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渴望(1 / 1)

《三湘每日報》: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可貴之處在於“審美民主”,然而正如消費主義的原動力在於暫時性的商業利益,很多時候這種驅使人改變審美的商業利益,包含著恐怖的“食利性”,而“食利性”往往以社會和人文精神的淪喪為代價。

《超級歌手》從一開始就應該策劃了一場“以製造矛盾為主”的全民秀。為博取眼球,在海選中即大量播放選手出醜、搞笑、與評委互罵髒話的畫麵。它善於利用人們喜歡窺視別人醜態的陰暗心理,缺乏對真正藝術的基本尊重。

這一情況隨著比賽進程(從分賽區到如今的全國十強)而愈發嚴重,變本加厲,每天播放的《超級訓練營》努力營造選手們親如一家人的和睦氣氛,卻在淘汰賽中上演讓選手淘汰選手的惡心橋段。

當昔日親如一家人的朋友用手直接指出,宣布你淘汰時,那種殘酷與戲劇衝突使大多數觀眾“欲罷不能”。

試想一下,你從小一塊長大的親密朋友,親手將你出賣是什麼滋味?節目策劃者要得就是這種肮髒的效果。

就更別提選手淘汰時的流淚秀了,男男女女,無一不哭,無一不表達對節目的深深喜愛與對夢想的永遠堅持。

而在十強賽的最後,竟然出現了讓全國觀眾(據最新收視率統計核算,至少有1.1億人在當時收看)瞠目結舌的橋段——

高人氣選手杜言在台上訴說自己陰暗灰色的過去。

父母不合,家庭暴力,父親死在年幼的孩子麵前,母親被懷疑是凶手。

天啊,這是要編一台電視劇嗎?

可你以為這就完了嗎?那就是你的天真了。

就在短短的一兩分鍾後,節目組巧妙的筆鋒一轉,悲慘的回憶轉變為感人至深的愛情表白,連我家的狗都快被感動了。

我嚴重懷疑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是節目組早精心編排好的一出戲,證據就是杜言在之後所演唱的那首《大橋上》,瞧瞧那首歌的歌詞吧,不覺得和杜言之前所講的悲慘經曆高度契合嗎?

對於如此高明的一環扣一環的橋段,小弟我隻有甘拜下風,早早關電視保智商。

但同時我也向國內的娛樂文化獻上深沉的默哀,因為可以想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全國各大電視台都會群起效仿《超級歌手》的成功模式,從而推出一大批同類型節目。

到那時候我們就走入了一個“全民都是大明星”,且不光要拚才藝,更拚悲慘故事的“低俗文化時代了”。

我為那個即將到來的時代敲了三下警鍾,然後被如海的粉絲噴個狗血淋頭。

《楚天報》:空虛時代的到來。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新媒體終於強勢降臨,並正逐步顛覆整個媒體行業。

在新媒體下,密集而廣泛的商業炒作,為年輕人出頭露臉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展示平台。

這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空虛。

迷戀一個偶像明星同迷戀一個作家是有本質區別的。

作家可能會寫許多的廢稿,辛苦寫成的作品也不一定會給他本身帶來什麼顯見的利益。

而歌星、影星的成功則要相對容易得多。現代人把快樂當作一種原則,不願意去承擔,不願意付出,卻對回報有著強烈的幻想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