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原文】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①
長者坐 命乃坐
『注釋』
①長者立:《禮記·曲禮》:“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
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新解』
如果自己騎著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著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長輩走後,自己還要在原地待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如果長輩站著,年幼的人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命令你坐,這時你才可以坐。
[故事]
信陵君敬老
信陵君是戰國時期的“四公子”之一,是魏國國君的弟弟。雖然他的勢力很大,有門客上千人,但是信陵君卻是個敬老愛賢的人。有一次,他聽說有一個看城門的老人侯贏很有賢德,就十分鄭重地前去請教。他親自駕車把車上尊貴的位子空出來留給侯贏。侯贏也知道信陵君的名聲,要看看他敬老愛賢是不是真的,所以信陵君去接他的時候,他故意裝出傲慢的樣子。但越是這樣,信陵君對他越加恭敬。侯贏見狀,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於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門客。
【原文】
尊長前 聲要低①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注釋』
①尊長前:《禮記·曲禮》:“毋側聽,毋嗷應,毋淫視,毋怠荒。”
『新解』
在長輩麵前說話,聲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要是低到聽不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一定要緩慢;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著長輩,不能左顧右盼。
[故事]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瞍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分。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繼母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凶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不恭敬。隻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讚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全由他的孝心所致。
【原文】
事諸父 如事父①
事諸兄 如事兄
『注釋』
①事諸父:《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新解』
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服侍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恭敬。
[故事]
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原文】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① 兼漱口
便尿回 輒②淨手
『注釋』
①盥:洗手;洗臉。
②輒:總是;就。
『新解』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一個人很容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時光。早晨起床後一定要洗臉洗手,在洗臉洗手的時候,還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完畢,都要把手洗幹淨。
[故事]
百裏負米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他家裏很貧窮,時常在外麵采集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裏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擔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歎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野菜,到百裏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原文】
冠必正 紐①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②
置冠服 有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