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牙齒(3 / 3)

因此,哺乳類、魚類、鳥類絕不是動物世界中的長壽者,真正長壽的,該屬恐龍的近親——爬行類親戚。

像龜,可以稱得上是長壽冠軍了,它可以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恐龍是不是也能這樣長壽呢?一些古生物學家在對恐龍的骨骼進行研究時,發現恐龍平均死亡年齡為120歲左右。但很多證據表明他們並不是自然衰老死亡的。許多恐龍都死於非命,或者被別的恐龍吃掉,或者死於自然災難等等。因此,依據推理,恐龍應有的壽命絕不止120歲。

恐龍上了年紀以後,就像人一樣,行動不靈活了,病多了,體力也不支了,從而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在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中,這很容易成為肉食恐龍的腹中餐,也就是說,恐龍在沒有“養老保障”的中生代,很難活到它們應該活的最高年歲。

由此可見,恐龍的壽命應是比較長的,大約在100~200年之間,也有可能超過200年。而且,活命的機率和身軀的大小也不無關係,像那些身軀龐大的恐龍,如震龍、梁龍和雷龍,活上個200歲以上大概不成問題。由於植食龍比肉食龍身軀高大,故也比肉食龍活得長。恐龍體重的計算

在我們讀過的有關恐龍的刊物中,各類恐龍都寫有活著時的體重。這體重並非實測,而是恐龍學者們根據恐龍骨架的大小估計出來的。雖然估計出的體重是很不準確的,但也滿足了讀者那份渴望了解恐龍的迫切心情。

科學家到底是用什麼方法比較準確地測量恐龍的體重的呢?

這個方法的第一步是塑出被測恐龍的模型,當然這要比真實的要小得多,模型製成後,根據它的比例,得出它真實的大小。

第二步是測量模型恐龍的體積。將模型放入一個木箱內,然後往箱內倒入細沙。當沙把模型恐龍完全蓋往後,將沙麵刮平,並在箱壁上用筆畫出沙麵的高度。把模型從箱內取出。然後又將沙麵刮平,用筆在箱壁上畫出麵的第二個高度。這樣我們很快就能計算出“恐龍的體積”。

第三步是計算恐龍的實際體積。模型的體積與倍數相乘就得出恐龍的實際體積。

第四步是計算恐龍的體重。恐龍的體積已經有了,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恐龍的比重,知道了比重,再乘以體積,恐龍的體重就知道了。問題是恐龍早已絕滅,誰也弄不清它的比重究竟有多大。

當今世界上活著的爬行動物中,隻有鱷類與恐龍比較接近,而且與恐龍沾親帶故。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隻有借用鱷類的比重代替恐龍的比重。

這樣,恐龍的體重就測出來了,雖說不一定十分精確,但比盲目估計要接近實際多了。恐龍的武器

早期的恐龍,在動物世界裏,不管是強大的,還是弱小的,都有自己的防禦或進攻武器,恐龍也不例外。個頭都不大,而且“武器裝備”也不精良,那時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

但隨著時光的推移,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下,大家就拚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搞起了“軍備競賽”。

大型的肉食龍發展的是進攻性的武器。它們嘴裏長著匕首般的尖牙,後肢趾端有彎彎的尖,還有粗大有力的尾巴,這些都是它們的“常規武器”,是用來捕殺獵物的。

植食龍中半數以上身披厚重骨甲,它們著力發展防禦性、自衛性的武器。它們對付肉食龍各有奇招:有敵來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能跑的趕緊溜之大吉,能爬樹的躲到樹上去,水性好的就潛入湖泊之中。

有的恐龍身披厚重“鎧甲”(如甲龍),敵人來了,隻需匍匐在地一動不動,背上的堅硬骨甲使肉食龍無從下口,就像現在的刺蝟和烏龜。

還有許多植食龍常常在自己的尾巴上搞一些小名堂,如劍龍、甲龍等,尾端生有許多堅硬的骨刺或錘狀物,遇到敵人可當作狼牙棒或戰錘使用。

近年發現在許多蜥腳類恐龍尾巴的末端長有骨質錘狀物(有的是鞭狀物),大尾巴猶如流星錘,是相當厲害的自衛武器。幾頭恐龍圍成一圈,尾部朝外,操起尾錘,肉食龍如果不識趣,硬要撲上來,定會被打得眼冒金星,鼻青臉腫。

此外,植食恐龍那巨大的身軀本身就是最佳的防禦武器,還有他那柱子般巨大沉重的腳也是一件武器,它高抬前腳猛踩下去,能把敵人踩翻在地,爬不起來。

植食恐龍裏裝備最好的是角龍類。它的頸部有骨質盾板保護、眼眶上部也長有許多尖銳的角。它的角如果戳到敵人身上,那一定會戳出個大血洞,連最凶猛的霸王龍,也怯它幾分。

角龍的祖先武裝原來很差,但在白堊紀後期,為了適應環境進化出銳利的角和厚實的“披風”作為武器,與其他恐龍相比,其“裝備”是夠“精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