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天文科學(3 / 3)

以月球繞地球公轉運動為基礎的時間單位。根據起點不同,有各種各樣的月。朔望月是月相變化的周期,是根據月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來確定的,長度為2953059平太陽日。分點月(又稱為回歸月)是月球黃經連續兩次等於春分點黃經所需要的時間,長度為2732158平太陽日。恒星月是月球在天球上連續兩次通過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時間,長度為2732166平太陽日。這是月球繞地球的平均公轉周期。公曆中每一個曆年(365或366平太陽日)分成十二個月,按照習慣,月的長度有28、29、30和31平太陽日四種。

是時間的基本單位,分為恒星日、真太陽日、平太陽日。恒星日是某地子午麵兩次通過同一恒星的時間間隔。真太陽日是以太陽為參照點,即子午麵兩次經過太陽的時間間隔。由於地球公轉的不均勻性,造成一年中真太陽日長短的不同,取一年中真太陽日長的平均值就是平太陽日。一年中包含3662422個恒星日,包含3652422個平太陽日。我們通常所指的日是平太陽日。

天文儀器

靈台

又稱司天台。中國古代的天文台。現存最早的靈台遺址在洛陽,建於東漢,台基約50米見方。至今保存最好的靈台是北京觀象台,是明清兩代的靈台。

刻漏

中國的漏壺也稱刻漏,是依滴水量計算時間的儀器。最初出現的是沉箭漏,浮於水麵的木箭因滴水後水位下降而下沉,依箭上刻線計時。不久出現浮箭漏,加一受水壺,隨著水位上升,浮於其上的木箭漸漸上浮。唐代出現四級漏,多加一級補水壺,泄水壺水位就更穩定一些,稱多極漏。宋代燕肅於1030年創蓮花漏,浮箭出於蓮心,提高了刻漏精度。此外還有將受水壺置於秤盤處,移動秤砣稱壺中水的重量以計時的稱漏、改水為沙的沙漏等多種刻漏。稱漏最早製成於北魏,沙漏最早記載見於元代。

用漏壺計時的計時係統稱漏製,漏刻采用百漏製,即一晝夜分成100刻。

日冕儀

在不發生日全食時觀測日冕的光學儀器。1931年由法國天文學家李奧發明。日冕的亮度隻有光球亮度的百萬分之一。平時被光球的散射光淹沒,在地麵上隻有發生日全食時才能觀測到。日冕儀的設計原理是製造人造日食,並盡可能地消除儀器的散射光。在地麵上,地球大氣的散射光大於日冕,因此日冕儀一般安置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

天文望遠鏡

用來收集遠處物體的輻射並將其成像的儀器。由物鏡、目鏡及其他配件組成。來自物體的光線先經過物鏡,再經過目鏡,人眼在目鏡後麵觀測。望遠鏡的作用是擴大物體的張角和增強聚光能力,以便看到更多的細節和更暗的目標。按光學係統不同可分為三類:折射望遠鏡、反射望遠鏡和折反射望遠鏡。望遠鏡發明於17世紀初,1609年伽俐略製成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之後的200多年間主要用於目視觀測。照相術應用於天文觀測後,用天文望遠鏡進行天文攝影也成了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當今的天文望遠鏡已成為全波段的觀測儀器。

天文設施

天文台

天文觀測和天文研究機構。擁有各種類型的天文望遠鏡和測量計算的儀器,在進行觀測的同時,處理分析觀測到的數據,進行天文學的研究。按工作的特性和設備狀況,天文台可以分為:(1)光學天文台;(2)射電天文台;(3)空間天文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是公元前2600年在埃及建立的天文台。1609年天文望遠鏡發明以後,在歐洲逐漸建立了一些天文台,如1667年法國建立的巴黎天文台和1675年英國建立的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中國最早的天文台是河南偃師的古天文台遺跡洛陽靈台。1949年以後,新建了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陝西天文台、雲南天文台、台北市天文台及一些觀測站,另外還有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幾個觀測站。另外幾所大學也設有教學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天文研究機構。1934年建成,當時稱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建國後,於1950年改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部設在南京市鼓樓,觀測基地位於南京城外東北的紫金山上,地理位置為東經118°49’,北緯32°04,海拔267米。主要設備有60厘米反射望遠鏡、14厘米色球望遠鏡、太陽光譜儀、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望、43厘米施密特望遠鏡等。主要從事於空間天文、射電、人造衛星、太陽物理、恒星物理、理論天文、行星、時間、緯度、曆算等方麵的研究。出版物有《紫金山天文台台刊》、《中國天文年曆》等。

0北京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天文研究機構,是以研究天體物理為主的綜合性天文台。1958年建台,本部在北京市中關村,下設4個觀測站,分別在北京沙河、懷柔、密雲縣及河北興隆縣。興隆觀測站主要開展恒星物理、河外天體物理以及觀測宇宙學的研究。密雲觀測站主要從事太陽射電、宇宙射電和射電技術的研究。懷柔觀測站是太陽物理的觀測基地,主要從事太陽物理研究,現配有國際技術水平領先的太陽磁場望遠鏡。沙河觀測站是一個多學科性的天文觀測與研究基地。世界數據中心天文分中心中國中心設在北京天文台,提供天文數據服務。

北京天文館

於1957年建成,是中國第一所以傳播天文知識為主的科學普及機構,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其任務是普及天文知識,組織群眾性的天文教育和觀測研究工作。北京天文館初期使用的是德國生產的天文儀器,從1976年起,改用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天象儀來演示天文觀象。1956年5月1日將始建於明朝的古觀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的名義對外開放,供國內外參觀者遊覽和考察。台上陳列著8架清代大型銅製觀天儀器,是按照乾隆年間的布局擺放的。8架儀器有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和璣衡撫辰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