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裏仁第四(1 / 3)

第二章裏仁第四

【原文】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新解】孔子說:“若能居住在行仁道的地方是最好的。如果挑選不行仁道的地方居住,又怎能算得上聰明呢?”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新解】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期處於貧困中,更不可能長期處於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聰明的人知道仁會給他帶來好處而實行仁。”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新解】孔子說:“唯有仁德的人才會慎重地去喜愛人,才能夠嚴謹地去討厭人。”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新解】孔子說:“財富和地位,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若用不正當的方式得到,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困和卑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因為本不應該貧賤而貧賤了,君子是不會擺脫這種境況的。君子倘若扔掉了仁,又怎麼能稱為君子呢?君子即使是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違反仁,匆促之時也總是不忘掉仁,在生活困頓、東奔西走之時也一定是在實行仁。”

【原文】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

【新解】孔子說:“我沒有見到過愛好仁的人和討厭不仁的人。愛好仁的人,是最好不過的了;討厭不仁的人,是為了不使不仁的人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能夠用一天的時間把力量花在仁上嗎?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人。大概是有這種人吧,可是我沒有看見過。”

【原文】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之,斯知仁矣。”

【新解】孔子說:“人們的過錯,按照人本身的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別。隻要看一看這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知他屬於哪一類人了。”

【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新解】孔子說:“早晨明曉了真理,就算當晚死去也是值得的。”

【原文】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新解】孔子說:“有誌於探求真理,但是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為羞恥的讀書人,是不值得同他進行討論的。”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新解】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專門地規定要怎麼做,也沒有專門地規定不應該怎麼做,而是怎樣做適合情理,就怎樣去做。”

【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新解】孔子說:“一切若依照個人利害關係行事,就容易招致別人的眾多怨恨。”

【原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新解】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職位,應擔心自己沒有勝任職位的才能;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應謀求能使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新解】孔子說:“參(曾子名)呀!我的學說能用一個基本原則貫穿起來。”曾子說:“是的。”孔子離開之後,其他的學生問曾子:“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學說,講的就是忠和恕啊。”

【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新解】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自己從內心反省一下,看有沒有跟他同樣的錯誤。”

【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新解】孔子說:“侍奉父母,若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當婉轉地規勸。若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然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雖然內心憂慮,但是對父母並不怨恨。”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新解】孔子說:“父母健在時,別進行長時間的遠行。若是不得已要遠行,也應當有一定的去處。”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新解】孔子說:“父母的年齡,必須記在心上。一方麵因為他們健康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麵又為他們的日漸衰老而憂慮。”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新解】孔子說:“古人不輕易開口說話,因為他們認為自身的行為與自身的言語若不相符合是很可恥的。”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新解】孔子說:“君子說話應該謹慎,而做事要敏捷。”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