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陶瓷收藏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曆史,因此,曆代的陶瓷製品都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陶瓷概述
陶瓷發展史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造就了我國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我國就是“陶瓷的故鄉”。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1000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製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而我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陶瓷與中國文化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處,不僅在於它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大自然、文化、習俗、哲學、觀念,而且在於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種立體的民族文化載體,或者說是一種靜止的民族文化舞蹈。這是由陶瓷的特性決定的。
一件件作品,無論題材如何,風格如何,都像一個個音符在跳動著,在彈奏著,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熱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繽紛,有的本色自然,構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攝人心魄的我國陶瓷文化大型交響樂曲!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著創作者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民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
新石器時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記錄著先民生存的願望。那陶塑的豬、牛、狗,模仿著打獵而來或者豢養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著與大自然搏鬥的酷烈,表達著文明的演化與發展。摩娑這些與實物逼真無二的作品,想象著先民的困惑、喜悅和奮爭,那在洪荒、野蠻中奔突與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秦兵馬俑,那剛毅肅然的將軍,那牽韁提弓、凝神待命的騎士,那披堅執銳、橫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發、目光正視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風神驍駿、橫空出世的戰馬,共同組成的方陣,張揚著力量,張揚著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煙四起的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想象著秦國軍隊那種風卷殘雲、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它盡管是一個軍陣,但它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記錄著那個時期的曆史。
漢代經濟得到恢複,社會各方麵都得到發展,呈現出與秦代不同的時代特征。陶塑的內容和藝術風格,也隨之發生變化,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其場景的塑造,都不像秦代陶塑那樣注重寫實,力求形態的逼真和細節的刻劃,而是注重從總體上把握對象的精神內涵,注重傳神之處的刻劃,不拘細節的真實,強調動勢和表情語彙在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表現出一種豪放雄邁、飛揚流動的美學格調,而這正是漢代的時代審美特征。
“唐三彩”所表現的那種激揚慷慨、瑰麗多姿、壯闊奇縱、恢宏雄俊的格調,正是唐代那種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熱情煥發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正是那個時代審美習尚、哲學觀念的反映。
景德鎮陶瓷是我國陶瓷的傑出代表,它本身是一部中華民族與民族心理的縮影,是中華民族文化觀念、民族心理、文化現象的反映。
陶瓷與民俗
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民俗藝術,民俗文化,因此,它與民俗文化的關係極為密切,表現出相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世態人情和我國人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
我國人民有一個好傳統,不管處於何種時代、何種處境,都熱愛生活,追求幸福、和諧、吉祥。因而,表現喜慶、幸福的祥瑞題材,自古至今,一直是陶瓷的一個重要的題材和一個基本的文化特征。
祥瑞題材,主要圍繞著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等內容而展開。因此,在選擇題材表現寓意時,經常選用如下一些事物:珍禽類,經常選用鳳凰、白鶴、白頭翁、喜鵲、鴛鴦、雄鷹;名花類,經常選用牡丹、芙蓉、蓮花、梅花、菊花;在芳草類中,經常選用蘭草、靈芝;竹木類中,鬆、竹、天竹;在果類中,常用桃子、石榴;在異獸類中,常選用龍、獅、鹿;在魚藻類中,喜用鯉魚、鱖魚。
另外,這種祥瑞題材在約定俗成中,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紋樣體係。如蓮生貴子、福壽雙全、竹報平安、吉祥如意、喜上眉梢、福在眼前、六合同春、麒麟送子、連年有餘、五子登科、天官賜福、五福捧壽、多福多壽、福、壽、麻姑獻壽、魚跳龍門、丹鳳朝陽、龍鳳呈祥。
我國古代社會以血緣關係為單位的社會並以此為基礎結成相應的故鄉。因此,企求光宗耀祖、門庭昌盛、富貴榮華便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心理。在祥瑞題材中有許多這樣的內容。祥瑞題材的產生,與先民對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著密切關係。陶瓷藝術還廣泛地關注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以及廣袤的大自然,並有非常鮮明的貼近現實、親和自然的理性品格。
所以,要欣賞陶瓷藝術,就需要了解我國的哲學、宗教和民族心理,也要有一定的文化、音樂、舞蹈等藝術修養。否則,是很難把握住陶瓷藝術的審美特性的。
陶瓷的分類
景德鎮陶瓷
景德鎮以瓷器著稱,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製瓷曆史,其名稱來曆與瓷器息息相關:1004年至1007年,由於該地燒製的精美禦瓷獲真宗讚賞,瓷器上底款書“景德年製”,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景德鎮由此得名,並且名揚天下。千百年來,景德鎮陶瓷藝術成為中國和世界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
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這是景德鎮瓷器的真實寫照。曆史上,景德鎮的藝術陶瓷是根據宮廷畫家設計好的畫麵、圖案或根據民間沿襲下來的優秀圖案,由專門的畫工將其複製在胚胎瓷器上再經過燒製而成。
由於品質佳,在唐、宋、元、明、清,景德鎮便是皇宮用瓷的生產基地。瓷器從一產生便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尤其到了明代,景德鎮便已成為全國的製瓷業中心,所產瓷器不僅受到國人的青睞,而且還遠涉重洋到了海外,同樣受到熱烈歡迎。
汝窯
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過去一直以為汝窯窯址在臨汝縣境內,則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臨汝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發掘工作後,仍然是“踏破鐵鞋無覓處”。
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再一次進行實地調查,終於在與臨汝相鄰的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發現了汝窯窯址,並出土了宮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從而揭開了汝宮瓷之謎。寶豐縣在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
汝窯是宋代為滿足宮廷特殊需要而設立的窯場,又稱汝官窯。陸遊《老學庵筆記》內曾有“故都時,定窯不入禁中,唯用汝器”的記載。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寫道:“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禦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北宋出現“棄定用汝”,可能與宋微宗趙佶個人的審美觀有關。因為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趙佶作青詞的多種記載。“棄定用汝”正是這種崇尚青色的審美觀的反映。汝宮窯的特點是胎質細膩,俗稱“香灰胎”。釉色天青,開有細小紋片,通體施釉,底部有用細釘支燒的痕跡。
傳世的汝窯器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盤有大小深淺之區分,以卷足者為多,也有的臥足。洗有敞口和直口兩種,前者圈足外卷,後者口與底垂直,至近底處則為內斂平底,其中有橢圓形的四足洗,這類洗在其他窯尚未見過。汝窯製品素身多,極少以花紋作為裝飾。造型端莊,釉色晶瑩似玉。
汝宮窯的燒製時間短,一直都作為貢品,所以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視為珍品。清雍正前後有仿汝器出現,然而仿造者隻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時古雅大方。為了區別寶豐和臨汝兩地產品,現稱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為汝窯或汝官窯,而後者稱為臨汝窯。
青花瓷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唐青花瓷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20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複;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
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鬆,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複、碗、罐、蓋等。
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我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瓷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隻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10餘片瓷片。
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鹹淳元年。
這10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係。
元青花瓷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三氧化二鋁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鏽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他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
人物有高士圖、曆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遊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鬆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凶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
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青花瓷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致;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麵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陶瓷的收藏
古陶瓷的鑒定
鑒定古陶瓷的基本要求或基本任務,即:辨真偽、斷時代、定窯口、評價值,這就是鑒定的內容。即按古陶瓷研究,鑒定界若幹年中相沿成習的一些規定,較為詳細地介紹有關事項。
(1)辨真偽
這裏我們從真、偽品的比較,偽品作假手法等方麵來提高辯別真偽的能力。要辨出真偽,隻知道真的特征顯然是不夠的,還得知道偽品的特征、規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謂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常見仿古陶瓷品種。眾所周知,社會上出現仿古陶瓷,不外乎兩種原因:
一是對某些古陶瓷的愛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愛宋代名窯瓷器,內府所藏尚不滿足其玩需要,便常將宮藏宋瓷真品交禦窯廠仿造。這種情況曆代都有,隻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質量優劣有差異而已。
二是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於近現代,許多人愛好古名窯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價值日高,並且供不應求。於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偽之風最為盛行時是清末民國年間,主要是西方列強侵略我國,多次大規模掠奪我國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西洋人東洋人便知我國古陶瓷精美絕倫無限愛慕,便來中國大肆購買,或托中國人代買。
這一時期古代名窯瓷器價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別偏愛之龍泉窯青瓷,英國人、美國人喜愛之宋代均窯瓷,法國人酷愛之明清官窯彩瓷,尤其價高搶手,一件往往萬金難買。於是許多古玩行人,製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製名窯官窯瓷器向洋人們銷售。
此時仿古瓷大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北洋軍閥政府變更頻繁。當一係軍閥執政,便有一批新權貴產生,他們在北京及各大都會購買府弟,布置居室廳堂,都需要購買大批古玩字畫以示文雅富有。
民初政權幾多更迭,權貴一批又一批,造就一個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場,大批仿古瓷也就應運而生了。應帝王喜好和市場需要而生的仿古作偽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窯、官窯器,越是有名的窯,仿品越多見。越是市場需求大的名窯瓷,如前述英、美人偏愛之均瓷,日人喜愛之龍泉窯瓷,法國人酷愛之明清官窯彩瓷,仿的越多。
常見仿古作偽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耀州窯、定窯、均窯、龍泉窯、宋元景德鎮青白瓷、元、明青花瓷、明、清官窯彩瓷、康、雍、乾青化瓷、吉州窯褐瓷、宋建窯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2)斷時代
這個要求似乎同辨真偽差不多,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在鑒定時對陶瓷器年代的斷定,學術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習慣的規定,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再細一點,那些曆時較長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鑒別時應特別注意,那些能定出絕對年代的器物,在科學上最有價值,往往作為標形器,作為研究資料,這種絕對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銘文顯示。明代以後的朝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號為階段的相對年代,如明宣德、成化等,清康熙、嘉慶等。隻說是明代、清代,就不大夠水平了。還有,明、清曆時長的朝代,如明之嘉靖、萬曆,清之康熙、乾隆,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斷時代與辨真偽一個不同點在於:在古陶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們既不是被仿對象那種真品,也不是今人作偽,對今天來講,它們也是一種古代陶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宋元時期小窯仿名窯器,明清時期仿宋代名窯器,清代仿明代官窯器等。
對這類器物時代的鑒定,要說出仿品的時代和被仿對象,如宣德仿哥窯,永樂仿宋龍泉,康熙仿永樂青花,雍正仿汝窯,乾隆仿均窯等。對這類確屬古人仿古器物,仍應充分重視,它們照樣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陳列價值,隻要我們拿準了是否為仿品,仿製時間,不致魚龍混雜,就算很有水平了。
(3)定窯口
元代以前的陶瓷的鑒定重視窯口的判別,也有較多資料,比較容易鑒別。明、清時候,景德鎮為官窯所在地,全國瓷業中心,景德鎮官、民窯產質量高,數量大,民窯產品占領了全國市場。
其他窯場相繼衰落,處於次要地位,它們或生產低檔大宗產品,或著意仿景德鎮民窯產品,所以產品在造型、紋飾等方麵少有特色。各地出土、傳世較少,曆來不受重視,日常生活中隨用隨丟,無人注意保存。所以令人所見資料少,研究少,鑒別它們的窯口較困難。
應該特別注意,明、清官窯瓷器比較起來,生產數量大大少於民窯,流入民間者更少,凡署官窯款的器物,要小心謹慎。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仿明代鬥彩、青花等品種瓷,有署明代官款者,晚清光緒時仿康熙、乾隆器,也書康、乾款,鑒別時尤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