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角龍是最有名的三角龍和大的刺甲龍。這兩種角龍都有兩隻長在眼睛之上的眉角,但鼻子上麵的角卻很小。這兩種恐龍都有長長的骨化頸盾,刺甲龍的頸盾在角龍中是最長的,從吻的頂端到頸盾的盡頭約有25米長,這樣使刺甲龍僅頭部就有25米,將近體長的一半,這在角龍中的確是別具一格。三角龍頸盾中的孔穴已經封閉,這也是很獨特的。
角龍的角和頸盾為什麼如此多樣?這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顯然,角龍與哺乳動物中的犀牛有類似之處,它們都是體型巨大、在高原生活的食植物的動物,角就是它們變成凶猛動物的標誌,在它們巨大的頭骨上裝備的各種各樣的角可以像刺刀一樣地向前衝刺。角龍憑借它那強壯的頸部肌肉和壯實的體軀的力量禦敵,若是它的敵人霸王龍要想吃它,兩者之間必然要經曆一番艱苦的搏鬥。此外,現代非洲的羚羊的角也是多種多樣的,也許,我們能在這些羚羊和角龍之間找到一些相似之處。總之,可能由於地理隔絕的關係,在自然選擇作用下,恐龍在各自獨立的進化支係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角,但這些角的功能都是相同的。
角龍是白堊紀中最繁盛的恐龍,但它們也終於在白堊紀之末全部滅絕了。三角龍是這些恐龍中最後滅絕的。角龍從地球上的消失,徹底宣告整個恐龍世界的滅亡。從此,生物的進化翻開了又一個新的篇章,新生代的哺乳動物統治地球的時代來到了。
恐龍會不會飛
恐龍的祖先是一種陸生的槽齒類爬行動物,所以說,那時的恐龍當然不會飛了。但是,有的恐龍經過漫長的進化之後,開始會飛了。它們和其它一些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飛行怪獸一起占據著史前的天空。
會飛的爬行動物翼龍,它們是恐龍的親戚。
18世紀,意大利自然科學家卡西莫·卡利尼在對一大堆骨骼化石進行研究之後,發現這次拚起來的恐龍和其他恐龍有很大的區別。連卡利尼也沒有搞清楚它到底屬於哪些類型。
1801年,法國解剖學家喬治斯·庫韋爾把這種看上去會飛的爬行動物取名叫“翼手龍”。翼手龍是翼龍的一種。
翼龍骨骼顯示出:這種動物牙齒較小,尖利,而且大小相同,脊柱和四肢像蜥蜴,頭骨和頜的構造也與爬行動物的特征很相似。有一層膜連接前肢和足端長趾。這層膜展開,便可以飛行,而折疊起來時,它就可以依靠後肢行走。這種動物還有細長的,邊上長滿牙齒的喙,很像現在的鳥的嘴巴。
翼龍又是怎樣在空中飛行的呢?
有的專家認為翼龍起飛就像現在的飛機起飛那樣,快速跑上一陣,然後張開翅膀就飛上去了,而有的則認為翼龍是先爬上樹,然後從樹上跳下去起飛。當然,不管它們怎麼起飛,飛起來了,就隻有不停的打翅膀,否則,就會掉下去,翼龍有強勁有力的胸肌,它們一張一俯帶動前肢產生上下拍打的動作,這樣,就可以在空中飛行了。當然,翼龍之所以能飛得起來,還有一個很大的特征,那就是,它們的骨頭是空的,這樣,它們的體重就輕多了。
恐龍的走路
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的運動姿勢的最大特征就是爬行,就像蜥蜴那樣。
肚皮緊緊貼著地麵,四肢由軀體下方向外麵伸出來,匍匐著前進。它們這種運動方式不僅速度慢,而且相當費力。
恐龍屬於爬行動物,它們是不是也像蜥蜴那樣走路?如果它們真的是一種隻能爬行的動物,那麼它們根本就不可能在地球上耀武揚威長達16億年。它們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姿勢運動的呢?
據研究證明,恐龍是站立著行走的。
恐龍走路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用四足行走,一大類是用兩足行走。四足行走的恐龍,它們走起路來和大象、牛、馬等沒有什麼兩樣。隻不過,如果是大型的恐龍,四足行走時地動山搖,非常令人害怕。兩足行走的恐龍,它們走起路來像鴕鳥。
恐龍,不論是四足行走,還是兩足行走,它們的身子都是直立的,而且與地麵是垂直的。這是一種“走”,而不是爬的姿勢。
在恐龍大家族中,各種各樣的恐龍,它們走路的速度並不一樣。
恐龍家族中走路速度最慢的是四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每小時走的路最快也不過7千米多一點。
四足行走的劍龍和甲龍的腿腳比蜥腳類恐龍厲害一些,走路也快一些,最快時每小時可以達到8千米。
用四足走的恐龍,也有速度很快的。像角龍,如果它們追逐獵物時,使出最大的力,在短的時間每小時的速度達到近50千米。
兩腳行走的鴨嘴龍每小時能走1854千米,若遇到敵人,也能像馬跑那樣,快速離開危險區。
一般來說,在恐龍家族中,肉食類恐龍比食草類恐龍跑得快一些。為了追逐獵物,它們大都練就了一手短跑的功夫。
它們的速度每小時超過40千米。尤其是兩足行走的虛骨龍類,骨頭輕輕的,腿短短的,跑起來非常輕快,也非常好看,是恐龍中的“飛毛腿”,速度最快的每小時超過80千米。
恐龍的水性
恐龍的親戚蜥蜴是兩棲動物,既能在陸上生活,也能在水裏遊泳。據科學發現證明,恐龍和蜥蜴一樣,也是能遊泳的。
恐龍生活的環境,河流、湖泊眾多。長有蜥蜴腳的恐龍,經常生活在水中。
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的幹燥高地采石場,專家們發現了恐龍腳印化石。研究了這種巨大的蜥蜴恐龍的足跡之後,專家們發現,在侏羅紀時期,這種恐龍在這一地區的狹窄的水麵上,出入頻繁,它們的目的,顯然是在尋找食物,從大湖湖床發現的化石證實,蜥腳類恐龍是用它的前肢來做槳,在水中向前遊動。
蜥腳類恐龍在逃避肉食龍的追捕時,能進入河湖之中避難。它們十多米長的脖子,即使在深水之中走路都可以把頭伸出水麵,所以,湖底的恐龍腳印化石都是這麼得來的。
恐龍在水中是如何遊泳的呢?
原來,這些恐龍在水中通過它們的後肢輪流劃動,當然,前肢也是運動的,而且,身體其它部分也在運動,它們堅硬的尾以及強健的背上肌肉,幫助它們在水上漂遊,當然,樣子不會太好看,可能和狗在水中遊泳的姿勢差不多。
恐龍能在水中遊泳,並不表示它們能長時間的,長距離的遊,其實,它們的遊泳隻是限於一些狹窄水域之中。也就是說,它們的水性並不好。恐龍的部落生活
恐龍這些龐然大物,在中生代的地球上,是成群結隊地一塊活動的呢?還是各顧各的,互不理睬的呢?
1954年,在我國遼寧省朝陽縣羊山區大四家子西溝,科學家發現了大量的三個趾的恐龍化石腳印。這是一群素食,兩足行走的恐龍留下的,足跡分布在3000米範圍內,腳印密集,顯然,這兒曾經有一大群恐龍成群結隊地經過這裏,這是一例恐龍群居的有力證據。
1877~1878年之間,在比利時伯尼薩特的一個煤礦裏,人們發現了埋藏在一起的禽龍化石骨架;加拿大阿爾伯達恐龍公園,人們發現有350個化石,這是一處刺甲龍集體死在一起的情景。前幾年,在內蒙古一處化石點,發現了大量原角龍和甲龍從小到大的各種化石,原角龍,刺甲龍都是喜歡群居的動物。另外,像鴨嘴龍、雷龍都是喜歡集體活動的,幼年恐龍因此而會受到很好的保護。
當然,也有一些大型的肉食恐龍是獨來獨往的“獨行俠”。像霸王龍,就比較喜歡單幹,或者以小家庭為單位活動。在四川侏羅紀地層中,就有一些孤孤單單的恐龍骨架。它們也許就是單獨生活的恐龍,這些恐龍平時獨來獨往,隻有到交配季節才去尋找同類。這樣,它們孤單死去的機會就多了。
其實,大多數恐龍還是喜歡群居的,像有些小型的肉食恐龍,如虛骨龍單獨覓食成功的機會不大,倒不如成群地一起棲息,覓食。這種情形和早期的人類——原始人差不多,集中集體的力量去搏鬥,生存下去。恐龍的皮膚
現在,我們要想知道恐龍的皮膚狀況,也必須從化石上研究。
恐龍的皮膚很難保存為化石。從發現的少數皮膚印膜化石來看,大部分恐龍具有與現在爬行動物相似的皮膚:粗糙、堅硬、有鱗甲或角質突起。
霸王龍類的肉食恐龍皮膚很粗糙,上麵長有一排排高出表麵的大鱗片。
梁龍、雷龍和馬門溪等蜥腳類恐龍的皮膚與蜥蜴近似,有比較粗糙的、顆粒狀的鱗片,但比霸王龍平坦。
鴨嘴龍的皮膚上布有多邊形的角質突起或小瘤,這種突起在體表各處的大小不同。
劍龍的皮膚上有細小的鱗片,與現在的蛇和蜥蜴差不多。
角龍的皮膚有成排的、大而呈紐扣狀的小瘤,從頸部一直排列到尾部。
甲龍的皮膚最有趣,它身披堅硬的甲板。甲板上長有大的瘤或刺一樣的突起,像古代武士的鎧甲。
一些學者推測,進化較快的肉食龍,如窄爪龍,皮膚上可能長有毛發之類的東西;有的則可能長有鳥那樣的羽毛。
恐龍的皮膚的結構總算有皮膚印膜化石參考,至於皮膚的顏色,那就無從參考了,因為很難找到關於皮膚顏色的化石。
於是,各種各樣的猜測又產生了,有的認為它們皮膚的顏色是單色的,比如棕色、褐色或灰色等等,但有的人卻認為它們的皮膚的顏色肯定是彩色的,而且色彩絢麗。現在爬行動物皮膚的顏色大多數有亮麗的顏色,所以有的人認為恐龍的皮膚顏色應該是可以變的。
一億多年前遍布全世界的數以億計的恐龍,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的演化,該是各種各樣的恐龍都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