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原文】
弟子規 聖人訓①
首孝悌②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③
有餘力 則學文
『釋義』
①規:法度,準則。訓:教導,訓導。
②孝悌:《荀子·王製》:“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信:誠實。
③親仁:親近有德行的人。
『新解』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對自己謹慎約束,對人誠實可信。博愛民眾,並親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這些如果還有餘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故事]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他終於在同州(今山西大荔)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朱壽昌棄官尋母的孝行,受到王安石和蘇軾等人的讚美。
【原文】
父母呼 應勿緩①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注釋』
①父母呼,應勿緩:《禮記·玉藻》:“父母呼,唯而不諾,手執業而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
『新解』
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立刻答應,不能遲緩;執行父母命令的時候,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故事]
孟母斷機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小的時候,並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後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地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麼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麼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憤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原文】
冬則溫 夏則凊①
晨則省 昏則定②
出必告 反必麵 居有常 業無變
『注釋』
① 冬則溫,夏則凊:《二十四孝·扇枕溫衾》:“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身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凊:涼。
②定:安定,這裏指侍候父母睡下。
『新解』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外出辦事時,必須稟告父母,回來後也要麵告父母,以免父母掛念。居處要在固定的地方,職業要穩定不能經常變化。
[故事]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原文】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①
物雖小 勿私藏②
苟私藏 親心傷
『注釋』
① 苟:假使,如果。子道:做兒子的禮儀。
② 《禮記·坊記》:“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也,示民有上下也。”
『新解』
不要因為事情小就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兒子的禮儀。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也不要私自把它們藏起來。假如你把東西藏起來,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故事]
車胤捉蟲
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裏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裏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隻,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製的口袋裏,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最後終於成為一個大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