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歐洲人的中國探險之路
早在15世紀,由於西班牙葡萄商人從與印度及中國的新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所以歐洲,尤其是英國人對拓展東方的貿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他們決定從西北或東北的航行中,找出前往亞洲的航路。
他們首先考慮的航線是北極海,當時探險家們已經知道挪威北端並沒有結冰,而且俄羅斯的漁民也會越過諾爾康角往東航行,到達鄂畢河流域。
有關西北的航路,1497年時,意大利的航海家達·伽馬曾經沿著芬蘭海岸,向英國方向航行。然而經過冰海沿西北航路到中國的希望太渺茫。3年之後,亞爾兄弟乘坐西班牙船,順著美國大陸沿岸北上,駛向遙無止盡的的冰海。
為探訪未知的世界,1551年,倫敦設立了一個探險公司,成為當時尋找東北航路的活動中心。當時,休.維洛比被任命為第一批探險隊長,副隊長是查西拉。
查西拉指揮的船隻到達斯堪的那維亞北端的波羅的海後,他們遇見了蘇格蘭商人,商人們認為他們尋找東北航路以前往中國,是一種瘋狂的行為,因而勸告他們不要再繼續探險。但是,查西拉卻沒有理會商人們的警告,繼續啟程向東航去。
時逢夏天,白天愈來愈長,後來甚至黑夜也沒有了。最後,查西拉終於到達了今天的阿幹折斯克,也就是白海北杜味納河河口。
查西拉在這裏遇到了俄羅斯皇帝伊凡四世的使者,使者邀請他前往1400公裏遠的莫斯科。他接受邀請,到莫斯科謁見了伊凡四世。1554年夏天,也就是他從英國出發一年多以後,查西拉帶著伊凡四世希望與英國打開貿易網的的親筆函,平安地返回了英國。
拓開與俄羅斯的貿易網後,英國在波斯和俄羅斯之間,建立了一個姆斯柯比公司,同時由此公司繼續尋找東北航線。
進入伊莉莎白女王時代後,為了尋找前往中國的海路,英國人開始進行西北航線的探險。
1576年,英國人馬丁.夫洛比瑟根據麥開脫於1569年繪製的世界地圖,認為隻有向西方航行,才可能有通向中國的海路。為尋找西北航線,他率領由兩艘船組成的探險隊從英國出發,先在格陵蘭島登陸,然後繼續往西航行,最後終於在巴芬島發現了夫洛比瑟灣。
探險家們以為前麵的陸地就是亞洲,當他們接近新陸地沿岸時,發現了許多體格很小的人類,這些人劃著皮革製獨木舟,看到這些外來的船隻顯得非常吃驚。其實,這些有著蒙古人臉形的人類,就是愛斯基摩人。然而,夫洛比瑟卻誤將他們當成中國人。為了證明他發現中國,便將一個愛斯基摩人和他的小船,一並帶回英國。此外,夫洛比瑟又在巴芬島發現並采集了可能是金礦石的黑色岩石。
夫洛比瑟帶著他的戰利品和探險隊返回倫敦時,各界掀起了熱烈的反應。
然而,被帶回英國的愛斯基摩人不久便因水土不服而死亡,唯有從巴芬島帶回國的黑色岩石,成了眾人研究的焦點。由於這種岩石放在火裏會發出金色的火焰,因此被誤以為是金礦石,吸引了倫敦很多商人及女王的興趣。伊莉莎白女王甚至成立了一個中國公司,並聘請了很多挖掘金礦石的工人,再度以夫洛比瑟為北極探險隊的隊長,前往北極“掘金”。
1577年,夫洛比瑟二度在格陵蘭登陸,在獲得女工的批準下,他將登陸地區命名為西英格蘭,同時和愛斯基摩人建立友好關係。接下來的目標就是金礦石,他再次前往巴芬島,收集了200噸的岩石,然後啟程返國。
英國人的最後一次的巴芬島航行,目的是要將加拿大所屬的北極地區劃為英國的殖民地。15艘船浩浩蕩蕩地從倫敦啟航,船上裝滿了前去挖取金礦石的礦工,以及建設殖民地的人員和各種用具。
但是,當船隊進入夫洛比瑟灣時,卻遭遇暴風雨的襲擊,烈風將冰山吹向船隊,龐大的隊伍除了幾艘船外,其餘全部葬身於冰山之中。
在巴芬島建設殖民地的計劃破滅了,夫洛比瑟隻好率領殘餘人馬返回英國。而英國本土卻有想不到的消息在等待著他,原來,他從巴芬島所帶回的岩石並非金礦石,而是硫酸鐵礦,一點價值也沒有。這樣一來,夫洛比瑟發現西北航路,以及有關到達中國國土的報告,便再也無人肯相信了。
8年後,為了繪製西英格蘭、芬蘭島沿岸的地圖,一些英國船員組織探險隊,由約翰.大衛斯帶領,三度航向北極。大衛斯詳細地勘探了格陵蘭沿岸淺灣後,決定往北航行,進入巴芬灣海域。但是,由於不斷漂流而來的冰山實在太多了,使得大衛斯的船隊根本無法前進,最後,他們隻好放棄尋找通往中國的航路。
1780年左右,荷蘭的海員及商人也加入了尋求中國財富的潮流中,他們從陸路及海路尋找前往中國的道路,因此成為英國人的主要競爭對手。盡管如此,事實上荷蘭人的目的隻是希望能夠找到和俄羅斯交易的東北航路。
1596年,荷蘭的北極探險隊最重要的人物是威廉.巴倫支,他們從阿姆斯特丹出發,繞過新地島北端,進人喀拉海峽,在茫茫海洋中朝東方航行,最後發現了現在的斯瓦爾巴群島中最大的酉斯匹茲卑爾根島。
當巴倫支的船隊接近新地島時,船被冰封住,漸漸地,船身周圍的冰壓愈來愈大,船身漸漸被抬高,最後冰層終於將船給壓壞了。荷蘭船員們隻好放棄船支,沿著新地島海岸尋找避難場所。
沒有了船支,歐洲的探險家巴倫支和他的隊員們,被迫在北極度過冬天。在這個遙遠的地方,麵對酷寒的氣候,隊員們使用殘破的船支建造過冬的房子,同時將船上所有可供利用的裝備,如床鋪、燈等,都搬進了新建的房子。
冬天,氣候十分寒冷,連床單也結了冰,酒也冰凍了,北極熊體內能當做燈油的脂肪含量又很少,而從油燈中冒出來的煙,往往又會熏得小屋內連呼吸都困難。由於沒有柴火取暖,夜裏上床以前,一定要用加熱過的石頭代替溫水袋,放在腳部才能入睡。
隊員們在困境中同心協力,終於捱過了嚴冬。他們知道,要獲得外力的援助希望實在不大,想返回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到喀拉半島去,然後再設法渡海。
6月中旬,天氣逐漸暖和,隊員們把殘破的船隻重新整頓一番,將剩下的食物及日用品都裝在上麵,重新踏上了征程。
海上的浮冰融化了,他們奮力劃船前進,遇到風就把帆張起來,被冰阻擾時,就拖著船在冰上行走,最後,這些荷蘭人克服險境,完成了最艱辛的長途旅行,到達喀拉半島。而這時巴倫支隊長已因體力不支而去世了。
巴倫支探險隊的失敗,使原本在東方的海上勢力超過西班牙的荷蘭人放棄了尋找西北航路前往中國的欲望。從此英國負起北方航線的重擔,英國的亨利.哈得遜和威廉.巴芬也因此成了北極航路的發現者,在北極探險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哈得遜1607年便到達斯匹茲卑爾根群島西方,即北緯80度23分處。後來,他更獲得倫敦實業家的支持,為爭取加拿大北極圈內的領土權而遠征。
1610年,哈得遜乘坐發現號進入“有很大漩渦的海”——哈得遜灣。起先他以為將不難找到前往中國的道路,但是船卻被冰所封鎖,他的探險隊隻好在那兒過冬。
不幸的是因為部下叛亂,哈得遜獨自一個被拋棄在北極島上,沒有任何食物和武器,一代偉大的探險家,隻得含恨而終。不過,北極探險並沒有因此而終止,叛變後的部下仍然駕駛著發現號,繼續哈得遜灣的探險。
1616年,英國另一位優秀的航海家威廉.巴芬,指揮50噸重的船,經過格陵蘭西北部,穿過麥爾維灣的冰群,到達現在美國的航空基地所在地杜裏。然後,又在危險的海域,發現了瓊斯海峽和蘭卡斯特海峽。在這裏,巴芬突然發覺指南針有很大的變化,經研究後才獲知了地球磁北極的存在。巴芬於1619年8月返回英國。這次的探險是19世紀以前所有探險中範圍最廣、收獲最大的一次。
當英國和荷蘭的探險家在北極海活動時,俄羅斯人也越過廣闊的西伯利亞,向東擴展勢力。尤其是彼得大帝即位後,更積極努力於亞洲殖民地的建立。到了17世紀後期,俄羅斯的勢力便到達了太平洋上的堪察加半島。
1725年,彼得大帝為繪製地圖,又派出大規模的探險隊,探險整個西伯利亞的北部海岸地區。彼得大帝將這一項重任,交給丹麥人維特斯.白令。首先他要白令帶領25位隊員,從歐洲越過亞洲大陸到太平洋沿岸的鄂霍次克,進行長達1000公裏以上的“內陸調查”;在第二次出航時他又命令白令繞過堪察加半島,“在美洲大陸的海岸登陸”。
越過俄羅斯境內四大河時,最大的困擾是物資的輸送困難。然而白令和隊員在周密的計劃和合作下並沒有屈服。夏天,西伯利亞是一片潮濕的草原,但是一旦進入初冬,便有無數的大風雪不斷來襲。不過,他們仍然設法到達了太平洋沿岸的鄂霍次克。從此,他們唯一的任務便是等待,等待彼得大帝將環繞堪察加半島的船隻送來。
1727年夏天,白令等了將近一年,終於獲得了一艘船,他們立刻進行堪察加半島的探險。一直到第二年他們才又獲得另一艘船。
探險隊繞過堪察加半島,航行到安那地爾灣,並通過命名為聖羅林斯的島嶼,進入白令海。但是,夏天已經進入尾聲,為避免碰上結冰期,白令隻好下令返回鄂霍次克。
第二年夏天,他們進行第三次的探險,但是成果並不理想。5年後,白令才結束探險,返回聖彼得堡。
1734年他又組織大規模的探險隊,到達鄂霍次克。這次他等待了6年,才乘著聖彼得號,從堪察加半島前往白令海探險。最後,他們終於看到阿拉斯加的聖艾裏亞斯山,並在美國西北部海岸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