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梁冀傳》。
梁冀是東漢時期一個自高自大的將軍,他憑借妹妹是漢順帝的皇後,擔任過朝中許多重要職務。
漢順帝永和元年,梁冀被任命為河南尹,他上任以後,無惡不作,臭名昭著。當時,梁冀的父親、大將軍梁商有位老朋友呂放,是洛陽令,呂放在一次進京的時候,拜會了梁商,把梁冀的所作所為告訴了他。梁商很惱火,就把梁冀找來,嚴厲地訓斥了一頓。
梁冀懷恨在心,暗中派出刺客,把呂放殺了。他怕父親知道,又借追捕凶手為名,把呂放宗族親友一百多人全部殺死。
不久,梁商病死,漢順帝讓梁冀接任了他父親大將軍的職務。從此,梁冀掌握了朝廷的軍政大權。
公元144年,漢順帝病死,漢衝帝即位。那時衝帝還是個二歲的幼兒,由梁太後代為執政。梁冀根本不把自己的妹妹放在眼裏,更加專橫跋扈。
過了一年,衝帝又死了。梁冀為了繼續操縱朝中大權,便立當時隻有八歲的劉纘做皇帝,便是漢質帝。
漢質帝雖然年幼,人卻很聰明。他知道梁冀非常驕橫,心中很不滿。一天,質帝坐朝,百官朝見畢,他看著梁冀說:
“他可真是個蠻橫無理的大將軍呀!”
梁冀聽了,又氣又恨,害怕質帝日後會對自己不利,就指使爪牙把毒藥摻在湯餅中送給質帝吃,把質帝毒死了。
接著,梁冀又立劉誌為漢桓帝。從此,他更加驕蠻凶橫,不可一世。他對反對自己的人,大加殺戳,殘酷無情,當時朝中無人敢反對他,因此,他先後專權達二十餘年。後來,漢桓帝隨著年齡的增加,也逐漸羽翼豐滿,最後逼得他自殺而死。
井底之蛙
【釋義】比喻見識短淺,而又自高自大的人。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秋水》。
一隻青蛙掉進井裏,一天,青蛙在井邊碰見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
青蛙便對海鱉說:“你看,我住在這裏多麼快樂呀!高興的時候,就在井欄邊上跳躍,累了,就到井壁石洞裏休息,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裏,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步。而你為什麼不到井中觀賞遊玩呢!”
海鱉聽青蛙這麼一說,就想到井中去看看。可是,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踏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隻好退了出來,把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說:“你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裏;海的深度,何止千丈。海域寬廣,一望無邊,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廣闊的大海裏才是真正快樂呀!”
青蛙聽了海鱉對大海的敘述,才知道世界太大了,自己太渺小了。
長驅直入
【釋義】軍隊以不可阻擋之勢,深入敵陣地。
【出處】三國·魏·曹操《勞徐晃令》。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不久便奪取了益州和漢中。
這時,關羽從荊州起兵進取中原。曹操得到消息,馬上任命於禁為大將,西涼降將龐德為前部先鋒,率軍正麵迎戰關羽。
關羽率荊州軍英勇殺敵,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先後攻占襄陽、樊城,直將守將曹仁殺得落花流水,占據了漢水的上遊要地。
於禁奉曹操之命率軍與關羽交戰,他居漢水下遊紮下營寨。關羽看到於禁如此布置,心中暗暗高興,命人掘開漢水之堤,刹時間,於禁所率七軍將士全部被大水吞沒。
關羽不給曹軍有半刻喘息之機,親自乘大船指揮大軍對曹軍進行圍殺。於禁與他的部將逃到高處,但見江水如猛獸般咆哮而至,曹兵在洪水中掙紮逃命。但哪裏又逃得出去,關羽的戰船所到之處,兵士們揮動手中的刀劍,如砍瓜切菜,直殺得曹兵非死即降。
於禁一見不僅無路可逃,而且大勢已去,回去曹操對他也是定斬不饒,隻好向關羽投降。部將龐德,雖然被俘,但拒不投降,最後被殺。
這一仗下來,曹軍損失慘重,而關羽所率之軍士氣旺盛,難以抵抗,曹操為避其鋒芒,與手下人商量,準備遷都他地。
曹操一提出這個想法,主簿司馬懿馬上勸阻說:
“主公,臣以為這個時候遷都,會引起天下震動,而民心一散,將來就很難挽回敗局,以臣之見,不如另派大將迎敵!”
此時,大將徐晃挺身而出,自告奮勇,願統率大軍抵擋關羽。
東吳大將呂蒙探聽到關羽大軍遠征,知道荊州肯定兵力薄弱,守備力量不強,命吳軍裝扮成商人,悄悄混入荊州作為內應,結果一舉偷襲成功,荊州留守將領縻芳兵敗投降東吳,荊州失守了。
關羽聽說荊州失守,不禁大為吃驚,他一麵分兵收複荊州,一麵急急忙忙與徐晃交戰。
徐晃當時所率的士兵多為沒有經過正規訓練、沒有戰鬥經驗的新兵,所以他不敢輕易率軍與關羽正麵作戰,而將部隊駐紮在陽陵固守。曹操看到這些新兵無論如何也難與關羽的大軍對抗,便將殷署、朱蓋所率的二十營士兵劃歸徐晃指揮,徐晃得到補充,一時士氣大振,他決心與關羽一決雌雄。
關羽的大軍一直是勝利之師,現在雖然分出一部分去收複荊州,但兵力仍然很強。但他將兵分屯兩處,一處在圍頭,一處在四塚。
為了阻擋曹軍,關羽命令士兵在軍營周圍挖掘壕塹,又布置鹿砦十餘層。
徐晃見關羽屯兵兩處,便放出口風說要攻取圍頭,其實他將矛頭對準了四塚。發起攻擊後,關羽看到四塚吃緊,怕它失守,親率五千兵馬增援,他哪裏料到,徐晃是發全部兵馬來攻打。由於眾寡懸殊,關羽被殺得大敗。
徐晃率領大軍乘勝追擊,直撲關羽大營,左衝右突,連破數十障礙,最後大獲全勝。
曹操得到消息,心中大喜,立即寫下《勞徐晃令》,其中寫道:
“我用兵30年,所知古時善用兵者不少,但沒有像你這樣直入重圍取勝的戰例(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你的功勞比孫武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