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書法收藏(1 / 3)

第五章書法收藏

從始於數千年前的中華黃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經由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持久的藝術魅力。

書法概述

書法的起源

我國5000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曆史長河中,我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曆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曆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內涵。

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我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

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然而,這並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地位。我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盡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一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結字、章法的一些規律性因素。

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麵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範疇,而且也是後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鑒與思考的重要範例。

我國的曆史文明是一個曆時性、線性的過程,我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麵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即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曆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隸、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

在書法的明朗時期,即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準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複雜局麵。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趙孟頫等名家。書法理論也獲得了發展,出現了如:《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翰墨誌》、《廣川書跋》、《法書考》、《翰林要決》等理論著作。給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的文樣和理論的指導。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19世紀20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

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

明清的書法作品如同繪畫一樣傳世、遺留的較多。當前見諸於市麵上出現的也較多。我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至遲從魏晉以來,一直被曆代宮廷和民間作為藝術品珍藏起來,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但在流傳中竟出現了作品的真贗問題,困惑著收藏家、鑒賞家。而在曆史上也曾經有過贗品的官案。

明清時,由於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業先後發展起來,書畫的需求便日漸增多,明間製造贗品便應運而聲。什麼蘇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後門造,鋪天蓋地,無孔不入。這也是困擾收藏家、鑒賞家難題所在。

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裏麵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書法的演變

(1)史前至夏的書法

我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即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距今8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製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2)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我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曆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3)渾然入序的西漢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至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曆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4)東漢至南北朝書法

兩漢書法。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係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係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

在摩崖石刻中,尤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複古隸,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至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5)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①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曆史。三國時期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②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即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越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③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我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也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餘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6)隋唐五代的書法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①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②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我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③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907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也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

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7)宋至明中葉的書法

①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

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意,是求“工”的體現,那麼至期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麵目出現在世人麵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功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麵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論是天資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瀟灑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趙佶、陸遊、範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②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複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

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麵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係。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麵。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至清代才得到改變。

③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明初。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第二階段,即明中。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階段,即明末。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筆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8)抒情揚理,明中至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