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匡衡鑿牆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裏貧窮,白天給人做雇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裏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原文】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①
有缺損 就補之
『注釋』
①卷:卷帙,書本。束:捆綁。
『新解』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歸還到原來的地方。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如果書本有缺損,應當修補完整。
[故事]
韋編三絕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從小就很喜歡讀書,經常手不釋卷。而在孔子生活的時代,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 竹簡”,用火烘幹後在上麵刻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隻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穿起來才能閱讀。《易經》就是這樣由孔子親手刻下來的。他很喜歡這部書,經常翻閱,由於翻閱的次數太多,牛皮繩都被磨斷了,於是孔子就又用牛皮繩把竹簡一片一片地穿好。像這樣穿上再斷,斷了再穿,反複幾次,人們稱之為“韋編三絕”。
【原文】
非聖書 屏勿視①
蔽聰明 壞心誌
勿自暴 勿自棄②
聖與賢 可馴致③
『注釋』
①聖書:指儒家經書。屏:除去,放棄。
②勿自暴,勿自棄:《孟子·離婁上》:“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③馴:漸進,逐漸。致:達到。
『新解』
不是聖賢經書,應該放棄不看;不好的書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誌。一個人不能自甘墮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聖人和賢人的境界都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逐漸達到的。
[故事]
刺股苦讀
戰國時期,東周洛陽有個人名叫蘇秦,他年輕時曾經拜鬼穀子為師,學習本領。幾年後,蘇秦感覺自己學得差不多了,就拜別老師下山去了。他先後去拜謁周顯王和秦惠王,但都未得重用,回家後又遭到家人的嘲諷。但蘇秦並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相反,他比以前更加用功讀書。他不分白天黑夜,孜孜不倦地學習。但每讀到深夜,感覺困乏了,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使自己清醒。靠著這種堅強的毅力,蘇秦博覽群書,學問終於有了很大長進。後來,燕文侯接受了蘇秦的合縱主張,資助他車馬金帛,使他能到齊、楚、韓、趙、魏等國去遊說。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而聯合起來。蘇秦並相六國,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