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優秀(1 / 1)

曹清波想到了沈飛燕,她就是留守兒童,從小沒感受過父母的愛,被關在家裏到十二歲,而當她生下孩子後,更不知道怎麼給自己的孩子愛,以至於將孩子視為“累贅”,關在家裏活活餓成幹屍。

與沈飛燕同樣的小劄村留守兒童則以另一種方式體現了他們對孩子的“惡”。

他們大多早戀早婚,本身就是個孩子,卻接二連三的生了孩子,他們沒人管教,不愛讀書,也無一技之長。當他們發現出租自己孩子是樁可以輕鬆不勞而獲的買賣後,當即毫不猶豫的將孩子出租給那些老板。而他們自己則在家蓋新樓,買摩托,夠電腦,打遊戲。

他們從小沒感受過父母的愛,又怎麼能給自己孩子愛呢?

“惡的傳承”如遺傳基因般代代相傳,你不難想象卻又很怕去想,這些從小被父母出租出去的孩子心中積累了多少“惡”,當有那麼一天,他們也成為了父母,又會對自己的孩子施加怎樣的“惡”呢?

嗯是的,想必你也發現了,“惡的傳承”這一講法並不準確,準確的講法應該是“惡的加倍傳承”。

野子的父母,王翔的父母,就是這樣的傳承者,隻不過當下他們將惡表現在將孩子出租乞討上,那將來這些來自父母,來自祖輩的惡,又將體現在哪兒呢?

曹清波看看兩個默默吃飯的孩子,再看看房家那兩個孫子。

因為是男孩,因為他們父母不是留守兒童,這兩個男娃免於外出乞討的命運。牆上貼著他們並沒有多大用處的獎狀。

可此時的他們和野子、王翔相比,至少多了份這個年齡孩子該有的童趣,而不是麻木,以及對任何人或事都失去希望和期待的深深冷漠。

深夜裏曹清波拿出筆記本電腦想寫些什麼,想靠“寫些什麼”來排解心中的憂悶。可麵對一片空白的屏幕,手指久久無法在鍵盤上按下一個字母。

他隱隱的感覺到造成這種“惡的加倍傳承”現象的,不是某個人或某項政策的過錯,它是這個突飛猛進時代的必然產物。

當人人都以發財為榮,以貧窮為恥的時候,地溝油、注水肉、毒奶粉,其實和拐賣兒童,兒童乞討是同樣性質的問題。

是時代進步賦予了這片土地必然的毒雲慘霧,是籠罩在大多數人心中卻鮮為人所知的犬儒精神在蔓延。

“犬儒精神”,別人的死活於我無關,玩世不恭的幹盡道德淪喪,禮樂崩壞的勾當。

社會進步與物質豐富,同時不斷催生出犬儒,犬儒則誕生了惡的一代又一代傳承。

而它又何時是個頭,“惡”會一直傳承下去嗎?

躺在地鋪的曹清波微閉起眼睛,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其實是個偽命題。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人性本無善惡,但人易向惡,而不易向善。

學句罵人的髒話比講一句讚美別人的話容易得多。

隨地吐痰,比從地上撿起張廢紙容易得多。

大規模生產毒油比正兒八經的生產食用油容易得多。

讓親生孩子出去乞討,比自己出去工作賺錢容易的多。

犬儒精神,不勝枚舉。

但在這世上,在這世上,總有人願意從地上撿起那張廢紙,總有人願意生產合規油、安全奶粉。

總有人寧願自己省吃儉用,讓孩子過得好些。

他們或許就在你我身邊,他們是默默由“犬儒”向“犬道”,由“事不關己”向“見義勇為”,由“個人責任”向“社會責任”轉變的一批人。

不可否認,這批人大多來自城市,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接受過優秀教育,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他們就是小平同誌所說的“先富起來的那批人”。

而今,也是這批人,或者說也該由這批“先富起來的人”,來承擔先“犬道”起來的責任。

由這批人的“犬道”來逐漸掃除彌漫於社會上的犬儒戾氣,而這是讓一切走向更美好,走向真正和諧的根本。

先富起來的人,先“犬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