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人與他親近。”
【原文】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新解】子遊說:“侍奉君主時進諫次數過多,就會遭受到恥辱;與朋友相處時,對朋友勸告次數過多,就會被朋友疏遠。”
公冶長第五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新解】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是個有仁德但口才不行的人。”孔子說:“為什麼一定要口才好呢?靠伶牙俐齒同別人爭辯,往往讓人討厭。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可以稱得上是有仁德的人,為什麼一定要有口才呢?”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新解】孔子說:“我的主張在這裏行不通了,我準備乘竹排到海外去。能跟隨我到海外去的,大概隻有子路一人吧!”子路聽了這話後十分高興。孔子說:“子路啊!你的勇敢精神勝過我,但是你不知道怎樣裁度事理。”
【原文】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新解】孔子對子貢說:“你與顏回相比,誰要強些?”子貢回答說:“我怎敢與顏回相比呢?顏回懂得一個道理,就能推知出十個道理;我聽到一個道理隻能推知出兩個道理。”孔子說:“你的確是比不上他。我和你都比不上他。”
【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新解】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了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一樣的土牆也無法粉飾了。對於宰予,我還能責備什麼呢?”孔子又說:“當初我看一個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看一個人,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一下他的行為。這種情況,我是經過宰予的事情之後才改變的。”
【原文】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新解】孔子說:“我沒有遇見過堅強不屈的人。”有人說:“申棖是這種人。”孔子說:“申棖這個人私欲太多,如何能做到堅強不屈呢?”
【原文】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新解】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違背我意願把事情強加在我身上,我也不願意把這種事情強加到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子貢名)呀,這並不是你能做到的事情。”
【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新解】子貢問道:“孔文子這個人,憑什麼稱他‘文’呢?”孔子回答說:“因為他既敏捷又勤奮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做是可恥的,所以稱他‘文’。”
【原文】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新解】孔子評論子產說:“他具有君子的四種道德品行:他自己的行為顯得謙遜,他侍奉國君很謹慎,他對待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都合乎道義。”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新解】孔子說:“晏平仲擅長與人交往,交往時間越久,別人越是尊敬他。”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新解】季文子每辦一件事,都要經過反複考慮之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考慮兩次就行了。”
【原文】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鄰而與之。”
【新解】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有人向他討一點醋,他沒有說自己家裏沒有,卻向鄰居要來轉借給別人。”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新解】孔子說:“花言巧語,討好的表情,過分卑恭,左丘明認為這是可恥的,我也同樣認為這是可恥的。心裏隱藏著對別人的怨恨,表麵卻裝出與別人友好,左丘明認為這是可恥的,我也同樣認為這是可恥的。”
雍也第六
【原文】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新解】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中哪一個最愛學習?”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能不把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現在再沒有這樣的人了,我也沒有聽說過有好學的人了。”
【原文】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