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天文故事(下)(1 / 3)

第八章天文故事(下)

李珩仰望星空的童年生活

在四川成都,一個商人常常往來於四川與上海等地,這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李珩的父親。1898年,小李珩的出生為盼兒心切的父親帶來了希望。

當時的社會有句俗語:“官商一家。”李珩的父親對自己的一生從事經商頗為得意,他滿心希望自己的兒子都能接他的班,繼承他的事業。

李珩5歲那年,父親精心挑選了一所私塾,將他送去讀書。

這所私塾的老師是舉人出身,既有名望,學問也頗有功底。當時還處於科舉時代,李珩讀的書不外乎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和“古文觀止”一類。

進了私塾,李珩雖然捧著線裝書整天哼哼呀呀,但奧妙無窮的星空卻常常鑽進他的腦子,畫上無數問號。

天上為什麼有那麼多星星?星星為什麼會發出亮光?白天為什麼就看不見星星?難道母親講得牛郎星、織女星真是人變的嗎?挑燈草的孩子受後母虐待多可憐啊,星星會不會移動……

每當繁星滿天的時候,李珩便放下書本,仰望星空,思索這一個個問題。

有一次,他讀到《史記》裏的《天宮書》一節,簡直高興得不得了。啊!這篇文章裏竟然有關於星星的記載。

可是讀著讀著,他又覺得記載單調而簡單,提不起興趣,遠遠沒有母親講的神話故事那麼生動。

李珩7歲時,常常穿著短褲、短衫,頭上盤著一根小辮子,靠在年輕的母親身邊看星星,對繁星滿天的夜空指指點點,接二連三地問一個又一個問題:

“媽媽,那幾顆是什麼星?”

“我不是講過了嗎?那是織女星,對麵是牛郎星。‘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母親興致勃勃地吟了一首詩。

“我不是說牛郎織女星!”李珩糾正說。

“啊!你說的是挑燈草星。”

“啊呀!不是!”李珩急得直跺腳,“我說的是那幾顆星星!”

母親終於看明白了:“噢!那是北鬥星。”

“媽媽,什麼叫北鬥星?”李珩又問。

“晚上,你若是迷路了,辨不清方向,隻要看到它,那你就能分清東南西北了。北鬥星在天空的北麵,由7顆星星組成,所以,人們又叫它北鬥七星。”母親耐心地解釋著。

“1、2、3、4……”李珩用手指向天空,一顆一顆地數著,“媽媽,是7顆星!”

媽媽看著他認真地樣子,又進一步地啟發說:“你再看看,把7顆星星連起來像什麼?”

“唔,連起來……”李珩目不轉睛地望著天空,忽然叫起來,“媽媽,像奶奶燙衣服的鐵熨鬥!”

“咯咯咯咯……”

母親笑了,李珩也笑了。

李珩在私塾讀書,就像小鳥被關在籠子裏,沒有自由飛翔的空間。讀的書既單調又枯燥,還要作什麼考科舉的八股文。

有一次,他向父親請求,讓他進城上新學堂。父親問他為什麼,他說,學校裏除了語文課,還有算術課和自然常識課。父親一聽火了,舉起手就要打他。

父親原本以為李珩文靜老實,缺乏商人的氣質,同他就像兩個模子脫出來的,不可能接他的班,因此改變了讓他當商人的主意,叫他攻讀詩書,學習八股文章,參加科舉考試,將來能夠求取功名,成就一番事業。

可是李珩卻對科舉不感興趣,還提出到洋學堂讀書,他當然不高興。因此,堅決不同意李珩的請求。

年幼的李珩怎麼能違背父親呢?就這樣,盡管他心裏不願意,可仍然在私塾整整讀了10年書。

長大後,李珩致力於天文學的研究,發表了很多天文學巨著,成為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

10歲懷疑神學的天文學家哥白尼

波蘭的托倫城位於景色美麗的維斯杜拉河畔,北臨波羅的海。當時,它已經成為波蘭一個繁華的貿易中心和進出口的重要港口。

哥白尼就出生在這個美麗的城市,他的父親是個商人,精於經商之道,並且是托倫城的議員。哥白尼的母親是當地一個富商的女兒。

在這個家裏,哥白尼是4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天資又特別聰穎,因此,尤其受到父母的鍾愛。

哥白尼生活的時代,科學很落後。在他的國家波蘭,絕大多數人信奉天主教,相信“天主”可以主宰宇宙。

所以,人們都非常注意觀察太陽、月亮、星星的變化。要是夜晚天空出現流星、發生月食,白天發生日食,占星術家和教士們就會編造出許多謊言來嚇唬人,乘機騙取錢物。

轉眼,哥白尼已經10歲了。這一年,他的家鄉托倫城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染上這種病的人極少能活下來。當時全城的人整天都忙著往郊外拉運屍體。

說來也巧,月食就在這時發生了。占星術家和教士們就四處散布說:

“這是邪教徒們造的孽,他們惹惱了天主,天主就降下災禍來懲罰人類。讓我們來祈求天主息怒,寬恕人類的罪孽吧!”

哥白尼的父親身體本來很強壯,不知怎麼也染上了病。母親趕緊去請教士。

隻見教士在聖像前跪下,左手貼在胸口,右手不住地畫十字,嘴裏念叨著:

“求天主保佑,赦免這個可憐的罪人吧!”

教士耐性十足地忙活了半天,可是父親的病情一點也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

教士見他的招數不靈了,便哭喪著臉,對哥白尼的母親說:

“請你原諒,恕我直言,看來病人的罪孽太重,天主不肯饒恕他,要把他的靈魂帶回天堂去審判。”

母親請求教士再次為父親祈禱,可他卻直搖頭,接著又向母親伸出手,接過母親送給他的錢。然後,他把肩上的黑色披風往頭上拉了拉,便縮著頭匆匆走了。

眼前發生的一切,在哥白尼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晚上,他又獨自一人悄悄爬上閣樓,久久凝視著繁星密布的夜空。

他的腦海裏浮現了許多問題。

“遙遠的天空高深莫測,茫茫無際,天主是怎麼住上去的呢?她又怎麼能管到人間的事呢?”

帶著這些疑問,他去問母親:“爸爸是壞人嗎?”

“她一向對人很寬厚,我不曾見過他做過什麼壞事啊。”

“這就怪了!”哥白尼說,“今天來的那個教士,明明說天主懲罰的是邪教徒,既然爸爸誠心誠意信奉天主,又沒幹過壞事,為什麼天主還要懲罰他呢?是天主弄錯了嗎?”

“天主是不會弄錯的。”

“要是天主沒錯,準是那個教士錯了,我非把這件事弄明白不可!”

就在這天深夜,瘟疫奪去了父親的生命,從此,全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他的大姐已經出家做了修女,二姐嫁給了克拉科夫城的一個商人,他和哥哥一起被舅舅瓦茲洛德家撫養。

舅舅先後把哥白尼送到當時最好的學校讀書。

哥白尼在中學讀書的時候,舅舅常帶他去參加人文主義者的聚會。在那些場合,他受到了當時進步思想的影響,這對哥白尼後來從事天文學事業,並取得劃時代的科學成就起著重要作用。

哥白尼長大後,潛心鑽研天文學,他在《天體運行論》中,首先提出了“日心說”,把人們的思想從神學中解放出來。

14歲探索天文王國的第穀

1546年,在丹麥斯坎尼亞省的一個貴族家庭裏,丹麥著名的天文學家第穀出生了。由於第穀的伯父沒有孩子,於是,第穀父親就把第穀過繼給了伯父。

伯父十分溺愛這個聰敏過人的孩子,但第穀讀書不用功,令伯父十分頭疼。眼見第穀已長到10多歲,仍是那樣貪玩,不愛學習,伯父著急起來。原來伯父非常希望第穀長大後能當一名律師,象他的生父一樣,成為一個有名望的人。

可伯父哪裏知道,雖然第穀仍舊貧玩,學業無長進,但他畢竟長大了,他不再象兒時候那樣糊裏糊塗地一味貪玩,他已有了自己的向往,自己的奮鬥目標,隻是他的追求與伯父的期望背道而馳。

小第穀追求的是什麼呢?這得從他14歲那年的8月說起。

1560年8月,地方觀象台預報本月21日在哥本哈根可以觀測到日食。這一天,小第穀果然看到了日食,當他親眼看到明晃晃的太陽光被月亮擋住的景觀時,激動得大喊大叫,手舞足蹈。尤其使小第穀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神奇的天文現象居然是可以預測的!他決心去探索天文王國的秘密。於是,他到處去借閱有關天文學的著作,他如饑似渴地細細閱讀,借來的書上常常被他畫上線條或畫上小圓圈。

書上的知識極大地豐富了第穀的視野,他越來越被天文學所吸引。除了看書外,第穀每天晚上都趴在窗台上或跑到陽台上觀察星星。就這樣持之以恒,小第穀通過學習和實際觀測發現許多天文學書籍上星星的位置標注有誤。小第穀成了個地地道道的“星星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