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新解】子夏請教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能和顏悅色,是件難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勞;有好吃有好喝的,讓父母享受,僅僅這樣做就能認為是孝嗎?”
【原文】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新解】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一直沒有提出什麼不同的看法,表現得像個愚笨的人。可是等他退下,我觀察他私下同別人的談論,卻發現他對我的見解發揮得很好,可見顏回其實並不愚笨。”
【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新解】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為什麼做這件事,還要考察他做這件事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是否安心。如果能做到這點,那麼這個人怎能隱藏得了?這個人又能隱蔽得了什麼呢?”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新解】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並能從中悟出新的見解、新的收獲,能做到這樣就可以去做別人的老師了。”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新解】孔子說:“君子是與人團結,而不是互相勾結在一起,結黨營私;小人是相互勾結,結黨營私而不去團結眾人。”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新解】孔子說:“隻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思想就會受蒙蔽;隻是冥思苦想,卻不認真讀書,那麼就會感到疑惑。”
【原文】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新解】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求官做。孔子說:“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把你覺得疑惑的問題放在一邊,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要謹慎地說出,這樣就能減少過失。多看看別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暫時放下,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要謹慎地去做,那麼就可以減少懊悔。言語的錯誤少,行動的懊悔少,謀求做官的秘訣就在這裏麵了。”
【原文】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新解】魯哀公問道:“要怎樣做才能讓老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選拔正直的人,把他們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麵,老百姓就會服從;若是提拔邪曲小人並把他們放置在正直人的上麵,老百姓就會不服。”
【原文】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新解】季康子問孔子:“若要使老百姓恭敬、盡忠和互相勸勉行善,應該怎麼辦呢?”孔子說:“你對老百姓態度恭敬、莊嚴,他們就會對你敬重;你能孝敬父母、慈愛百姓,他們就會對你忠心;你能任用品德高尚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勸勉行善了。”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新解】孔子說:“一個人若是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人。這就像牛車沒有,馬車沒有一樣,那車又怎麼能走呢?”
【原文】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新解】子張問孔子:“十代以後的禮儀製度能預知嗎?”孔子說:“殷朝沿襲夏朝的禮儀製度,廢除和增加了哪些,現在可以通過考察而知道;周朝繼承殷朝的禮儀製度,廢除和增加了什麼,也是能知道的。以後有繼承周朝的朝代,就算一百年以後,它的禮儀製度也是可以推知的。”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新解】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卻去祭祀它,這就是諂媚。眼看正義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就是沒有勇氣。”
八佾第三
【原文】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新解】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在祭祀祖先完畢時,用天子的禮節唱著《雍》詩撤去祭品。孔子說:“‘助祭的是四方的諸侯,主祭的是莊嚴肅穆的天子’,這詩句怎麼可以在三家祭祖的廟堂上唱呢?”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新解】孔子說:“做人若沒有仁愛之心,禮儀對他有什麼用呢?做人沒有仁愛之心,音樂對他又有什麼用呢?”
【原文】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