成擁有94000株的黃櫨樹林區。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觀賞紅葉的最好季節,紅葉延續時間通常為1個月左右。半山亭、玉華山莊和閬風亭都是看紅葉的好地方。七百年前的金代,始建皇家的行宮和香山寺。
山西著名的旅遊景點
太行山與呂梁山分別列於省境之東西,汾河縱貫南北。汾河兩岸的穀地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古跡名勝多集中於此,為旅遊者訪古尋勝之處。
1、晉祠
位於太原市西南25公裏的懸甕山下,係晉水發源地。殿宇始建於北魏前,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故名。後屢經修葺變遷,至北宋時奠定園林布局。晉祠內有“難老泉”和李世民《晉祠三銘並序》碑。
2、雲崗石窟
位於大同市西南16公裏之武周山南麓,沿著當地侏羅紀的砂岩地層鑿石造像,東西延綿1公裏。現存洞窟53個,佛像51000餘尊。始建於北魏興安二年。
3、九龍壁
位於大同市內的東街。原是明代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府邸於明崇正末年毀於兵焚,而照壁保存至今。壁體長45.5米,高8米,厚2.2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九龍壁。全壁由黃、綠、赭、紫、藍諸色的琉璃構件拚砌而成。
4、五台山
在山西省東北部,東北——西南走向,長百餘公裏,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峰頂平緩,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山中氣候寒冷,每年四月解凍,九月積雪,盛夏無炎暑,又稱“清涼山”。五台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5、應縣木塔
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在山西應縣城佛宮寺內。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即公元1056年。塔平麵呈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總高67.13米,底層直徑30米。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築。
6、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據說是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為明清建築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建築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餘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穀深處的高度曾為90餘米,由於1500餘年峽穀河床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築,矚目遠望,仿佛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淩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
河北著名的旅遊景點
河北省地處京畿,瀕臨渤海,古跡名勝較多。燕山山脈橫貫北陲,太行山脈縱列西側,自然風光,亦蔚然壯觀。
1、避暑山莊
在河北省承德市,有一座我國現存最大的園林——避暑山莊,幾乎占了承德市區的一半,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了將近一倍,占地麵積達564萬平方米,宮牆周長約20公裏。由於擁有這樣一座宏偉而美麗的園林,以及園外幾座漢、蒙、藏等不同民族風格的寺廟,承德市已成為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城市。
2、北戴河海濱風景區
位於秦皇島市西南15公裏。景區南臨渤海,北倚聯峰山,西起戴河口,東至鷹角石。東西向長約10公裏,南北向寬約2公裏。
3、山海關
位於秦皇島市東北15公裏。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構築長城,建關設衛。此處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地勢十分險要,為華北與東北間的咽喉要衝,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城東門,城樓雄踞關上,高13米,寬20米,深11米。外簷衍枋,飾以彩繪,樓匾上題“天下第一關”。
4、狼牙山
狼牙山地處河北省易縣西南部,距離縣城約45公裏,海拔1105米。因其山勢險峻酷似狼牙,峰頂直刺雲天,故稱狼牙山。狼牙山風景秀麗,“狼山競秀”為易縣十景之一。
狼牙山東西、南北約長15公裏,麵積為225平方公裏。它有“五坨三十六峰”,主峰蓮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兩麵均為峭壁懸崖,山勢險峻,東南兩麵稍緩,各有一條羊腸小路通向主峰“閆王鼻子”、“小鬼臉”等險要之處非貼壁不可逾越。離山頂100米處有一小片開闊地,開闊地南麵山崖旁有一棵古鬆,鬆下有一塊巨石上麵刻有棋盤,故稱“棋盤坨”,相傳為神仙之遺物。
5、白洋澱
白洋澱位於保定市東約45公裏,是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河澱相連、溝壑縱橫,葦田星羅棋布,成為中國特有的一處自然水景區風光。白洋澱是一個頗有特色的旅遊區。白洋澱被36個村莊和12萬畝蘆蕩分割成大小不同的146個澱泊,最大的2萬多畝,最小的180畝,由3700多條溝濠、河道,把這些澱泊串聯成一座巨大的水上迷宮。
白洋澱水域遼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河北省避暑勝地。這裏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勝收。
6、清東陵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內,距離北京市區125公裏,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2年開始修建。陵區南北長125公裏、寬20公裏,四麵環山,正南煙燉、天台兩山對峙,形成寬僅50公尺的穀口,俗稱龍門口。
內蒙古著名的旅遊景點
內蒙地處北國邊疆,為蒙古族同胞聚居之地。旅遊景點,具有濃厚的蒙古族曆史文化的特點。
1、呼和浩特
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市區綠樹成 蔭,空氣清新,召廟林立,古跡眾多。主要有明代大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席力圖召、烏素圖召、萬部華嚴經塔、昭君墓等。
2、大召
蒙古語為“伊克召”,位於呼和浩特市區舊城大南街。原為明隆慶年間,受封順義王 阿勒坦汗所建的寺院,舊稱弘慈寺、無量寺。又因佛殿內供奉有高2.55米銀鑄釋迦牟尼像,俗稱銀佛寺。殿前的漢白玉方形石屋上,有明代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子。另有山門、過殿、東西配殿和九間樓等保存完好的建築,清康熙年間曾擴建,大殿改覆黃琉璃瓦。召廟前有號稱“九邊第一泉”的玉泉井。
3、金剛座舍利寶塔
通稱“五塔寺”。位於市區舊城。原為慈燈寺後的一座建築,寺毀塔存。 建於清乾隆年間,通高16.5米。塔座為拱門方形高台,上有五座彩色琉璃磚砌寶塔,中塔最高為8.65米。塔表雕刻佛像、七珍八寶圖案,並刻有梵、藏、蒙古文金剛經。五塔結構獨特,造型優美,雕刻精巧。
金剛座後北牆南麵嵌雕有三幅圖:西為六道輪回圖,中為須彌山分布圖,東為國內唯一的蒙古文字刻成的天文圖。 將軍衙署:位於市中心,是清朝一品封疆大吏綏遠城大將軍的辦公住所。始建於清乾隆二年,有房屋132間,占地麵積16355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同類衙署中保存規模最大、現狀最好、規格最高的武官衙署。
4、昭君博物院
位於呼和浩特市區城南9千米的大黑河畔,又名“青塚”,是西漢促進北方各 民族團結的名女王昭君之墓。墓塚是一座用人工夯築的高達33米的巨大土丘。墓前建有涼亭,墓頂端築有石亭、石質桌凳。墓院內青鬆垂柳、花草繁茂,王昭君和呼韓邪單於的塑像赫然在目。墓丘兩側有文物陳列館,古代留下的石碑、石碣,整齊地排列在墓前。如今的昭君墓周圍蒼鬆林立、涼亭精巧,是景色秀麗的遊覽勝地。
5、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西麓,麵積5780平方千米,是我國 占地麵積最大的森林公園。由龍岩山、翠然園、原始林、激流河、民俗村、界河遊6大景區組成。園區南臨呼倫貝爾大草原,北接中俄額爾古納界河,獨具北國特色,保存著我國最後一片寒溫帶明亮針葉原始林。山巒起伏、古林參天、植被豐富、溪流密布,處處展現幽、野、秀、新的風采。
主要景觀由龍岩覽勝、大汗平吊、紅豆坡、偃鬆幽徑、鹿道、一目九嶺、翠穀流雲、熊穀、林海聽濤、九曲鬆風、美人湖、蒼狼白鹿島等。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西麓,是我國最佳天然大牧場。
6、呼倫湖
蒙古語稱達賚諾爾,意為“海湖”。位於呼倫貝爾市西部。有克魯倫 河和烏爾遜河注入,麵積2315平方千米,為半鹹的內陸湖。春夏季,世界珍禽紅嘴天 鵝,自印度洋、南非北上,曆盡艱辛遷徙至此,湖濱蘆葦叢中,鴻雁歡鳴嬉戲,富有天然野趣。湖中生產魚類30餘種,有“水有多深,魚有多厚”之說。
7、秀水
位於紮蘭屯市北2千米的羊鼻梁山下。山上鬆樺茂密,山巔奇峰異石,山穀溪泉眾多。 雅魯河流經此時,便進入平川地帶,河中有眾多小島,大小形狀不一,島上水柳叢生,河水深而清澈,流而不急,夏日樹蔭蔽日,水旁山花盛開,被譽為“內蒙古小杭州”。
8、成吉思汗陵
位於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東南15千米的甘德爾山側,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陵墓。 原在達拉特旗王愛召,清初移此。1939年為防日寇蒙奸劫持陵寢,靈柩先移甘肅興隆山,後遷青海塔爾寺,1954年春迎回伊金霍洛旗並建新陵。
伊金霍洛蒙古語意為“主人陵園”。陵園由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等組成。正殿高約26米,殿內有成吉思汗坐像,高5米,英武威嚴。四壁雕飾有山、水、草、畜等圖案。殿後寢宮內安放著成吉思汗及其夫人的靈柩,前豎三個“蘇魯錠”,象征戰神,旁列成吉思汗生前所用馬鞍、寶劍等物。整個陵寢莊嚴肅穆,氣勢宏偉。
華東地區著名的旅遊景點
上海著名的旅遊景點
1、人民廣場
人民廣場位於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麵積達14萬平方米,過去為全市人民遊行集會的場所,可容納120多萬人。經過多次改造後,人民廣場已成為融文化、綠化、美化為一體跨世紀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
2、上海大劇院
上海大劇院占地11528平方米,建築總麵積為70000平方米,建築總高度40米。整個建築地下2層,地麵6層,頂部2層,共計10層。劇院內共有三個劇場:一個1800座位的大劇場,用於上演芭蕾、歌劇和交響樂,主劇場舞台由一個728平方米的前舞台、一個360平方米的後舞台和兩個257平方米的側舞台組成,帶有舞台平移、升降、旋轉、樂池升降和電動布景吊杆等設備,是亞洲最大、世界上最先進的舞台之一。600座的中劇場、供室內樂演出;200座的小劇場,供話劇、歌舞劇表演。還有12個大小不等的排練廳、練功房和各類製景室、化妝間以及宴會廳、文化展示廳、馬克西姆咖啡廳、地下車庫等輔助設施。
3、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始建於1952年12月,是國內外著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1996年10月12日,新館建成,建築高度29.5米,建築造型為方體基座和巨型圓頂及拱形出挑相結合,寓意“天圓地方”。
上海博物館建館以來,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各種珍貴文物12.3萬餘件,包括青銅器、陶瓷、書畫、玉器、錢幣、甲骨等21個門類。上海博物館現有11個專題陳列館、1個捐贈文物專館、3個展覽廳,實際陳列麵積為12000平方米上海博物館采用了先進的消防安保設施、電化教育設施、文物圖書資料電腦管理和樓房自動化管理係統。還有為遊客服務的多媒體導覽、谘詢係統、大屏幕電視、八國語種的無線錄音導遊等設施,為國內外遊客提供一流參觀環境,是上海高文化品位的標誌。
4、外灘
外灘麵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外灘的江麵、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觀。自今延安東路至外白渡橋附近,延寬廣的中山東一路,並列著一幢幢具有西歐古典風格的大樓,由於它們氣派雄偉,莊重堅實,裝飾豪華,色調和諧,線條挺拔,有錯落有致,形成一派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景線,被譽為“凝固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