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 3)

【原文】

親所好 力為具①

親所惡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③

德有傷 貽親羞

『注釋』

①具:準備。

②惡:討厭。

③身有傷:《孝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也,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貽:遺留。

『新解』凡是父母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凡是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如果身體受了傷,就會給父母帶來憂愁;如果品行上有什麼缺失,就會使父母蒙受羞恥。

[故事]

拾椹異器

漢朝有個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年歲又荒。沒有飯吃了,他就拾了桑樹上結的果,去供奉母親。用一個器皿裝著黑的桑子,又用另一個器皿裝紅的桑子。赤眉賊見了很奇怪,就問他這是什麼緣故。蔡順說,黑的奉養母親,紅的自己吃。赤眉賊聽了,也很可憐他的孝順,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原文】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惡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①

怡吾色 柔吾聲

『注釋』

①《禮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

(通悅)則複諫。”

『新解』

父母愛我關心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麼困難呢;父母憎惡我,我還能恪盡孝道,這種孝才算是真正的孝道。父母如果有過錯,做子女的應該多次規勸使其改正;規勸時一定要和顏悅色,說話時聲音一定要輕柔。

[故事]

蘆衣順母

這裏說的是閔損的故事。閔損也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聞名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閔損,冬天的時候,繼母給自己的兩個兒子穿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閔損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閔損和父親一同出門,閔損駕車時凍得全身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之後,要休掉後妻。閔損跪地懇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隻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了閔損的一席話,悔恨交錯,從此對待閔損如親生兒子。

【原文】

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①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注釋』

①《禮記·內則》:“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父母怒不說(通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怒,起敬起孝。”號泣:大哭。撻:打。

『新解』

如果父母不聽子女規勸或不改正過錯,等父母情緒好時再勸;如果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如果父母生氣打子女,子女也甘願接受絕無怨言。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藥,做子女的都要先嚐一嚐;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離開一步。

[故事]

漢文帝替母嚐藥

漢朝時的文帝,叫做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文帝很孝順的,他雖然做了皇帝,每天要處理的公務都很多,卻從來沒有忘記經常到母親的房間進行問候;奉養這位母親,從來沒有懶惰的意思。有一次,母親薄太後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就不分日夜盡心照顧母後,把侍奉母後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文帝親自服侍他母後的病,總是殷殷勤勤,看護得精心周。夜間睡的時候,眼睛也沒有閉好,衣帶並沒有解開過,沒有睡一個安穩的覺。對於母後的湯藥,必定親自嚐嚐,確定熱度和甘苦(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後服用。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個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後的身體才好轉過來。這件事感動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文帝侍母的故事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

【原文】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辨①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②

事死者 如事生

『注釋』

①居處辨:指夫婦不同居。

②喪盡禮,祭盡誠:《論語·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

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