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能的重要應用之一是發電。潮汐發電的原理,和一般水力發電完全相同,就是利用海水漲落及其造成的水位差,來推動水輪機,水輪機再帶動發電機發電。

潮汐發電站

1961年,法國在英吉利海峽沿岸的朗斯河河口靠近聖馬諾城建了一座潮汐發電站。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潮汐發電站之一,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站。這裏的潮差水平為10.9米。最大可達13.5米;水庫壩長350米,漲潮時水庫的水麵能延伸到20千米長。電站壩內安裝有直徑為5.35米的可逆水輪機24台,每台功率1萬千瓦,發電量達24萬千瓦,每年可供電530億瓦/小時。法國還在聖馬諾灣興建了一座巨型潮汐電站。這座電站裝機1 000萬千瓦。相當於朗斯電站的40多倍;年發電量達到25萬億瓦/小時,幾乎是朗斯電站的50倍。法國還準備在聖馬諾灣2 000平方千米的海麵上建造三座攔潮壩,裝配容量最大的水輪機組,使每年的發電量達35萬億瓦/小時。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沿海各地區陸續興建了一批中小型潮汐發電站並投入運行發電。其中最大的潮汐電站是1980年5月建成的浙江省溫嶺縣江夏潮汐試電站,它也是世界已建成的較大雙向潮汐電站之一。它坐落在浙江南部樂清灣北端的江廈港。江廈港為封閉式海港,現在已經在港口築起一道15.5米的粘土心牆堆石壩,形成一座港灣水庫,總庫容490萬立方米,發電有效庫容270萬立方米。這裏的最大潮差8.39米,平均潮差5.08米;電站功率3 200千瓦;1989年發電量6.2億瓦/小時。雙向潮汐電站的特點是在漲潮、落潮兩個方向均能發電。江廈電站每晝夜可發電14~15小時,比單向潮汐電站增加發電量30%~40%。江廈電站每年可為溫嶺、黃岩電力網提供100億瓦/小時的電能。中國另一座較大規模的潮汐發電站,是福建平潭幸福洋潮汐發電站,潮差平均為4.54米,最大7.16米。該站年發電量可達31.5億瓦/小時。

磁流體發電

利用磁流體發電是一種將熱能轉換成電能的新型發電方式。它的工作原理與傳統的旋轉發電機一樣,都是基於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即利用導體切割磁力線產生感應電動勢。但是磁流體發電機中所用的導體是高溫導電氣體,而不是普通電機中所用的固體金屬導線。從能量轉換的角度看,普通火力發電是把燃料中貯藏的化學能經過燃燒或反應變為熱能,熱能在蒸汽透平機中再變成機械能,最後由透平機帶動發電機旋轉使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而磁流體發電則是將燃料燃燒或原子核反應所產生的熱能在發電通道中直接轉換成電能。磁流體發電可以分為許多種類。若以一次能源為標準,大致可分為化學燃料磁流體發電和核燃料磁流體發電兩大類。此外,太陽能也有希望成為磁流體發電的一次能源。

磁流體發電有許多優點,由於其發電機中沒有機械轉動部件,單機容量大,功率密度高,而且設備簡單,便於移動,因此它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可作為某些特殊用途的電源(如風洞電源、大功率激光電源以及地震預測和某些實驗所需的電源等)作為民用電站,磁流體發電能提高電站的總熱效率,能節省大量的燃料、減少環境汙染。因而,磁流體發電如果得到普遍應用,對電力工業將是一項重大的革新。

儲采比

儲采比又稱回采率或回采比,是指年末剩餘儲量除以當年產量得出剩餘儲量按當前生產水平尚可開采的年數。例如,2003年世界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儲產比分別為41.0、67.1和192.0。換個說法,是指上年底油田的剩餘可采儲量與上年底油田的采出量之比。目前柴達木盆地各油田的平均儲采比為13左右。

由於地質條件和現有技術經濟條件等原因,礦產資源的工業儲量同實際可能采出的數量間有一定差距,即是采出量與工業儲量之比。公式為:K=((Q-Q0)/Q)100%,式中K為儲采比或回采率,Q為工業儲量,Q0為損失量。儲采比的大小,不僅反映礦產資源的利用程度,也直接影響礦石開采年限與基建折舊費用大小。儲采比越大,資源利用越充分,在同樣的開采規模下,礦山服務年限延長,基建投資折舊費用相應減少。

影響儲采比的主要因素有:

(1)礦產資源賦存條件。如礦產埋藏深度,礦體產狀(礦層厚度、傾斜度、夾石剔除厚度),礦體圍岩性質及區域地質構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