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古錢幣收藏(1 / 3)

第十章古錢幣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更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因此,貨幣的收藏與鑒賞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古錢幣概述

先秦時期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至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係:

(1)中原地區

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

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製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擴展至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

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兩大類型。刀幣形狀取像於山戎、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麵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幣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

獨用環幣,其形製取像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

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兩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係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製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製出現統一與標準化趨勢。

秦漢時期貨幣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為基礎,秦始皇順應曆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我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2000多年。

為何取這種形製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禦書錢。

我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我國古錢版麵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像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12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難用”問題。漢承秦製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

一兩為24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一克,直徑不足一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製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製。

南北朝貨幣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蕩,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兩枚,麵額卻大,百當千用。

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係列成功改革。

隋朝時期貨幣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300多年錢製龐雜局麵,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

有人辨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丨為“丨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借此詛咒隋末戰亂而已。

唐朝時期貨幣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係,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係銅鑄幣。

“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製,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

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200多年而使幣製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係沿襲至清朝曆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製的混亂複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係轉變為年號,寶文體係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宋朝時期貨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采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複辟帝製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4個月。

“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了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曆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曆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對文錢。

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禦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曆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

這紙幣是一種象征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至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銅鑄幣。

元朝時期貨幣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我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製。

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隻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係。

明朝時期貨幣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曆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雇工工資,富豪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名“元寶”,這是我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製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清朝時期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製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鹹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麵值不同,錢值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100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我國流行。至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我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我國最早的機製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麵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製銅元,又稱“銅板”。機製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我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製是一種巨大衝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銅元票、銀兩票、銀元票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至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製的紙幣製度,晚清機製幣體係出現,為我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曆史事件及曆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