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最後王朝(2 / 3)

鴨嘴龍家族中的另一大類是頭上有頂飾的。在我國發現的青島龍屬於這一類。裝架後的青島龍的全身長度為662米,身高為49米。它的頂飾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著一條棒狀的帶棱的棘,此棘向上向前突出,所以它的正式的學名是“棘鼻青島龍”。估計,它活著時的體重有4~5噸重,但它隻有200~300百克重的腦子。因為它發現在我國青島市東北萊陽,又有棘鼻狀的頂飾,所以才得了“棘鼻青島龍”的美名。近來人們對青島龍的鼻狀棘產生懷疑,認為它是一塊鼻骨與額骨在埋藏時受壓變形所致。法國古物學家菲力普·特蓋認為青島龍應是一隻平頭型的鴨嘴龍。

除了棘鼻青島龍外,帶頂飾的鴨嘴龍中比較著名的還有原鵝龍、鵝龍、蘭氏龍、盔龍、副盔龍等。原鵝龍是一些小的鴨嘴龍,頂飾像植物的球莖,突起在頭骨之上。鵝龍是中等大小的恐龍,頂飾很低。蘭氏龍的體型較大,頂飾像一把斧頭,在頂飾的後麵還有一個向後伸的棘。盔龍的頂飾像士兵戴的鋼盔。副蜥盔龍的頂飾形成中空的、彎曲的管子,而這個管子從頭骨向外伸展到肩部,長度比頭骨大兩倍,是所有頂飾中最大的。這些形形色色的鴨嘴龍在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北美、歐洲、東亞的大陸上,為動物王國增添了一批獨特的居民。

鴨嘴龍既不善跑,又沒有自衛的裝備,所以它們的大半時光是在池沼、湖泊中度過的。水中生活可以逃避霸王龍之類的肉食性恐龍的殺害。有的古生物學者認為鴨嘴龍的生活方式和習性與現代的河馬相似,它們用特有的扁平的嘴和帶角質的喙在湖邊或湖底鏟食植物。它們有一對大眼睛,眼圈周圍有鞏膜板,而且能夠互相向上推動,正如照相機上的光圈鎖一樣;而且它們有較大的視神經,所以視力很好,對肉食性的恐龍經常保持高度的戒備。另外,鴨嘴龍有敏銳的聽覺器官,在顎的頰部有頰囊或喉囊,某些種類可能會發出大吼聲。

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它頂飾的用處。雖然已經提出了許多推測,卻沒有一種令人滿意。比如,有人認為頂飾是打仗用的,但那麼薄的骨頭顯然不能作為武器;也有人認為頂飾是為了儲藏更多的空氣,但實際上它也保存不了多少空氣,根本滿足不了肺對空氣的大量需要;也有人認為頂飾是雌、雄兩性區別的標誌,正如現代的某些有蹄類以有角的為雄性,無角的為雌性一樣。因此,設想鴨嘴龍也是這樣,有頂飾的是雄的,沒有頂飾的是雌的。但是,有頂飾的化石和沒有頂飾的化石又發現在不同的地層裏。最近也有人提出頂飾使鼻腔黏膜麵積擴大,作用是增加嗅覺的功能;也可能是共鳴室,以增加發聲的力量。1978年,在研究鴨嘴龍的生活史方麵有重大的突破:科學家傑克·哈納和馬凱拉在蒙大創發現了鴨嘴龍蛋的巢穴和待哺的幼龍。這類鴨嘴龍稱作慈母龍,傑克認為慈母龍有親子行為,類似現代某些哺乳動物那樣照顧幼子。它的結論是,鴨嘴龍是陸生動物。

晚白堊紀,鳥龍類中的甲龍異軍突現。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防禦裝備達到頂點的要算甲龍了。它的頭幾乎被外麵包裹的骨甲蓋滿。眼前孔沒有了,上顳顬孔被封閉了,側顳顬孔隻剩下一個小裂隙,背上還有大大小小的骨甲。這些骨甲也可以叫甲板,是很重的。每一塊甲板是五角形的,從脖子到尾巴,遍及全身。由於它有這樣一層厚的甲板,非常像坦克,所以甲龍又被叫做坦克龍。這樣的甲板是必需的,因為甲龍必須防備與它生活在一起的肉食性恐龍——霸王龍、暴龍的進攻。甲龍的甲板在那個時候是很成功的。

當然,沒有一種武器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一種防禦的裝備是牢不可破的。甲龍盡管有較完善的甲板保護身體,但它還是有許多缺點,容易被攻擊。假如有一隻巨大的霸王龍遇到甲龍,用強勁的後肢踏住它,那可怕的帶鋸齒的牙齒是能夠撕開甲龍的腹側而把它吃掉的。生物總是在適應外界環境的,後期發展起來的甲龍在它的腹部朝後地方,增加了一排或幾排大的骨刺,這樣,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攻擊了。

甲龍除了有甲板和側棘以外,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尾巴的末端粗大,形成錘子一樣的東西。當甲龍和它的敵人進行生死搏鬥時,會掄起錘子般的尾巴,狠狠地打擊來犯者,使敵人負傷而狼狽逃竄。

最早在地球上出現甲龍的時代可能是侏羅紀早期。甲龍發現在亞洲、歐洲和澳大利亞,最近在南極也有發現。

結節龍的體長約為37米,樣子像劍龍。背部拱起,四足行走,但後肢與前肢的長度基本上差別不多,有短而寬的腳。頭比劍龍要大一些,嘴部短而圓,外部覆蓋的骨片比較厚。身體短而扁平,外覆的甲板都比較大,但也有一些小的甲板,而且身軀後部的甲板連成一個結實的甲胄,好像古代武士穿的胄衣。在我國發現的寧夏繪龍就屬於結節龍類。中加考察隊於1988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音滿達呼找到了兩窩幼年的甲龍——繪龍,證明甲龍也是喜群居生活的。

甲龍中最著名的就是背甲龍,它是一類看起來十分笨拙的四足行走的恐龍。它的體長約6米多,背部不像劍龍那麼拱起。頭部很寬,在頭部及背部布滿了五角形的大小不等的甲板,在身體兩側還長滿了骨質的刺棒。尾部也布滿了甲板,而且在盡頭有一塊隆起的像錘子一樣的骨塊。它隻要把肚子緊緊地貼在地上,就真的成了難以攻打的坦克了。當來犯的敵人接近時,它會猛然揚起尾巴,落下骨錘,給敵人以致命的傷害。

所有甲龍的嘴的前部都已沒有牙齒,與龜鱉類一樣,有一個角質的套。嘴後部牙齒也極小,呈小佛手狀,在磨食時也不會起多大的作用。根據牙齒估計,它吃的是嫩的枝葉或多汁的根、莖。甲龍從侏羅紀早期開始,一直延續到白堊紀末期。在白堊紀,甲龍占領了劍龍的生存空間,將劍龍排擠出局。

角龍是鳥龍類中最晚出現的一種,也是最後絕滅的一群。在白堊紀晚期,它們曾經“多子多孫”,繁殖成各種類型。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它們的骨化石絕大多數發現在北美,但它們的早期祖先卻在亞洲發現。由於角龍的形狀特殊,所以,盡管人們已經知道了不少奇異的恐龍,但最初發現角龍時,人們還是不大相信,在恐龍世界中竟然會有這樣一群奇特的動物。

角龍中最早被發現的是三角龍。1877年,在北美丹佛某農場,當工人們整理土地時,發現了一對大角,後來,這一對角被送到當時美國耶魯大學的古生物教授馬什那裏去了,他有點含糊,但又認為是一種野牛的角,時代為新生代第三紀的上新世。他的這種說法受到了一個叫克羅斯的年輕人的懷疑,因為克羅斯在化石發現地區做過沉積岩的地質年代的研究工作,他確信,那一帶地層應該屬於白堊紀。但是許多人迷信權威,認為發現的化石真的是野牛角。直到後來,又有人從白堊紀的地層中采到了帶角的頭骨,馬什才承認它是頭上長角的恐龍,叫角龍。

某些古生物學家認為,角龍類可能由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鸚鵡嘴龍發展起來的。雖然沒有更直接的證據,但原始的角龍有許多特點接近於鸚鵡嘴龍,特別是頭骨。新的發現證實,鸚鵡嘴龍與角龍類是姊妹群,而不是直係祖先。最早的角龍是我國甘肅省馬鬃山地區發現的古角龍。後期的角龍類是完全四足行走的動物,它們的體型、大小適中,相差不多。人們對角龍最感興趣的是它們的頭部,這是任何其他類型的恐龍都不能與之相比的:頭骨的前部深而窄,有鸚鵡嘴龍式的喙嘴;頭特別大,約為身體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是,頭的一半並不是真正的頭,而是由於頭骨後部的頂骨及鱗骨向後延伸、擴大成帶孔的骨板被稱為頸盾,也有人把這種折皺狀的突起叫頸肩翼,或者叫襞狀部。它是起保護作用的,保護它的頸背區,同時,也起附著肌肉的作用,巨大的頸部肌肉在此處附著才能使笨重的頭抬起,而且方便顎骨的閉合與切割食物。角龍的另一特點是頭上有角,角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角的外麵覆蓋著角質套。角龍的腳短而寬,適於走路,前腳有五趾,後腳有四趾,末趾退化,趾上有蹄狀構造。

角龍中原始的原角龍發現在亞洲戈壁地區上白堊紀地層的下部,除蒙古國以外,我國的內蒙古、甘肅都發現過原角龍的標本。這是一類不到兩米長的小恐龍,它還沒有長出真正的角來,隻是在鼻部有點凸起,在應該長角的地方顯露出有些粗糙的樣子,是角的雛形。它的頸部折皺所形成的頸盾是很大的,有一個尖的像鸚鵡似的喙嘴,前顎還有牙齒,這也是原始的特征。從牙齒構造上看,原角龍可能吃的是植物的根、莖、或小的嫩牙嫩葉。角龍是三角龍和其他角龍的祖先,可能喜歡群居,因為曾經在同一個化石坑裏發現過從成年到幼年的許多原角龍的骨架。在發現原角龍化石的地方,還找到了成窩的恐龍蛋化石,顯然有些是原角龍下的蛋。

比較原始的另一類角龍是秀角龍,在北美發現,是一種體長約為18米的小型恐龍,完全用四足行走。前肢已次生性地變大,前、後腳都有趾,但第四、五趾變小。嘴很像鸚鵡嘴龍,它的頸盾比起原角龍要發達得多,與原角龍的角一樣,也不很明顯,秀角龍的稱呼就是這樣來的。

從原角龍出發,角龍類可能沿著三種趨勢進化,即體型增大、各種頸盾發展以及頭上各種各樣的角的發展。這三方麵的進化,大有百花齊放,使人眼花繚亂之感,這說明角龍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角龍體型的增大並不是無限的,而是非常恰當地增大。不過,獨角龍的頸盾卻很短,而且每邊有一個大的孔洞。獨角龍在鼻子上有一隻大角,在眼睛的上邊各有一隻小的角,這種古怪的打扮確實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生活在同時代的美麗而碩大的另一種角龍是戟龍,這種動物看起來非常像獨角龍,有一個大角長在頭頂上。在大角的兩旁,眼睛的後邊,各有一個很小的角。但是,在它的頸盾上卻長著和釘子一樣大的棘,從邊緣向外伸出,越在中間越大,兩邊較小,好像我國古代兵器中的戟,所以把它叫做戟龍。這種戟狀物由頸部向背部伸出,不僅威武壯觀,而且是戰鬥的鋒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