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陶瓷收藏(2 / 3)

判定陶瓷器的窯口,從下麵幾個方麵入手:

①胎

古代各窯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麼料燒什麼貨,所以大體上是各窯產品各具特色。現代科學的方法是通過儀器測出各已知窯產品胎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微量元素的成分,將要鑒定的器物測出胎的成分與之對比。但當所鑒定器物不便測試時,隻能通過觀察胎體的色澤、火候、胎質等來判別。有豐富經驗的古陶瓷鑒定專家,用此也能鑒定得相當準確。

②釉

各窯工藝技術往往形成傳統風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較固有的特征,如宋均窯的天青、月白色釉,耀州窯宋代的青釉育中泛微黃,宋龍泉窯的梅子青,定窯白釉泛牙黃等,這些顯著特征是從釉著手判別窯口的依據。當然,不能絕對化。同一窯口器物,由於時間不同,燒成時的情況不同,釉色也有差異,有時差別還很大,這就要綜合其他因素才能作結論。

③裝飾手法

各窯所處時代、地理位置、性質等諸種不同,便受時代、區域文化、地方風俗等影響製約,紋飾內容和技法工藝都有各自的傳統特征。唐代越窯青瓷紋飾少,而宋代耀州窯青瓷裝飾的刻花、印花就多。定窯白瓷印花內容多花卉、嬰戲,四川彭縣磁峰窯印花白瓷則多牡丹、鳳穿花。康熙彩瓷多刀馬人,乾隆多西洋婦女等。

④工藝

各窯生產傳統,曆時長短不同,技術影響來源不同,原材料不同,窯場經營性質不同,反映在工藝上就大不一樣。

⑤器形

各窯性質不同,社會環境、地理位置不同,產品在器形上差別很大。如宋代均容為皇家生產的產品多為仿銅禮器、陳設器,磁州窯為民窯,產品大多為生活用器。

一般說來,官窯產品器形單調,造型保守,少創新,而民窯產品器多樣,形式活潑,創新多,變化多。從地理社會環境上看,各窯受當地文化傳統、風俗習慣製約較大,產品器形就不很相同,如宋代北方窯多產瓷枕,南方較少。

唐至明,北方窯所產形體較大,南方所產則形體較小等。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要鑒別陶瓷器的窯口,必須很熟悉我國各時期,各主要窯場產品的特征,做到心中有底,有可依憑的標準。

仿古作偽陶瓷

以下介紹的是古陶瓷鑒定家們經幾代人百來年實踐、研究、分析、比較才歸納出的經驗,很科學,應高度重視。

(1)胎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

這是因為仿製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現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計算機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偽對象的胎、釉成分、配方以及模擬古器的燒成窯爐氣氛,乃至仿造古代窯爐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觀上幾可亂真,不易辨真偽。

但鑒定者可從真、偽品的其他方麵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時代的人的社會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質、釉質一般過細

仿製古器時的社會生產力、生產手段等,均比被仿物生產時進步,而仿造者又唯恐做得不精不細不真,胎釉料加工時多充分利用當代之生產技術條件,故往往在精細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3)造型失去古物風格

這是最要害的一點。眾所周知,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的人們的哲學、美學、科技等社會文化差異是巨大的,無法重合的,即古希臘哲人所說的至理名言;人們不能進入同一條河流。因此,仿古作品無論怎樣精心研究被仿對象,著意模仿古器造型特點,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時代烙印,給辨偽者留下蛛絲馬跡。

(4)輪廓線條生硬

這也是鑒定作偽品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任何高手製作時均在頭腦中有一個藍本,其製作受該藍本製約不能隨意,隻能盡心盡意去依葫蘆畫瓢。顯而易見,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輪廓,其線條是小心翼翼做出來的,必然顯得生硬呆板,遠不及真品的流暢自然。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5)無使用後的光滑感

陶瓷真品大都經曆較長時間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強也不太弱的適度的光滑感。仿古作偽瓷器,生產出來的時間不長,經手把玩少,當然沒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偽瓷雖經人工作舊,但其光滑陳舊感又不太自然,露人為痕跡。

(6)造型特征

曆代一些作偽者,均是研究、生產製作陶瓷的專家、內行。但因要想蒙騙世人,特別怕被行家識破,所以仿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幹特征來,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種現象,倒為鑒定者留下鑒定依據。

(7)彩太鮮

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大紅,綠彩大綠成墨綠色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蘊。

(8)繪畫不自然

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仿品因其要仿,當然對紋飾圖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謹慎,所畫的紋飾也就拘謹生硬,很不自然了。

當然,曆來有不少繪畫高手參與仿製,由於他們水平高,對真品繪畫能心領神會,得其真諦,仿的畫也極為形似,但終究不能完全表達出真品藝術的韻味來,不能神似。

(9)書法無力

字體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因為書法同繪畫一樣極具個性,要仿別人書法者,難免不露仿者的藝術個性來。

以上所述這種種仿品特征,在某件具體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時都鮮明表現出來。但隻要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鑒定時用心觀摩,抓住了一點兩點,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順利進行了。

我們講的假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個重要方麵,就是仿古作偽瓷釉麵、彩色等往往現新象,不舊這較易被人識破。於是,聰明的仿造者也總結出一些作舊的方法來,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又增加了鑒定的難度。

仿造瓷器的鑒定

古陶瓷鑒定工作者針對仿造者的作舊方式,也總結出一些識破機關的方法來,如青花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輕擦器表,再用煙灰塗擦,新瓷表麵的光澤就會大大減弱,並現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煙黃色痕跡來。鑒定時如對此有懷疑,可用少許肥皂水或汽油輕擦,即可去掉,識破偽裝。

有些新仿古瓷,為了賣個好價,還將其做得像是出土物的樣子,稱為作土鏽,在老土中摻蛋白,塗擦於新器之上,時間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鏽班痕;

或者用古墓中的泥土再適當摻入一些鉛粉,塗於器表,經700度左右爐中燒烤,即可能出現泥黃色斑點。這兩種方法所做出鏽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過這種斑痕太新、太過,形成不自然,仔細觀察比較即可識破。

還有一種做金絲鐵線的,釉的開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燒成時冷卻過程中膨脹係數不同而形成,或無開片器物經久遠年代後釉麵發生變化而成。一般仿製者難以掌握燒成開片釉的技術,便用假的開片手段,在仿製瓷器已經燒成,開爐時,趁器物溫度還很高,用含鹽的水往器身澆灑,便可生成開片釉。待器物冷卻後,先用墨染粗片紋,便成鐵線,再用茶水染細片,即成金絲。此種金絲鐵線器,用水衝洗,便現原形。,此種作偽方法名為坯新彩。

除此而外,作偽方法還有:複窯、提彩、脫釉、補釉、補缺、舊胎到填花、新物舊款、舊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補彩、補畫等。作偽雖然巧妙,終有不可掩飾的痕跡,若仔細揣摩,認真觀察,不輕易下結論,終會去偽存真的。

元明清瓷器鑒定

(1)造型是鑒別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係。

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麵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麵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曆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複。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裏紅大碗有口徑達042米,青花和釉裏紅大盤的口徑也在045米至058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製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麵的。

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12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足見當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至明代永、宣以後便不複見。

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隻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

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麵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

嘉、萬以後造型漸趨複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隻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顏色碟、顏色倉、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鬥杯、燈台、繡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隻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未免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麵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麵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像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製,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1/2至1/4。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麵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征。

(2)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麵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至繁,由劃印貼刻至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至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裏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麵。

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裏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裏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裏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

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製,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豔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

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製而有所謂“花無陰麵,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裏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征,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麵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隻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曆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征。例如康熙年代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麵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隻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年代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年代彩所繪枝幹隻是描繪皴點,功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

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

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3)掌握住明、清兩代款識的規律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並且各有其特征。

隻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征,都必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助於識別真偽。

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唯恐有不似之處。既然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這種破綻,隻有多結合實物反複印證方能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