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

人類在古代已懂得利用風能,帆船即是驅動的。利用風能發電,始於19世紀末。1891年,丹麥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座試驗性的風能發電站。到了20世紀初,荷蘭、法國等也紛紛開展風能發電研究。

世界上現有的風力電站,按容量可分為大、中、小3種。容量在10千瓦以下的為小型,10~100千瓦的為中型,100千瓦以上的為大型。中小型風力發電設備的技術問題早已解決,主要用於充電、照明、衛星地麵站電源、燈塔和導航設備的電源、以及邊遠地區人口稀少而民用電力達不到的地方。過去這種中小型風力電站都是孤立運行的,有的國家已把風力電站與電網並列運行,如德國設在斯捷京的一座100千瓦的風力電站,自1959年起一直向電網供電。據報道,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裝置已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海岸投入運行。發電能力為2 000千瓦,風車高57米,所發電量75%送入電網,其餘供附近一所學校用電。

大型風力發電設備,由於風輪直徑大,製造困難,材料強度要求苛刻以及風輪與發電機之間的傳動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因此,大型風力發電站仍處於研究試驗階段。

風光互補路燈控製器

由於風力資源和陽光資源在不同的地域、季節、天氣條件下分布不同,采用風光互補係統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同時充分利用風能和光能資源發電,可減少采用單一能源可能造成的電力供應不足或不平衡。

太陽能光伏、風力控製器的工作原理是:太陽能光伏、風力控製器是對光伏電池板和風力發電機所發的電能進行調節和控製,一方麵把調整後的能量送往直流負載或交流負載,另一方麵把多餘的能量按蓄電池的特性曲線對蓄電池組進行充電,當所發的電不能滿足負載需要時,控製器又把蓄電池的電能送往負載。蓄電池充滿電後,控製器要控製蓄電池不被過充。當蓄電池所儲存的電能放完時,控製器要控製蓄電池不被過量放電,保護蓄電池。

風光互補離網供電

離網發電係指采用區域獨立發電、分戶獨立發電的離網供電模式。它是特點是:

(1)傳統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在資源利用上有其自身的缺陷,有些地區日照時間短或風力不足,單獨使用風力發電或太陽能發電不能滿足供電的需要。但風能和太陽能的互補性很強,無風時可能會有太陽,無太陽時可能會有風,白天日照充足時可能風小,夜晚沒有日照時可能風大。風光互補供電係統正是利用這一原理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該係統彌補了風電和光電獨立係統的缺陷,它是合理的獨立電源係統,是新能源綜合開發和利用的完美結合。

(2)區域離網獨立供電、分戶離網獨立供電:較並網發電而言投資小、見效快,占地麵積小,從安裝到投入使用的時間視其工程量,少則一天多則兩個月,無需專人值守,易於管理。

(3)風光互補離網供電係統易於安裝使用,一個家庭、一個村莊、一個區域,無論個人、集體均可采用。並且供電區域規模小、供電區域明確,便於維護。

(4)風光互補離網供電係統因其易於安裝的優勢,可以成為一種社會各方麵都來參與開發的項目。因此,可以有效的鼓勵和吸納社會閑散資金投入到再生能源的開發之中並使投資得以收益回報,既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社會、集體,也有利於個人。

(5)解決了偏遠地區無法供電的難題,解決了傳統供電線損大成本高的難題。光互補離網供電係統,不但緩解了電力緊張局麵,同時也實現了綠色能源,開發了再生能源,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風箏發電

意大利科學家對一種新型風力發電裝置寄予厚望,它看上去就像院子中不起眼的晾衣服架子。盡管外形乏善可陳,但風箏風力發電機的發電量卻有可能同核電站相媲美。

風箏風力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很簡單:風箏在風力作用下,帶動固定在地麵的旋轉木馬式的轉盤,轉盤在磁場中旋轉而產生電能。對於每個風箏而言,轉盤都會放開一對高阻電纜,控製方向和角度。風箏並非是我們在公園常見的那種類型,而是類似於風箏牽引衝浪的類型——重量輕、抵抗力超強、可升至2 000米的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