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
表示月球圓缺(盈虧)的各種形狀的變化。月球本身不發光,隻是反射太陽光。月球繞地球運轉,月球、地球和太陽三者的相對位置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地球上的觀測者所見到的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在不斷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月相。月相依次稱為新月(朔)、上弦、滿月(望)和下弦。月相更替的平均周期為2953059日,即朔望日的平均長度。中國農曆日期基本符合月相變化。每月初一必定是朔,至於望,則可能發生在十五、十六、十七這三天中的任意一天,以十五、十六居多。
曆法與記年
曆法
組合年、月、日等計時單位計算較長時間段的係統。初以晝夜變化計日,季節變化計年,基本特征為物候曆。逐步過渡到以天象變化作計時單位的天文曆法,即以地球自轉周期計日,月相變化周期計月,太陽兩次達到同一分、至點的周期計年。實際上日、月、年三個時間單位不能公約,而曆法要求這三個時間單位都為整數,因而曆法就成為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盡可能使曆日、曆月、曆年的平均長度與實際日、月、年長度一致。按這一原則采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就得到各種各樣不同的曆法,所以曆法就是解決曆日、月、年平均長度接近自然日、月、年同期長度的方法。曆法最基本的分類是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
陽曆
又稱太陽曆,平均曆年長度接近季節變化周期回歸年長的一種曆法,能反映季節變化,有利於安排農時。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就是一種陽曆,現行公曆(也叫格裏曆)也是陽曆,由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1582年命人修訂而成,它平年365天,每4年加一個366天的閏年,世紀年能被400除盡的才算閏年,於是400年裏去掉了3個閏年,平均曆年長3652425日,與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甚微。1、3、5、7、8、10、12月為大月31天,2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其餘月份為小月30天,通用於當今世界。
陰曆
又稱太陰曆,平均曆月長度接近朔望月長,每年12個月的曆法。一般來說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295天的曆月接近295306天的朔望周期,為解決其間差數的積累會使曆與月不一致的矛盾,也要加閏。曆年長354天左右。
陰陽曆
平均曆年長接近回歸年,平均曆月長接近朔望月,調和陽曆與陰曆的一種曆法,既照顧到農時節令,又能參照月相計時的曆法。中國通用的“夏曆”或稱“農曆”,老百姓俗稱“陽曆”的就是這種陰陽曆,它雖用陰曆計月,卻不是陰曆,因為它的年長使用的是陰曆計年的方法。調合的具體手段叫置閏,就是在適當時候加一閏月。以農曆為例,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均12個月,有354或355天,與回歸年平均約差11天21小時。閏年13個月,有384天或385天,用每3年一閏,5年再閏,19年7閏的方法使平均曆年接近回歸年。月與月相一致,年則用24節氣循環構成回歸年。
大明曆
中國南北朝時祖衝之創製的一部曆法。創製於劉宋大明六年(462年),受守舊派阻撓未頒用,直到梁天監九年(510年)才頒行。它是中國曆法上第一部引入歲差的曆法,此外還有許多創造,如曆法數據精確,有實測基礎,一回歸年規定為3652428日,是12世紀以來中國曆法中與近代測值最接近的回歸年數值。使用新閏周,391年144閏。定歲差45年11月差1°。定近點月長為2721223日,與近代測值2721222日十分接近等。
授時曆
中國元初由郭守敬、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製的一部曆法,至元十八年(1281年)頒用。元世祖忽必烈決定並支持製定一部新的曆法,在“曆之本在於實測”的指導思想下,研製了許多新儀器,進行了大規模實測,創立了新的數學計算公式,並吸收前人成功的經驗和精確的數據,使授時曆達到很高的水平。考慮到明代大統曆實際是沿用授時曆,則它是中國曆史上行用最久的一部曆法,使用了360多年。授時曆以3652425日為一回歸年,29530593日為一朔望月。授時曆有很好的實測基礎,所定數據全據實測,曆史上曾受到朝鮮、日本等國注意並曾東傳。
二十四節氣
中國古代對一年所分的時間段。有兩種劃分法:將一年日數等分成24段,每段謂之一節氣;將黃道等分24段,太陽每經過一段的時間謂之一節氣,各氣的時間不等長,因為太陽在黃道上不是均勻運動。24氣又分成12中氣、12節氣:從冬至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就是一個中氣;從小寒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就是一個節氣。從中氣雨水開始為正月,每過一個中氣依次得到二月、三月……月名與中氣聯係著。沒有中氣的月份隻能使用上個月的月名,是為閏月。二十四節氣中二分、二至的概念產生得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是天文曆法服務於農業生產的傑出創造。
天幹地支
以60為周期的序數,是中國古代用來紀日、紀年、紀數等的方法。它以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順序相配組成。從甲子、乙醜……直到癸亥。幹支在中國的曆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如紀日的紀時就是將一日均分為12個時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為現在的23點至1點,醜時為1點至3點等。在我國農村現在依然有用天幹地支紀年的習慣。
光年
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走的距離,是天文學中常用的距離單位。真空中的光速為299,796公裏/秒。1光年等於94,605億公裏。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馬座比鄰星,與太陽的距離約為4光年。人類觀測到的宇宙深度已達到150億光年。
年
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運動為基礎確定的時間單位。其分為回歸年和恒星年。太陽在天球上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要的時間間隔定為一年的長度稱為一回歸年。每年的長度取365平太陽日,依據太陽在天球上連續兩次通過某顆恒星所用的時間所確定的恒星年長度為365256平太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