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而第一(1 / 3)

第一章學而第一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新解】孔子說:“學習知識並時常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很令人高興嗎?即使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嗎?”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新解】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司的情形是很少有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作亂的更是從來不會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基本的工作,唯有基礎的東西建立了,道也就由此而產生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些‘孝悌’準則,它們應該是‘仁’的根本吧!”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新解】孔子說:“滿口說著花言巧語,並且滿臉裝著和善的樣子討好別人,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品格。”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新解】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對自己進行多次反省: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做到盡心竭力了嗎?同朋友交往做到以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做到用心溫習了嗎?”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新解】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身邊就一定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敬愛師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懇,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道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後,倘若還有餘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於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新解】子夏說:“尊重賢人,不貪女色;侍奉父母,能夠做到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能夠做到不惜自己的生命;結交朋友,說話要誠實講信用。這樣的人就算自謙說沒有讀過什麼詩書,我也一定要說他是讀過詩書的。”

【原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歟?抑與之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

【新解】子禽向子貢問道:“先生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有心求人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 ”子貢回答道:“先生憑溫和、善良、恭敬、節製和謙遜的態度來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別人主動把政事告訴給他。先生這種取得別人信任而獲知政事的方法,與別人獲知政事的方法也許不同吧?”

【原文】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新解】孔子說:“父親在世時,由於兒子無法享有獨立行動的權力,因而隻有觀察他的誌向;父親去世後,就要看他的行為了;若是他能長時間地遵照父親生前的教誨而沒有改變的話,就可以稱他為孝子了。”

【原文】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新解】有子說:“與人有信約,符合了義,才能實踐諾言。對別人尊重恭敬,符合了禮,才能免受侮辱。依靠關係親的人,也才有可能靠得住。”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新解】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要求豐盛,居住不講究舒適,辦事勤奮敏捷,並且說話謹慎小心,能時常向道德高的人學習並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做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新解】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為政第二

【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新解】孔子說:“國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國家,他就會像北極星那樣,泰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使群星環繞著他。”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新解】孔子說:“用法令製度來管理百姓,用刑罰來約束百姓,百姓隻能暫時地免於犯罪,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禮儀來製約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並能自己改正錯誤。”

【原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新解】孟懿子請教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一天,樊遲給孔子趕車,孔子便告訴樊遲說:“孟懿子向我請教什麼是孝,我答複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當你父母健在的時候,應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應按禮節安葬、祭奠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