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網

電力網是電力係統的一部分,由變電所和各種電壓的線路組成。以變換電壓(變電)輸送和分配電能為主要功能,是協調電力生產、分配、輸送和消費的重要基礎設施。

電塔

電塔是呈梯形、三角形等塔狀建築物,高度通常為25~40米。為鋼架結構。多建設在野外的發電廠、配電站附近。它是電力部門的重要設施。能架空電線並起保護、支撐作用。電力鐵塔的設計、製造、安裝、維護及質量檢測是現代電力係統運行與發展的重要保障。隻有不斷提高電力鐵塔設計、製造、安裝、維護技術水平,不斷加強電力鐵塔質量檢測,才能夠適應現代電力規範、進步的發展。

電能

電能指電以各種形式做功的能力。有直流電能、交流電能、高頻電能等,這幾種電能均可相互轉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電能主要來自其他形式能量的轉換,包括水能(水力發電)、熱能(火力發電)、原子能(原子能發電)、風能(風力發電)、化學能(電池)及光能(光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等。電能也可轉換成其他所需能量形式。它可以以有線或無線的形式作遠距離的傳輸。

電力需求側管理

電力需求側管理是指通過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引導電力用戶改變用電方式,提高終端使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和保護環境,實現最小成本電力服務所進行的用電管理活動,是促進電力工業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一項係統工程。

大型水力發電站

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對田納西河進行多元開發利用,建造水電站,經過40多年的努力,田納西河上已建成了35個大水庫和8個小水庫,水力發電廠達49個,田納西成為美國電力的最大供應者。美國從田納西的水力發電中獲得巨大收益後,於1941年在哥倫比亞河上建立了大古力水力發電站,設計的發電能力為1 083萬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直到1984年,巴西和巴拉圭在巴拉那河建成發電能力為1 260萬千瓦的伊泰普水電站後才退居第二位。

中國於1992年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通過三峽工程的規劃,是人類利用開發水電能的一個偉大行動。三峽的水電蘊藏量達3000多萬千瓦,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水能富足之地,建成後的三峽電站,發電量相當於1991年全國發電總量的1/8,可替代8座裝機240萬千瓦的火電站,相當於10座大亞灣核電站或7座葛洲壩電廠。三峽工程的建成還對防洪、航運、供水、灌溉、養殖、旅遊、生態等方麵發揮巨大作用,產生出巨大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大慶油田的開發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80年代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鬆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1200米,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黏度高(地麵黏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點。原油比重83%~86%。1959年,在高台子油田鑽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 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 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麵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型煉油廠

20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上一般新建煉廠的平均規模在500萬噸左右,到80年代增加到1 000萬噸。最大的煉廠是美屬維爾京群島克羅伊赫煉廠,加工能力3 640萬噸/年。單套蒸餾裝置的能力也不斷增大。在世界最大的蒸餾裝置是法國貢弗勒維爾煉廠,1 200萬噸/年。

大型煉油廠利用石油還可製造出很多有機化合物,可以製成藥品、染料、炸藥、殺蟲劑、塑料、洗滌劑及人造纖維。英國工業用的有機化合物,80%來自石油化工。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乙烯,容易與其他化學物品化合,因此可製出大量石油化工產品。裂化過程中還有丙烯、丁烯、石蠟和芳香劑等其他主要產品,由這些產品又製出數以百計的石油產品。

大布爾幹油田

大布爾幹油田是世界第二大油田,又稱布爾幹油田,位於波斯灣沿岸的科威特境內,東距阿拉伯灣海岸20千米。

油田構造是一個複式背斜,南北長40千米,東西寬20千米,麵積約700平方千米。1934年開始地質調查。1937年10月鑽布爾幹1井,發現了良好的油層,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才開始產油。1951年在馬格瓦高點打發現井,1952年在艾哈邁迪高點打發現井,1953年這兩個高點開始開采。

大布爾幹油田的儲集層總厚度達400米,頂部井深1 050米,底部在海平麵以下1 380米為油水界麵,儲集層的油柱高度達335米。儲集層具有極好的物理特性,砂岩平均孔隙度超過25%,滲透率為1~4平方米。油田儲量豐富,單井產能極高,一般都超過580噸/天,1 000噸/天以上的不在少數。20世紀60年代,大布爾幹油田的總可采儲量為11.4Gt,1986年超過14.0Gt。伴生氣的可采儲量達20 300億立方米。原油相對密度0.844~0.876,隨深度增加。在油水界麵附近有一幾乎不流動的集油砂帶。油層的平均飽和壓力為11.67兆帕,油氣比89立方米,原始壓力在1 220米深處為13.82兆帕。該油田2000年產量約150萬桶/日。

低溫地熱

地熱資源按溫度可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3類。溫度大於150℃的地熱以蒸汽形式存在,叫高溫地熱;90~150℃的地熱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叫中溫地熱;溫度大於25℃、小於90℃的地熱以溫水(25~40℃)、溫熱水(40~60℃)、熱水(60~90℃)等形式存在,叫低溫地熱。高溫地熱一般存在於地質活動性強的全球板塊的邊界,即火山、地震、岩漿侵入多發地區,著名的冰島地熱田、新西蘭地熱田、日本地熱田以及我國的西藏羊八井地熱田、雲南騰衝地熱田、台灣大屯地熱田都屬於高溫地熱田。中低溫地熱田廣泛分布在板塊的內部,我國華北、京津地區的地熱田多屬於中低溫地熱田。

第一口海底油井

1946年,美國建造的海上鑽控平台,首次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底油井。全球大規模開發海底石油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1955年,全世界僅有10個國家從事這項工作。自60年代以後,從事海底石油和天然勘探的國家陸續增至20餘個。1976年,進行海上油氣開采的國家已發展到近100個,進入90年代,開采國已增加到100多個。勘探範圍遍及除南極大陸外的所有大陸架,其中不少已深入到較深大陸坡和深海區。

地熱

地球上火山噴出的熔岩溫度高達1 200~1 300℃,天然溫泉的溫度大多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100~140℃。這說明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熱庫,蘊藏著巨大的熱能。地球可以看做是半徑約為6 370千米的實心球體。它的構造就像是一個半熟的雞蛋,主要分為三層。地球的外表相當於蛋殼,這部分叫做“地殼”,它的厚度各處很不均一,由幾千米到70千米不等。地殼的下麵是“中間層”,相當於雞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狀態的岩漿構成,厚度約為2 900千米。地殼的內部相當於蛋黃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