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林放問孔子禮的本質是什麼。孔子說:“你提的問題意義很大啊!就一般禮節儀式來說,與其過於奢侈,不如樸素節儉;就辦喪事而言,與其在儀式上大操大辦,不如內心真正悲傷。”
【原文】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新解】季孫氏要去祭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無法阻止這件事嗎?”冉有回答說:“不能阻止這件事。”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竟會接受季氏越禮的祭祀嗎?”
【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新解】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若有爭的話,也必定是射箭比賽吧!就算是這比賽也是先互相作揖謙讓以示敬意,然後登堂,比賽完後走下堂互相敬酒。這樣的爭,也是君子之爭啊!”
【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新解】子夏問道:“‘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明亮的眸子真嫵媚啊,潔白的脂粉更把她妝扮得楚楚動人啊。’這三句詩是什麼含義呢?”孔子說:“你看繪畫,是先有白底,然後再著色畫畫。”子夏說:“那麼,這就是說禮樂產生在仁義之後吧?”孔子說:“能對我有所啟發的是商啊!現在能和你談論《詩經》了。”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新解】祭祀祖先時好像祖先真的在那裏,祭神的時候就如同神真的在那裏。孔子說:“我若不親自參加祭祀而讓人代祭,那祭不祭就沒分別了。”
【原文】子曰:“周鑒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新解】孔子說:“周朝的禮儀製度借鑒於夏朝、商朝,是多麼豐富繁盛啊!我很讚同周朝的製度。”
【原文】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新解】孔子說:“射箭的技術,不在於射透箭靶子,因為每個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
【原文】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新解】孔子說:“能完全按照禮節服侍君主,別人卻覺得是在向君主諂媚、奉承。”
【原文】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新解】魯定公問孔子:“國君使喚臣子,臣子侍奉國君,應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國君應按照禮節對待臣子,臣子應該忠心竭力侍奉國君。”
【原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新解】魯哀公向宰我詢問,製作土地神的神主應用哪一種樹木。宰我回答說:“夏朝的人用鬆樹製作神主,而殷朝用柏樹製作神主,周朝的人用栗樹製作神主,用意是,讓老百姓害怕得發抖。”孔子聽了這些話後,對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就別再規勸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新解】孔子說:“管仲的氣量很小!”有人就問:“管仲生活儉樸嗎?”孔子說:“管仲有儲放錢財的府庫,他下屬的官員都各司其職而不兼職,這哪裏談得上儉樸呢?”有人又問:“既然這樣,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說:“國君的宮殿門前立有照壁,管府大門也立有照壁。國君設宴招待貴賓,在堂上設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設有這樣的土台。倘若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
【原文】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新解】儀這個地方的邊防長官,請求孔子接見他,說:“凡是到這個地方的賢人君子,我是沒有不要求會見的。”孔子的學生帶他去見孔子。出來後,他對孔子的學生說:“諸位,不必替你們老師失去官職而憂慮,天下無道而黑暗的時間已經很長了,上天將把你們的老師作為傳播正道的聖人。”
【原文】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新解】孔子說:“處於高位的人,待下不能寬宏大量,而行禮時不能恭敬嚴肅,居喪時並沒有悲痛哀傷的表情,這種行為我如何能看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