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解
〔高〕據《百家姓考略》、《廣韻》等書所記,薑太公的裔孫齊文公之子受封於高地,世稱公子高,其子孫以高為姓。
〔夏〕據《通誌·氏族略》等書記載:周武王克商後,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qǐ),建杞國。另一部分夏禹後裔沒有得到封地,他們大多以原國名夏為姓。
〔蔡〕據《百家姓考略》所記,周文王的兒子叔度受封於蔡,稱蔡叔度,其子孫以蔡為姓。
〔田〕據《通誌·氏族略》所記,上古時代,田、陳音相近,可以互換稱呼,姓田也可稱姓陳。又據《左傳》、《史記》等書所記,田氏即陳氏,陳厲公子完,字敬仲,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敬仲懼禍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敬仲的後人田和推翻薑姓齊國,稱齊太公,史稱田齊。
〔樊〕據《通誌·氏族略》所記,周文王的後裔仲山甫在周宣王時代任卿士,受封於樊地,其子孫以樊為姓。
〔胡〕據《元和姓纂》所記,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舜的後裔胡公滿於陳,建立陳國。陳國亡後,其公族中有一部分人以祖名胡字為姓。
〔淩〕據《通誌·氏族略》所記,周文王之子康叔封於衛,建立衛國。康叔的庶出子在周朝做官,位至淩人(官名),其後人以祖上的官名淩字為姓。
〔霍〕據《百家姓考略》所記,周文王的兒子霍叔的後人以霍為姓。
虞yú萬wàn支zhī柯kē 昝zǎn管ɡuǎn盧lú莫mò
注 解
〔虞〕據《通誌·氏族略》記載:舜帝的兒子商均受封於虞城,其後代子孫以城名虞為姓。
〔萬〕據《姓氏考略》等書所記,春秋時,晉國大夫畢萬的後人以祖上的萬字為姓。
〔支〕據《姓氏考略》記載:堯舜時代有個名叫支父的人,其後代以支為姓。
〔柯〕據《百家姓考略》記載:春秋時吳王有個兒子名柯盧,其子孫以柯為姓。
〔昝〕據《百家姓考略》等書記載:昝姓出自咎(jiù)姓。但因咎字有災禍之意,如《尚書·大禹謨》有“天降之咎”之句,人們以為咎字不吉利,於是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橫,變成昝字,以昝為姓。
〔管〕據《通誌·氏族略》所記,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叔鮮於管,建立管國,世稱管叔鮮,其後人遂以國名管為姓。
〔盧〕據《通誌·氏族略》所記,薑太公的裔孫名,受封於盧,其後人以地名盧為姓。
〔莫〕據《百家姓考略》、《三郡記》等書記載:莫姓出自高陽氏,是顓頊之後。
經jīnɡ房fánɡ裘qiú繆miào 幹ɡān解xiè應yīnɡ宗zōnɡ
〔經〕據《百家姓考略》記載:春秋時鄭武公之子叔段受封於京,世稱京叔段。傳至漢代有一位叫京房的人因事死於獄中,其後人因避禍改京姓為經姓。
〔房〕據《百家姓考略》所記,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於房,建立房國,其後人遂以國名房為姓。
〔裘〕據《通誌·氏族略》等書所記,春秋時衛國有一位大夫受封於裘地,其子孫遂以地名裘為姓。
〔繆〕據《元和姓纂》、《通誌·氏族略》等書所記,繆姓為秦穆公的後代。古時繆、穆音同,秦穆公亦稱秦繆公,故其子孫以繆為姓。
〔幹〕據《百家姓考略》所記,春秋時,宋國有一位大夫名叫幹,他的子孫遂以幹為姓。
〔解〕據《通誌·氏族略》所記,西周初,周武王封兒子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名良,食采於解,稱解良,他的子孫以解為姓。
〔應〕據《百家姓考略》記載:周武王封自己第四子於應,建立應國,稱應侯。他的子孫遂以應為姓。
〔宗〕據《通誌·氏族略》記載:周朝設有掌管國家祭祀典禮的官職,稱宗伯。他的後人以祖上官名宗字為姓。
注 解
丁dīnɡ宣xuān賁bēn鄧dènɡ 鬱yù單shàn杭hánɡ洪hónɡ
注 解
〔丁〕據《通誌·氏族略》記載:西周初,薑太公的兒子呂死後諡號丁公,其子孫遂以他的諡號丁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