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電容電車

電車底部安裝電容360個,無記憶充電,充放電次數100 000,質量800千克,在車輛的使用壽命期內不需再更換電源,全部取消了饋觸線網(每千米造價RMB¥14萬)。停站間隙車頂充電集電弓自動升起,搭到景觀式充電站台的電纜上,停靠站點不大於30秒,始發站不大於180秒的時間(最大電容量:3 800千瓦時)完成充電(乘客的候車心理承受時間為20秒)不會產生傷及人體的強磁場,車上安裝避雷針,每個充電設備上都配置有導電係統。節能:刹車原本浪費的機械能,40%可再轉化為電,回充超級電容。噪聲:工作噪聲65分貝(普通電車超過100分貝),車輛底盤上裝上吸音板,使車內空調噪聲可再降低。

電容電車優點

克服製約傳統無軌公交電車發展的視覺汙染、機動性差和公交線路布局困難的三大公害,又突破了近年來世界上研發的如輔源無軌電車、雙源無軌電車和感應充電等新型無軌電車存在的製約其推廣及投入運營的關鍵問題,以及氫燃料電車存在的高耗能,製取難和安全隱患問題。消除一般電車,月停電160分,故障40次的上限。

地熱資源

地熱資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據測算,地球內部的總熱能量,約為全部煤炭儲量的1.7億倍。每年從地球內部經地表散失的熱量,相當於1 000億桶石油燃燒產生的熱量。地球本身像一個大鍋爐,深部蘊藏著巨大的熱能。在地質因素的控製下,這些熱能會以熱蒸汽、熱水、幹熱岩等形式向地殼的某一範圍聚集,如果達到可開發利用的條件,便成了具有開發意義的地熱資源。

地熱主要來源於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放熱能,其次是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以及重力分異、化學反應,岩礦結晶釋放的熱能等。在地球形成過程中,這些熱能的總量超過地球散逸的熱能,形成巨大的熱儲量,使地殼局部熔化形成岩漿作用、變質作用。

地熱發電

地熱能是來自地球深處的可再生性熱能,它起於地球的熔融岩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地下水的深處循環和來自極深處的岩漿侵入到地殼後,把熱量從地下深處帶至近表層。其儲量比目前人們所利用能量的總量多很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該區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發區。它不但是無汙染的清潔能源,而且如果熱量提取速度不超過補充的速度,那麼熱能是可再生的。

地熱發電是利用液壓或爆破碎裂法把水注入到岩層,產生高溫蒸汽,然後將其抽出地麵推動渦輪機轉動使發電機發出電能。在這過程中,將一部分沒有利用到的或者廢氣,經過冷凝器處理還原為水送回地下,這樣循環往複。1990年安裝的發電能力達到6 000MW,直接利用地熱資源的總量相當於4.1Mt油當量。

大耗能工業

大耗能工業是指在工業產品的總生產費用及工業生產的基本建設投資中,能源(燃料動力)費用及能源基地建設投資所占比重較大的工業部門。主要有:有色冶金工業、電化學及電冶金工業、稀有金屬冶煉業、電力工業、石油加工與石油化工等。前蘇聯學者普羅勃斯特(A.E.Probst)將能源費用占工業產品成本30%~45%以上、產品的能源單耗較高、其能源基地的建設費用大於或等於用於主要生產設施的直接基建費用的部門,稱為大耗能工業部門,如有色冶金中的鋁、鎂、鈦、鎳、鋅等,電冶金(包括鐵合金)、電化學與某些化工部門(如合成橡膠、化學纖維、合成氨及氮肥),以及電力工業等。大耗能工業要求布局在廉價的能源基地,特別是大型水電站附近。

動力係統

電力係統和動力部分的總和。其中,動力部分,包括火電廠的鍋爐、汽輪機、熱力網和用熱設備;水電廠的水庫、水輪機等;核電廠的核反應堆等。

頓巴斯

頓巴斯是“頓涅茨煤田”的簡稱,烏克蘭最大的煤炭基地。在頓河下遊西側,西距克裏沃羅格鐵礦約400千米。東西長620千米,南北寬70~170千米,總麵積6萬平方千米。總地質儲量1 410億噸(1980年),其中煉焦煤375億噸,約占26%(1980)。尚有汞、岩鹽等礦藏。19世紀起大規模開采。1985年產煤1.98億噸。冶金、電力、化工和機械製造業均發達。重要城市有頓涅茨克、盧甘斯克、馬克耶夫卡等。

電是一種自然現象。電或電荷有兩種:一種叫做正電,另一種叫負電。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帶電物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吸引或排斥力遵從庫侖定律。

電力

電力在能源合理開發、運輸、分配及消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電力是由一次能源轉換而得的二次能源。有的一次能源隻有轉換為電力,才能大規模地開展利用,像原子能、偏遠地區的水力資源等就是這樣。有的能源按原有形式運輸是不合理的,如劣質燃料等,隻有就地發電後再輸送分配,才經濟合算。在能源消費中,用電比重愈大,能源使用的效率愈高,20世紀80年代時,據對按人口平均生產總值大於400美元的84個國家和地區所作的分析,用電比重在能源消費中占35%左右的國家,每1美元產值的能源消費相當於0.875~1.5千克;而用電比重17.5%左右的國家,每1美元產值的能源消費高達3.5千克。電力在能源平衡中的特殊作用,是任何其他能源都代替不了的。

電力係統

電力係統是由生產、變換、輸送、分配、消費電能的發電機、變壓器、變換器、電力線路和各種用電設備(一次設備)以及測量、保護、控製等智能裝置(二次設備)組成的統一整體。

電力網絡

由變壓器、電力線路等變換、輸送、分配電能設備所組成的部分常稱電力網絡,即電力係統中除發電機和電力用戶以外的部分。

電力的消費

在長期發展中,世界電力總消費一直保持在每10年增長1倍,即年平均增長率7.2%,約為一次能源總消費年平均增長率的1.6倍。1975年,世界一次能源總消費量是87.5億噸標煤,其中用做發電的約25%,預計到2005年,將達到44.3%,隨著原子能發電的增加和其他非常規能源的開發,這一趨勢還要加快。

電力的產、供、銷是在同一瞬間完成的,一年四季或一天24小時內,它的負荷有高有低,特別隨著生活用電比重的增加,尤為突出。目前,電能貯存技術尚未解決,裝機容量並不能總是滿發,從全局看,發電量與裝機容量要保持一定的比例。發達國家大約每億度發電量要有2.3萬千瓦左右的裝機容量。水電比重大的國家,數值還要大些。

電網技術

電網是將相近的電廠、送變電站聯絡起來,形成全國或地區性網絡,以便進行統一管理和指揮。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證發電與供電的安全可靠,調整地區間的電力供需平衡,保持規定的電能質量和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隨著電力工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各國相繼建設了大容量火電、水電和原子能電站,電網的容量愈聯愈大。除了在本國形成統一電網外,相鄰地區和國家也采取電網互聯,組成國際電網。

1970年,前蘇聯又將其歐洲的地區電網以及烏拉爾、外高加索電網先後並入歐洲地區的統一電網,而後又伸展到前蘇聯的亞洲地區。整個電網有上千個電站,所占地區麵積850萬平方千米。1976年電網裝機容量1.6億千瓦,發電8 730 000億瓦/小時。統一電網和聯網的優點是:允許安裝大容量機組,減少備用容量,尤其是能充分利用水、火、原子能等各種電站的特點進行負荷的經濟調度,提高供電的可靠性,保持較高的供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