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隻靠這一方麵的研究仍嫌不足,尤其是元代以前瓷器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製”4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隻見過耀州窯有印著“大觀”、“政和”字樣的碎片,元代也隻有帶“樞府”、“太禧”以及幹支的器皿,並且為數甚少。
明清兩代縱有款識,而晚清及民國所仿字體十分逼真,極難識別,必須同時詳較其字體及位置,方不致發生錯誤。例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隻見到圓器上有4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器裏部的中心,而文獻上還有6字款的記載,但無實物,並且在琢器上也未見過帶年款的器皿,不過仿器卻有4字或6字楷、篆字款寫在器裏或底足、口邊的。
大致說來,在字體方麵明代多用楷書款;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也為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由於乾隆開始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至清末才又恢複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而明、清兩朝的楷書款與篆書款書法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風格,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了。
其次還應仔細觀察款色。例如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照視,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品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後的仿品青色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尤其是宣德款色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幾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但是後世絕難仿效的特征。
自明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甚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製品在款色與刻、雕、印、堆的方法上並未減少。隻有認真加以區分,方可看出因用料和技術不同而各有其書法特點,同時由此也可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
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或楷水,很少寫成泰水。但是堆料款“康熙禦製”的康字卻受原料特性與邊框的限製,不易舒展,又如乾隆時期以前多用青花款,其後多用抹紅款,而且清代康、雍、乾堆料款的瓷器絕大部分是官窯中的精品。
在用字和寫法乃至字數方麵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製,有的題某某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製”,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成化的“成”字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特征,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以及寫“康熙禦製”4字款的瓷器90%以上為當時新製的精品等,這些都是鑒定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明、清瓷器除一般的官窯款外,民窯瓷器中帶年款的也不在少數。但大都是景德鎮所製,其他地方窯寫款的極為罕見。除上述記年款識外,還有所謂堂名款、殿名款、軒名款、齋名款、吉言款、讚頌款、陶工款、珍字款、用字款、幹支款、供養款等。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位置、款色和字數、結構等各方麵,也應當知道同一時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隻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征。因此務必互相印證,稍有可疑之點,便應作進一步的推敲和研討。何況仿品中尚有新物舊款與真坯假彩等手法,主要根據造型,其次要參考紋飾、胎釉等各種特點,如此步步深入,才可能具有比較可靠的辨別能力。
(4)細致觀察胎釉的特征
由於時代和地區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鑒別一件陶瓷器時決不能離開這方麵的細致觀察。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麵的特征。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長日久而自然形成的。
此外,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如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難能可貴的特點,可是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
若不參照其他方麵的特色,並注意器裏和口邊、底足等處,則往往失於片麵。例如元代琢器表裏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窯裂、漏釉、縮釉、夾扁的缺陷;永樂白釉器皿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和閃黃色,釉厚聚處則閃淺淡的豆青色,並且琢器的表裏釉多均勻一致;康熙年代郎窯紅釉則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湯底”、“蘋果青底”等特征。這些都是後世仿品難於仿效之處。
至於明代景德鎮官窯的釉質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窯釉質則有緊密之感,不過是就一般而論,當然也有例外,而且後世的仿品在這方麵更不乏亂真之作。所以說隻憑釉質而斷瓷器的新舊真偽仍嫌不足,必須進一步研究其胎質。
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大致說來,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質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的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之處,大都可以看出胎質火化的特色。
這些一方麵標誌著胎土淘煉方法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進步,同時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試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論,因為選料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粗細,雖也不免含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摸多有溫潤細膩之感。
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後世仿品的胎質則比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質一向以純潔細潤著稱於世,迎光透視多呈牙白或粉白色,並且具有一種如脂如乳的瑩潤光澤。而雍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盡管在造型、紋飾和色調方麵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其釉質、胎質在表麵上看來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則呈純白色或微閃青色。
上述這一點當然也關係到原料本身質量的改變,例如對於嘉靖瓷質不及前朝,一般多歸咎於“麻倉土”漸次告竭。《博物要覽》中曾有“誇饒土漸惡,較之往日大不相侔”的說法。
然而也不宜過分執著於胎土的顏色和粗細之論,因為即使是景德鎮同一時代所產的瓷土,也決不止采自一兩處產坑,從而有的細膩滑潤,有的細而不潤,有的甚至相當粗糙,何況胎土配合的成分也是決定胎質的關鍵,而且由於製作方法和火候不同,胎色又有純白、微黃、微灰或微青等若幹區別,因此如果憑胎體本身的質量作為斷代的標準,還是不夠全麵的。
有些胎體過薄的器皿如脫胎瓷和永樂、成化瓷一類,因露胎處極為細小,較難辨別胎土的顏色。有些即使不是薄胎,但因裹足支燒而足不露胎,或受窯火影響而使露胎顏色發生變化,如所謂“紫口鐵足”的器皿在宋、明、清瓷中均不乏其例。
這些似已成為鑒別上的重要條件,然若剖視其斷麵,便可發現未直接受窯火煆燒的內部胎色並不如此。同時,一般傳世品經過多年的汙染,也很難辨清胎體的本來顏色。所以為了有助於胎質方麵的鑒別,有時還需要兼用比重量、聽聲音的方法。至於帶有支釘痕的器物,如能細審其釘痕的大小、形狀及數目、顏色,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說來,永、宣、成瓷胎均較元瓷為輕,而宣德器皿又比永樂為重,若由斷麵剖視元、明器皿,在口邊處的厚薄區別並不很大,主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懸殊。其他如後世新仿的宋吉州窯黑釉圓琢器皿,無論其外貌如何神似,總覺聲音清脆,而真者聲音反覺沙啞,也是一個明顯的實例。
由此可見,辨別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辨其色澤,度其厚薄,審其片紋,觀其氣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方不致限於表麵或拘於一格,而對於舊坯新彩、補釉提彩、舊彩失色重畫,以及舊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
如果滿足於局部的特征相符而失於整體的條件不合,或隻看外表而忽略器裏,或但觀釉色而不問胎質都是片麵的。
洪武瓷器的鑒定
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斑,自元代開始出現,經明代,沿續到清代乾隆以後才完全消失。釉麵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凶猛,多為五爪龍。
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
永樂瓷器的鑒定
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占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
永樂瓷器的造型清芳、圓潤、靈巧。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釉麵肥厚,瑩潤平淨,無桔皮紋。臼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歸白色或黃色,手聚處閃淺談和蝦青色。
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豔,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
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後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棱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初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
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常見器足有:裏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4字篆書。
宣德青花瓷器賞鑒
宣德青花胎體精密細膩,胎質潔白堅硬,薄厚適度。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麵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有桔皮紋,極少數有開片。釉中氣泡密集,大小不一。
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從宮中傳世品來看,以進口料描繪為主。這種進口青料來自波斯,叫蘇麻離青,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與國產料有很大的不同,據化學分析,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燒出的瓷器呈色黑藍,深沉濃豔,有著自然暈散的藝術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樣,特別濃色處出現銀黑色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麵凹凸不平。
成書於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
正德瓷器的鑒定
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此時正處於大明瓷由細致、薄胎向粗糙、厚重過度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釉麵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回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器足露胎處一般修切平齊,也有滾圓狀出現。較淺的器足多向裏收斂,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現象。有的足心似乳狀突起,與明初的肚臍狀底足相似,民窯也是如此。
器底釉麵,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正德以4字或6字楷書為主,其中以4字居多。也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其特征是:“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筆鋒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製”字衣橫少越刀
弘治瓷器的鑒定
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釉麵肥腴滋潤,潔白光亮。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盤有塌底現象。由於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裏圈足承托處微顯凸露。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牆比成化時略矮,內牆直立,深淺不一。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也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征。
器足底釉麵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款識雖沿用舊製,但字體趨於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體小而規整。有4字或6字兩行豎寫款。
成化瓷器的鑒定
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胎質潔白細致,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也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
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隻用平塗,隻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隻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發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成化瓷器釉麵,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麵一條則顯清談。可用這一點來做鑒定參考依據。
嘉、隆、萬瓷器的鑒定
明嘉靖、隆慶、萬曆時期的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棱形的造型。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一般器物釉麵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廊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
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蘭,青金蘭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青花及白釉器物,常於口部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征。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畫麵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
圓器圈足多向內收斂,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玲瓏薄胎器皿一般為滾圓矮淺窄小的圓足。款識字體,筆劃較粗,均為楷書體。一般多於底足書寫6字雙行、帶有雙圈。“大”字的一拋一捺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拋挨上點,“製”字衣橫少越刀。
清代瓷器的鑒定
若想學好陶瓷收藏,首先要了解了我國陶瓷的曆史,多讀一些有助於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書籍,另外,還要多讀一讀美術方麵的,陶瓷製作方麵的書籍,隻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融會貫通,把這門藝術學深學透。
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順治、康熙年代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年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年代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年代以後則稚拙笨重。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
康熙年代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年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年代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鬆。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釉麵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麵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麵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年代時釉麵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年代時的平整泛青,嘉道年代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禦用官窯瓷器,圖案趨向規範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采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雅秀麗,柔細的花繪采用沒骨畫法。
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麵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
順治、康熙年代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臥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幹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
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年代楷多篆少,雍正年代楷、篆並用,乾隆年代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民國瓷器的鑒定
仿造民國瓷器的特點十分明顯,即以名家名作為主,一般市民階層所用的瓷器較少仿造,但也並非絕對,近年就有仿民國嫁妝瓶出現。這裏有個一般性規律,凡名作,有民國仿,也有現代仿。普通之作,則有現代仿,而無民國仿。現代仿品是利用人們追求古物心理,以贏利為目的地造假。
一般來講,民國瓷器中陳設瓷的胎、釉質量好於瓷板質量,特別是一些薄胎器物胎體之薄尤過於清雍正時期。瓷板受成型工藝所致,多不十分平整,有凹凸,造成釉麵亦不平滑,與清晚期的波浪釉相仿,但凹凸在釉下。而現代仿晶則是瓷板的質量好於陳設瓷的質量。瓷板的表麵十分平滑,不見有民國時的凹凸現象,此點可視為區別民國與現代仿瓷板畫的一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