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書法收藏(2 / 3)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複現。

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薑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等人在刻意尊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麵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展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係統而存在。

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我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麼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裏實現了。

(9)現代書法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至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

書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麵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書法的種類

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我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

甲骨文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

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我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

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曆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金文為我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

金文也被稱為鍾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牆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篆體

篆體是流行於漢代以前的書體。廣義的篆體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大篆也稱籀文,傳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範所創,被定為當時的正規書體,今存的石鼓文即大篆遺跡。小篆係在大篆基礎上刪繁變化而成,產生於秦代,故又稱秦篆。

隸體

隸體創於秦代,定形並通行於漢代,至今仍被廣泛應用。隸書又稱八分,這是因其體勢左右分開,與“八”字的兩筆筆勢相似,因而得名。

隸體的分類過去常依它所含篆書成分的多少而定,含篆成分最多的為秦隸,其次為漢隸,再次為今隸。筆畫潦草相連的又稱草隸。隸書古時又稱真書,但與現在所說的真書專指正楷含義不同。

楷體

楷書又稱真書、正書,創始於漢末魏初,至晉漸趨成熟,從此,奠定了方塊漢字的標準書體,成為曆代學習書法必須遵循的楷模。

楷書按其書寫特點的不同,可分為魏碑和唐碑兩大類。魏碑多出自南北朝時期無名書家的碑刻;唐碑為唐代書家所書。

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眾多的楷書大家,最著名的有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書體分別被稱為歐體、褚體、顏體、柳體,深受人們的推崇和追慕,對後世影響極大。

行書體

創始於漢末,是介於草書和正措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像草書那樣變化多端,也不像楷體那樣端正。它既取草書的流動活潑之長,又取楷書的結體嚴謹和整齊之美。與楷書相比,行書的行筆速度稍快,點畫間出現了相連帶的牽絲、楷書中書寫成方角的地方,行書中有的則變成弧線和圓角。

書法的收藏

書法的鑒賞

我國書法之美是其他國文字所不及的,而欣賞書法,也是一門學問。要較深入的欣賞書法,得有兩把刷子,即“曆史的刷子”與“書法的刷子”。曆史的刷子包含了書法史及中國曆史;書法的刷子則包含了文字學知識、書寫技巧、鑒別碑帖的能力及藝術涵養。它們都是密不可分的。

(1)知曉古今之書法演變

書法演變是有前因後果的。從殷商的甲骨文至現在所看到的文字,5000年的歲月展露無疑。欣賞時如果不清書法史,而將隸書與草書、楷書相比,就有如一部曆史電影中張飛與嶽飛同時出現在一個場景中,大煞風景。

(2)知曉古今之書法家背景

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蘭亭序”是在略有酒意時寫下的,事後多次嚐試也寫不出更好的作品?如果不知道,那也就無法深入的欣賞“蘭亭序”,因為你無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後果,筆意也無法捉摸。

(3)有文字學知識

書法家最愛在文字上做文章了,有時為了變化,將多種字體(如隸書、草書)合為一種字體,有時學倉頡造字,為文字增減筆劃。如果這時,一個對中文隻略知一二的外國人,誤把“山”、“宗”當為一字,念為“崇”,書法中所注重的整體感便消失殆盡,沒有了字距、大小之美。相同的,一個不知哪種是隸書,哪種是狂草,而將其混為一談,後果可想而知。

(4)有鑒別碑帖之能力

欣賞書法必具備鑒別碑帖之能力,避免欣賞到偽帖而不自知,完全吸收,將不堪設想。

(5)有書寫技巧

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不懂書寫技巧則無法真正體會書法之美。用筆用墨之妙乃為書法欣賞的重點,不知書寫方法,不親身體驗,如何體會筆墨之妙?這也就是大部分鑒賞家也為不錯的書法家之因。

(6)有藝術涵養

其實欣賞任何一種藝術,都要有如置身其中一般投入,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態、神韻、氣魄,欣賞書法才有意義。

書畫鑒賞的依據

書畫的時代氣息與書畫家個人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狀況、社會的生活習慣和物質條件等各個方麵都有著密切的聯係。所以,我們必須熟悉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以及生活習俗。

(1)各時代背景

①晉至唐

晉代流傳下來的書畫作品很少。先以寫字來說,唐代以前的寫碑,是先將石碑立好以後,寫碑的人立在碑前直接揮寫在碑麵上的。大約從宋代開始,才寫在紙上,雙鉤上石,然後再刻,原稿仍然可以保留下來。這種方法到元代、明代、清代,就越來越成熟了。

唐以前的人寫字時是席地而坐的,一隻手拿著簡冊,另一隻手是懸肘揮寫,到後來才將紙平鋪在桌子上,然後進行書寫。兩種方法寫出來的字,細看起來是不同的。唐代以前的寫碑,大多用隸書和楷書。自唐太宗李世民用行書寫了《溫泉銘》和《晉祠銘》以後,就逐漸有用行書寫碑的風氣了。

不同時代的書法,不僅字體和字形有所不同,從文章措詞上來看,也有不同。例如,晉代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首尾都寫上作者的名字“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明代末期,信劄的上款一般為“某某詞丈”、“某某詞宗”、“某某詞壇”等,清代除了沿襲時代的稱呼方式之外,又出現了“某某仁兄大人閣下”等格式。

②五代和兩宋

五代和兩宋時期的書畫,總的看來都是從臨摹古人入手,又有新的發展和創造,從而形成了新的風格。以書法來說,字體以行書、草書為多,篆書、隸書較多。格式方麵有一部分與晉唐時期一樣,首尾都寫上作者的名字,另一部分就不同於晉唐而有了新的變化。

③元

元代的書法,基本上是繼承古代名家的書體,變化不大,行書、楷書、草書居多,篆書、隸書是較少的。趙孟頫楷、行、草、篆、隸各種書體都寫得很好,被當時和後世的許多人推崇仿效,影響很大。俞和、朱德潤、詹僖、金琮等人都模仿趙的書體,而且寫得很像。

元代的書體書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吳鎮草書《心經》卷是用禿筆寫的,如果用尖筆寫的話,恐怕就寫不成這種樣子了。倪瓚的書法,寫得比較瘦硬。我認為他是用硬筆寫的,如果用長鋒軟筆,恐怕就寫不成這種風格了。楊維禎的書法,我認為是用軟筆寫的。

④明

明代書法藝術在宋元書法的基礎上又有變化和發展,楷、行、草、篆、隸各種書體都有。我國明初的三宋和二沈代表了明初的一部分書法的風格。如宋克是以章草和晉唐小楷為基礎形成自己風格的。又如明初永樂時的中書舍人沈度,用平正圓潤的楷書為皇帝書寫公文詔書,當時被稱為“台閣體”他的這種寫法,代表了明初台閣體的風格麵貌。

明代早期,還有一種被稱為“狂草”的書法,它是一種不按傳統的草書法,而由個人隨便揮寫出來的草書,許多字不易辨認,如果你比較熟悉他所寫的文章或詩詞,還可以大略的念得下來,張駿、張弼等人的草書就屬於這一類型。

直至明代中後期,還仍然有許多人書寫這種書體,說明了明代有書寫狂劃的習慣。宋元時期雖然有很多寫草書的人,但卻很少有人寫狂草,所以說,這種狂草書體也體現出了時代書法的時代氣息。

⑤清

清代初期的書法是在明代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有所變化,但不很顯著。整個清代有許多人學習董其昌的書法,如沈荃、張照、陳希祖及近代吳永等人。王鐸的書法功力很深,楷書、行書、草書都很成熟,很有氣魄,自成風格,尤其擅長臨王羲之的草書帖。傅山的書法技能全麵,楷、行、篆、隸、草都能寫。他的字冊或字卷往往是楷、行、草、隸兼而有之,這是他個人的習慣寫法。

清代中期,鄧石如、黃小鬆等人喜歡寫古篆,提倡寫碑。清代中後期,寫篆書的有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等人,寫隸書的有阮元、錢泳等人,寫行書、楷書的有包世臣、吳熙載等人。

“書畫同源”,也就是字畫原本為一體,人們常稱畫為“書畫”,就是因為畫中的每一筆都像寫字一樣,畫是被寫出來的。人們常稱書法作品為“字畫”,就是因為畫字是被抽象了的畫。

字在形成一個表達思想語言的獨立學科後,隨著生活的需要,不斷被書法家規範化,使“字”變成了按一定書寫法則寫出的帶有審美價值的書法。在王羲之以後,我國書法發展史上出現了不少名家,像大熟知的“顏、柳、歐、褚”,“張旭、懷素”,“蘇、黃、米、蔡”,“趙孟頫\、鮮於樞”,“文征明、詹景鳳、祝枝山、董其昌”等。(2)辨別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

①書法基本功

書法中內涵的基本功如何又是由以下兩點決定的:第一,看字體間架結構的基本功怎樣。寫毛筆字,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寫不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字意,從而影響到書法的審美價值。一個字的間架搭好,這個字的字體也就確定了。“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有不同的間架結構。

我們賞析一幅書法的好壞一定要從每一筆的起筆、行筆、收筆去看,看起筆是否有力,行筆用力是否均勻流暢,在寫點、橫、折、豎、勾、撇、捺、提等筆劃時,是否符合這種字體的行筆法則,這些行筆法則都是前輩大書法家千錘百煉出來的。每個大書法家在行筆都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其寫的每一筆劃都有功力,都有審美價值。

②內涵的語言

第一,書法中是否有文學的內涵。好的書法作品不但每個字都體現著該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