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6500萬年前,稱霸地球一億六千多年的恐龍及其它的遠親近鄰(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等)都一齊從地球上消失了。
有人說恐龍本來生活得很好,可突然有一天,大難臨頭,天降其災,致使恐龍在幾個月或幾年內一下子全部死光。
對於這種災變說,許多科學家都不讚同,認為恐龍不是突然絕滅的,而是慢慢地在幾百萬年間從地球上消失的。
劍龍早在白堊紀初就消失了。劍龍的親戚魚龍和翼龍是在劍龍絕滅後才絕滅的,角龍絕滅於白堊紀末期,是最晚絕滅的恐龍。
還有,在中生時代十分繁盛的菊石類動物,它們是在恐龍絕滅以前絕滅的。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恐龍家族早在這場災難降臨之前就已經明顯地處於衰退和不景氣的境地。
許多專家,對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及相鄰地區白堊紀晚期富含化石的沉積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在白堊紀最後的800萬年間,這一地區的恐龍的屬從30個減少到12個。無論是恐龍的品種數和個體總數量,都減少了許多。當然,最後導致滅絕。
在中生代之末,確實有許多動物和植物的種類發生了絕滅,但是它們絕滅的時間並不是發生在同一時期。
但終究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為,複雜的生態因素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中生代,環境優越,恐龍稱霸。在似乎沒有什麼對手的情況下,它們的個頭越長越大,一些器官也隨之退化,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弱。
然而,在大約8000萬年前,地球氣候與環境發生了變化。白堊紀晚期,氣候開始變冷,適於恐龍的熱帶和亞熱帶環境,逐漸被適合哺乳動物的溫帶環境所代替。氣溫變化,植物的種群也發生變化,由此,引起恐龍食物鏈改變或中斷。同時,哺乳類日益發展,對小型的恐龍和幼年恐龍造成威脅。從而,這一係列的原因導致了恐龍慢慢滅絕。
恐龍在中生代時,由於地球氣候環境比較穩定,而且適合於爬行動物生活,它們幾乎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舒適日子。久而久之,它們大多數成長並演化成巨大而又特化的動物。動物的軀體越大、越特化,它們的器官係統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也就越小。一旦環境改變,器官係統就不能適應,結果就隻有走向滅亡。恐龍就是這樣絕滅的。
相反,恐龍的一些不怎麼特化、身軀不怎麼龐大的親戚(如鱷類、蜥蜴、龜鱉類),由於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因而逃過了絕滅的命運,子孫後代能繁衍至今。哺乳動物更能適應新生代的環境,因而獲得了大發展。
恐龍化石“告訴”我們,恐龍從家旅敗中落到徹底垮台,大約經曆了3千萬年的漫長曆史。恐龍滅絕的時間
人們都說,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絕滅的。可是,恐龍的絕滅究竟花了多少的時間,是幾百年、幾千年還是幾百萬年?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時間的最小單位就是百萬年。因此要想得一個確切的時間,是非常困難的。
以前所挖掘的恐龍化石,都是從富含稀有元素銥的薄層粘土下麵的地層中發現的,而這層粘土是公認的白堊紀結束的標誌。粘土層之下是中生代最後一個紀——白堊紀;粘土層之上是新生代第一個紀——第三紀。
按災變論的觀點,富銥粘土層是小行星與地球碰撞的產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火山噴發或超新星爆發的產物。看來當時地球上的確發生過某種突發的災變事件。但美國貝克萊大學的地質學教授克利門斯在蒙大拿州白堊紀末地層中發現的富銥層比最後出現恐龍化石的層位高出3米。教授認為,這個事實說明,在富銥粘土形成之前,恐龍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如此看來,恐龍的絕滅發生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大災難之前。
小行星碰撞理論的創立者阿爾瓦雷斯反駁道:蒙大拿白堊紀末最後那3米厚的沉積物中,真的沒有恐龍化石了嗎?也許隻是尚未找到而已。
最令人驚異的是,由美國的研究人員在對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白堊紀與第三紀沉積層的研究中發現,有7種恐龍的牙齒化石保存在第三紀早期的地層裏,而且與當時的哺乳動物和植物化石共存。研究小組由此提出,恐龍並未在6500萬年前全部絕滅。
但是,這種推論一發表,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發現於第三紀初的恐龍牙齒化石恐怕或許是風化再沉積的產物。也就是說,它們原先是中生代地層中的化石,後經地質運動搬運被混入第三紀的沉積物中。因此,僅憑牙齒還不能說明恐龍一直活到了第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