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 3)

『新解』

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經常傷心痛哭,哀思親恩。在守喪期間,要夫妻分居,還要不吃肉不飲酒。為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的規定去辦,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一樣恪盡孝心。

[故事]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要打聲招呼,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①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②

『注釋』

① 睦:和睦。

② 泯:盡,消失。

『新解』

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要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彼此要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又從何而生呢。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故事]

孔融讓梨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讓大家分著吃。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隻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裏很高興。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裏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隻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原文】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①

人不在 己即到

『注釋』

①長呼人,即代叫:年長者叫喚人時,即刻代為呼叫。

『新解』

在吃飯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開始;在坐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時候,讓年長者走在前麵,年幼的跟在後麵。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代他去叫喊。如果叫喊的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裏去看看有什麼事。

[故事]

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嶽,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遊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裏。潘嶽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的孝心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喂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的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原文】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①

路遇長 疾趨揖②

長無言 退恭立

『注釋』

① 對尊長,勿見能:在尊長麵前,不要自我表現自己的才能。見,表露,表現。

②疾趨揖:趨,跑,疾走。揖:古時候的拱手禮。

『新解』

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麵前要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走在路上如果遇到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故事]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衝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衝茶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麵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