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分類
貝幣
貝幣一般稱為“貝化”、簡稱貝。它是我國最原始的貨幣形式,其主要是由海貝殼打磨穿孔而成,在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貝的種類很多,大型的有虎斑寶貝,阿文經貝;小型的有貨貝,擬棗貝等。最為常見的貨幣叫“齒貝”或“貨貝”。除了天然貝幣外,當時還出現了一些石貝、骨貝、陶貝、蚌貝、銅貝等人工仿製貝,如骨貝以獸骨刻製,較扁平,上下兩端較銳,呈版狀的棗核形;銅貝麵呈凸起,有的模鑄一道貝齒,底內凹,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它們除了作裝飾品外,還被視為避邪品或護身物。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行使貨幣的職能。
東周以後,貝幣已被金屬幣所取代,退出了流通領域。
布幣
布幣係指在我國春秋戰國時間,曾相繼在黃河中遊的三晉兩周地區流行通用的一類銅質鑄幣。
布幣的構成,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銎:原本指斧、矛、鎛等器物的受柄部位。因布幣係由農具演變而來,所以其稱也隨之沿襲而用。
布首:簡稱首,係指布幣的上部。根據首部形狀之不同,可將布幣劃成若幹種類。
布身:指除布首之外的布幣實體部分。布身又有布麵、布背之分。而布麵指布幣鑄有主要銘文符號的一麵。
布肩:簡稱肩。指布幣的布身與布首相連接,形同人之兩肩的部位。
布腰:簡稱腰。指布幣的布身之中部兩側部位,有狹腰之分。
布足:簡稱足。指布幣之下部兩端。因其形同人之褲管,故也被稱褲足。布足有失足、方足、圓足等之分。
布襠:又稱布跨。指布幣的兩褲足互相交接處。
布幣體上一般多鑄有文字符號,隨其所鑄時代和地區而各具不同。
原始布幣
原始布幣是我國最早的布錢,稱古布或大鏟布。其特征體大銎短,厚重粗糙,一般大、小、厚、薄以及形狀諸方麵沒有一定標準。
但形體大者的鑄造年代較早,通長0164米,足寬0095米;形體樣小的則為晚些,通長0104米至0105米,足寬0062米。
空首布幣
由原始布演變而成,又名鏟布。是春秋時期由黃河流域的周、晉、鄭、衛諸國所鑄的一類早期鏟形貨幣。該幣一般布麵多鑄有文字或數字、幹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以及一些尚不能確定其意的文字符號。
其形狀、大小多數沒有一定型製標準,但大致可分作布體近方形的平肩弧足及斜肩弧足和聳肩尖足三大類形,特點是足部內四是弧形,背有三道紋。平肩大型通長01米,足距約0053米;小型通長0074米,足距0053米;垂肩最大的通長0086米,足距約0053米,最小的通長007米,足距0039米。
實首布幣
又叫平首布。是指一種銎為實心而不空的鏟形布幣。它基本脫離了農具錢鎛的原始形狀,布首呈扁平,布身無直紋,錢麵有地名和貨幣單位等錢文,如“釿”、“寽”等,錢背呈素麵。
戰國時期,趙國曾鑄行一種圓肩足的“三孔布”,又稱“三竅布”錢,是秦占領布錢地區而出現的鑄幣。主要特征是國首、圓襠,首部及兩足各有一個圓形穿孔。分大小兩等,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株”。
“一兩”大布通長0072米,最寬約0038米,重約158克;十二銖小布通長0052米,最寬約0027米,重82克。以銖、兩標明幣值是秦錢的特征,錢文模鑄城名是三晉布錢的特征。這是我國最早期的一種過度性銖兩貨幣,是我國古代貨幣向圓形化發展的趨向。
刀幣
刀幣也稱刀化,簡稱刀。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在齊、燕、趙等諸國地區鑄造通行的一種刀形金屬貨幣。它是由商周時期的工具,即銅削逐漸演變而成,其柄端有環,柄身有裂溝。
(1)按刀幣的構成有以下七個部分
①刀首
係指刀幣之最上端部位。一般來說,刀首尖銳者鑄行時代較早。後逐漸向圓、平直變化。
②刀刃
係指刀幣的刃部。因為刀幣本自古時工具,即銅削演變而來,故早期的刀幣有刃口。至後期刀幣刃口逐漸脫離原始性,刃口部位改添了外廓。
③刀柄
係指刀幣的刀身與刀環之間細狹的抓握部位。
④刀環
係指刀幣下端有圓孔的環形部位。在古時,刀環專為貫穿繩索之用。
⑤脊線
係指凸起於刀幣表麵之上的長線條紋。線多為兩道,一般是由刀幣環部通至刀身,但也有僅處於刀柄部位。
⑥郭線
“郭”也稱廓。係指鑄於刀幣之上,沿刀之外緣隆起的線條,是為保護刀身之上所鑄有的文字。
⑦刀麵
係指刀幣鑄有主要銘文之麵。通常是將刀幣平置案上,使其刀首向前,刀環位後,刀刃口在左,刀背位右時向上的這麵。
(2)按形體大小和鑄造地區可分四種類型
①齊刀
俗稱“大刀”。錢麵有地名或古國名,如“墨”、“安陽”等。錢背有“建邦”字樣,又叫“建邦刀”。其共同特征是體大厚重,刀身邊緣隆起,弧部邊緣在刀身與柄之間中斷。
②尖首刀
通稱“有字刀”。是戰國早期燕國境內少數民族地區鑄造通行的貨幣,其特征是:刀背細長,刀身薄,棲細,環扁小。錢文在刀背,記幹支或數目一字。
③明刀
有稱“燕刀”。麵背都有文字,形製有兩種,分“方折刀”和“圓折刀”。
④直刀或圓首刀
又叫“純首刀”,其刀體平直、短小、刀環扁薄。
楚幣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貨幣自成體係,主要包括兩個內容:
爰金,又稱“印子金”、“金鈑”、“鈑”也通“版”。
爰金呈扁平頭,上排有方形或圓形陽文銘文印記,傳說此種形態由上古龜甲的使用發展而來。傳世楚國金鈑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五種。
蟻鼻錢,一種銅鑄貝幣。特征上狹下寬,麵凸起,上模鑄讀“各六株”字樣的陰文,背平素,如磨平的貝殼,其最大的長0021米,最寬0013米,重29克至36克左右;最小的長0016米,最寬0009米,重一克左右。
鬼臉錢,或稱“鬼頭錢”,特征同“蟻鼻錢”。係一種銘文“貝化”兩字組合,與錢體酷似醜鬼臉麵形態的貝幣之俗稱。該幣最大的長0019米,最寬0013米,重34克至41克;最小的長0013米,最寬0007米,重06克。
圜錢
圜錢即圓錢或稱“圓金”。是戰國時期鑄造通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俗稱圜化、簡稱環錢,其正麵鑄有銘文,反麵則無任何文字。先秦時期的圜錢有兩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一是圓形方孔,鑄造通行較晚。
圜錢在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特征,在刀幣區或刀、布並行區基本形製是圓形方孔,“明”字圓錢周緣無郭;在布錢區圓錢從周緣無郭到有郭,由圓孔演變為方孔,錢文書地名,如“坦”、“共”、“藺”等。一般錢徑004米至0042米,重92克至106克左右。
關於圜錢的形成,一說由古時紋輪演化發展而來;一說是受壁環影響所致。初期圜錢之穿孔較狹小,以後漸變大。圜錢是一種承先啟後的鑄幣形態。從錢體所鑄貨幣單位不同,圜錢基本可劃分三大類: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以釿為單位的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以傳統的貨幣單位刀為名的齊、燕圜錢。
方孔圓錢
方孔圓錢又稱“方孔錢”,民間戲稱“孔方兄”,指我國錢幣之中穿孔為四方形的一類圓形金屬鑄幣。
方孔圓錢是秦王朝把原始形態的布幣、刀幣和貝幣統一於“國錢”之下,又與“圜錢”有著極為密切關係的貨幣之基本形式。它曆經五銖錢製、通寶錢及明清錢製等漫長曲折的過程,在我國經濟領域中流通了2000多年。
方孔圓錢在我國貨幣中數鑄造地最廣,使用量最大,流通最久,是至今出土和民間傳世量最多的一大錢幣種類。方孔圓錢的構成,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錢麵:係指錢幣的正麵,也即錢體上鑄有國號、年號,或其他主要文字的一麵。簡稱麵。
錢背:簡稱背,別稱幕或縵。指錢幣的反麵。背上有的鑄有文字或圖案、標記,有的則無。無文字圖案標記者,又稱“素背”、“空背”或“光幕”、“素幕”等。
郭:郭也作廓。指錢體之上的凸起周緣和內框。郭又有內郭、外郭之分。內郭指錢之穿孔周圍的內框,也稱好郭;外郭指錢幣之凸起的周緣,也稱周郭、輪郭、邊或外邊。
穿孔:簡稱穿。又稱為“函”,通稱穿口、好;別稱內穿或肉串;俗稱錢孔。穿又有廣穿、狹穿、滿穿、花穿、龜甲穿等之分。
肉:也稱為內壁,係指錢幣之本體。肉有薄肉、厚肉之分。另錢幣之內外郭之間的部位稱地張。
邊道:簡稱邊。指錢邊可以滾動之處。
方孔圓錢的穿孔由圓為方,一說是為了便於去除錢坯的毛邊施磨加工;另一說則認為是古人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影響所致。到了清朝末年,方孔圓錢鑄幣由機製錢代替,方孔圓錢從此退出了我國貨幣曆史舞台。
銅元
銅元俗稱銅板或銅角子。係指從清末起所機鑄的一種圓形無方孔的新式銅幣。
銅元於1900年在廣東開始鑄造。錢麵有一圓圈,內有“光緒或宣統元寶”四個漢字,內加滿文“寶廣”兩字,圈外靠近外郭有“廣東省造每百枚換一圓”等字樣,後改為“每元當製錢十文”。錢背正中有蟠龍花紋,四周有“廣東一仙”,後改“十文”英文字母。
1910年,銀元正麵改鑄“大清銅幣”4字,內有一小字代表省名或地名,上端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兩側為年份,邊緣中央分列“戶部”兩字,下麵為“當製錢十文”,錢背中央仍為蟠龍,上端是“光緒或宣統年造”,下端有“大清帝國銅幣”英文。
銅元知識有以下幾個方麵:
單銅元:係指舊時民間對銅元中的十文銅元之稱。
雙銅元:係指舊時民間對於麵額在二十文以上的銅元之通稱。
大銅元:係指舊時民間對於麵額在五十文以上的銅元之統稱。
光緒元寶的銅元龍紋主要有坐龍、立龍、飛龍3種;大清銅幣銅元的龍紋一般稱為“大清龍”。
清代銅元按其材料成分可分紫紅銅元和黃銅元兩類。
古代紙幣
古代紙幣係指清朝前曆代印有價值麵額的紙質貨幣,它是一種充當具有流通與支付手段的貨幣符號。
紙幣始於北宋之“交子”。其雛形為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其根源則是具有彙票性質的唐代“飛錢”,此種紙質貨幣形製後為曆代沿用,從而逐步表成我國紙幣的獨特風格,影響了許多鄰國的貨幣形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