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五畫
奴顏婢膝
【釋義】奴顏:奴才的諂媚相。婢膝:指婢女常常下跪。形容向敵人卑躬屈膝,獻媚求寵。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陳仲微傳》。
陳仲微是南宋度宗時的著名諫官。宋度宗昏庸無能,不理朝政,他把大權都交給了太師賈似道。
賈似道見度宗十分昏庸,就專橫跋扈,排斥異己。而這時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吞金滅遼,又迅速占領了北方大半個中國,南宋危在旦夕。
陳仲微看到這種情況,內心焦急萬分,他大膽上書,嚴厲指責賈似道誤國,並認為宋度宗對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在諫書中又從宋朝的曆史上進行分析,認為北宋徽宗時代和南宋高宗時代和現在情況差不多,這些奸相都是對敵人奴顏婢膝,以致誤國誤民。
他還在諫書中希望宋度宗和賈似道以曆史為鏡子,能夠徹底悔悟,改過自新,共禦外敵。
但是,宋度宗不聽陳仲微的勸諫,繼續重用賈似道。直到度宗死後,謝太後當政,才將賈似道放逐。沒過多久,元軍兵臨城下,南宋滅亡了。
發蒙振落
【釋義】揭掉物件上的蒙罩物,振掉將落的樹葉,這些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比喻輕而易舉。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汲黯傳》。
西漢武帝年間,有一個名叫汲黯的官員為人非常正直。他不考慮個人安危,經常向年輕的漢武帝直言進諫。有個名叫董仲舒的讀書人向武帝提出建議,將諸子百家的學說全部予以禁止,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典,以通過文化上的統治,達到政治上的統一。這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來,武帝采納這個建議,到處表示要以仁義治天下。
汲黯覺得武帝這種做法不妥。有一次,他當著許多儒生的麵批評武帝說:“陛下內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卻說要以仁義治天下。這哪裏像古代聖賢唐堯、虞舜的樣子呢?”
武帝啞口無言,悻悻離去。
有人對汲黯說,你這樣當麵得罪皇帝,遲早會出事的,汲黯不以為然地說:“皇帝設置百官,難道是為了讓他們光說好話,而使皇帝陷入不義的汙泥裏去嗎?”
沒過多久,淮南王劉安密謀造反,他沒有把丞相公孫弘放在眼裏,但卻忌憚汲黯,他吩咐他的手下,汲黯是很難對付的,但丞相公孫弘卻極易對付,對付公孫弘就像揭開蒙在眼上的障礙,振落樹上的枯葉那樣容易。
發蹤指示
【釋義】指獵人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追蹤。比喻幕後操縱。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
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他從劉邦封為沛公以後就協助劉邦,處處與劉邦一致,成為劉邦的左膀右臂,蕭何高瞻遠矚,在一次占領秦都鹹陽時,看到秦保存的文獻檔案的重要性而保存下來,事實證明了蕭何這一行為給劉邦帶來了轉機。又因舉薦韓信,而得到劉邦更加的信任。
劉邦引兵東出,平定三秦,又與項羽爭天下時,蕭何均留守關中。蕭何不僅把關中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為劉邦軍隊源源不斷地供給軍糧和新兵,確保了劉邦在一再軍事失利之後仍能東山再起,並最終打敗了項羽。
劉邦認為在打天下時蕭何應居首功並準備獎賞於他,這引起了一些文官武將的反對,說蕭何功勞不能與他們相比,一個是在前線衝鋒陷陣,奮勇殺敵,一個隻不過在後方,能有多大功勞,實在相差太遠。
劉邦聽後,問手下的大臣們:“你們都打過獵吧?”
群臣回答:“當然打過獵呀!”
劉邦接著說:“打獵時,追殺野獸和兔子的,是獵狗,但發號施令的卻是獵人。你們這些人,都隻能追殺野獸和兔子,所以隻能稱是‘有功的獵狗’。蕭何卻與你們不一樣,他能發出指示,指揮狗,因此他是‘有功的人’。”經過劉邦的解釋,大臣們也就無話可說了。
列侯受封完畢後,還要排定位次,不少人說:“平陽侯曹參身上受了70多處傷,攻城略池,功勞最大,他理所當然排第一。”
此時,關內侯鄂千秋卻站出來發表了不同意見:“大家剛才的議論是不對的,曹參將軍雖然屢建軍功,但都是一時一事。漢楚相爭,長達五年之久,我們曾多次打過敗仗,丟掉了全部軍隊。多虧蕭何丞相多次從關中發送新兵補充,而且往往是在我們最需軍隊的時候到達,才使漢軍轉危為安,絕處逢生,這是留傳萬世的大功勞。曹參隻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的攻城略池,才有的功勞,他的隻是一時一事之功,而蕭丞相之功才是萬世立功。”
發聾振聵
【釋義】聵:天生耳聾。聲音大得使耳聾者都能聽見。比喻用驚人的語言喚醒麻木不仁的人。
【出處】現代·趙爾巽等《清史稿列傳七·黃爵滋》。
清朝末年,英國的軍艦時常侵犯沿海城市,無惡不作。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當時擔任鴻臚寺卿的黃爵滋,目睹這些情況,憂心如焚,就上奏朝廷,提出要警惕外國侵略者險惡用心的主張,他說:“外國不可盡以恩撫,而沿海無備可危。”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他所上的《禁煙議疏》,首次提出要在我國提倡禁止鴉片煙。在奏疏中,他列舉大量史料說:“自鴉片流入我大清帝國,道光三年以前,每年有數百萬兩白銀外流。道光三年之後越來越多,僅廣東一地,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外流的白銀達1800萬兩;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外流的白銀為2000餘萬兩;道光十四年至今已經達到3000萬兩之多。而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起來每年也有幾千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去填海外無窮之壑,年複一年,何處是底呢?長此下去,漸成病國之憂。為了嚴禁鴉片,應當不惜動用死刑,以達到發聾振聵的目的。”
道光皇帝認為黃爵滋的意見和建議很對,接受了他的主張。六畫
百折不撓
【釋義】無論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動搖、不退縮、不屈服。
【出處】《蔡中郎集·太尉橋玄碑》。
東漢有一個名叫橋玄的官員,他為人正直無私,嫉惡如仇。
橋玄年輕的時候,在唯陽縣當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來到唯陽,他向周景揭發了豫州“陳國相”羊昌的罪惡,請求周景派他去查辦。周景同意後,橋玄首先把羊昌的賓客全部抓起來,詳細調查羊昌的罪行。羊昌的靠山、當朝大將軍梁翼得知這個消息,派人飛馬傳來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聖旨,要他召回橋玄。橋玄退還檄文,更加抓緊辦案,終於使羊昌受到懲罰。橋玄從此名聲大振。
漢靈帝時,橋玄當上了尚書令,他掌握了朝中大夫蓋升仗著與靈帝有交情,在做南陽太守時大肆收受賄賂、搜刮大量錢財的事實,就向漢靈帝上奏,要求罷免蓋升,收繳蓋升的家產。漢靈帝不但不查辦蓋升,反而升了蓋升的官。橋玄於是托病辭職,告老還鄉。
橋玄在京城任職的時候,有一次,他十歲的小兒子在門口玩,突然有三個強盜劫持了孩子,衝到樓上,向橋玄勒索財物。消息傳開,校尉陽球向河南府尹、洛陽縣令求救,帶兵包圍了橋玄的家。陽球等怕強行動手會傷了孩子,不敢進攻,橋玄大聲喝道:“強盜無法無天,難道能為了我的孩子而放縱這些惡賊嗎!”
他要求陽球等人上樓捕殺強盜,強盜被殺死了,他的小兒子也被強盜殺死了。
百川歸海
【釋義】比喻大勢所趨,眾望所歸。
【出處】漢·劉安等《淮南子·汜論訓》。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曆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裏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後來出了聖人,他們帶領人們建造房子,這樣人們才從山洞裏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聖人又教人們製造農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後來,聖人又製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矩,使人們有了禮節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種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製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於現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該發揚。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後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使社會更加進步,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百無聊賴
【釋義】聊賴:指憑惜、依托。形容生活或感情無所依托,孤寂無聊,感覺什麼都沒有意思。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公孫瓚傳》。
東漢末年,軍閥公孫瓚原先盤踞在薊州。
薊州流傳一首童謠:燕南睡,趙北際,有此中可避世。
北方的鮮卑、烏丸,南方的袁術、袁紹,不斷侵擾薊州,盤踞於此的軍閥公孫瓚特地為此找來術士,詢問童謠的含義。
術士說:“古燕國的南疆,趙國的北邊,有時歸入燕國版圖,有時歸入趙國版圖,那塊土地就是易州,該州城建在山坡上,後枕大山,發生戰事,來者隻能仰攻,是固守的好去處。”
公孫瓚一聽有利於固守,當下就決定把都城從薊州遷到此處。
公孫瓚在易州城外挖了十道壕塹,每道壕塹後都築一道城牆,中建一座十餘丈高的城堡,藏有米糧300萬斛,稱為易京,自己就駐守其間。他躊躇滿誌地說:“兵書上說的,攻打擁有百座堞樓的城池是自討苦吃,現在易京有堞樓千座,哪個能奈我何?”
公孫瓚哪裏知道這一切都是中了袁紹的計謀,是為了把公孫瓚,引進孤城困守,才散布童謠引公孫瓚願者上勾。
袁紹大軍圍困易京,公孫瓚據險而守,雖然一時不怕敵兵攻城,但是老呆在城裏,士兵無鬥誌,米糧日漸減少,日子也不好過。另外,袁紹的軍隊日日夜夜在城外挖掘地道,通向城內,準備上下夾攻。
公孫瓚憋不住了,先派遣兒子突圍外出討救兵,然後率領士卒,打算出城跟袁紹決戰。可是援兵總是不來。公孫瓚寫信讓人快速送到兒子手裏,信上說:“袁紹的軍隊,像神又像鬼,鼓聲角聲在地道下響起,雲梯檑石在我軍頭上飛舞,困守孤城,無所聊賴。你急率輕騎前來救援,來時在北方山頭燃起烽火,為父得訊後,開門擊賊,出其不備,打垮袁軍。”
不幸的是,這封信落到袁紹手裏,袁紹將計就計,按照信中所說的那樣點起了烽火,公孫瓚果然上當,中了埋伏,敗兵回城,卻又發現城又被袁軍從地道入而占領,前後無路,公孫瓚隻得自殺。
“無所聊賴”後來輾轉沿用,又作“百無聊賴”。
百不當一
【釋義】一百個也抵不上一個。形容人或物異常出眾。
【出處】漢·班固《漢書·文帝紀下》。
漢文帝統治時期,邊境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由於匈奴簡裝輕騎,神出鬼沒,使漢軍不能行之有效的對付他們,為此,不但於國力上受損,而且還不能確保邊境安全,惹得朝廷非常苦惱。
大臣晁錯上書漢文帝,提出製服匈奴的見解和主張。
他說:“漢興以來,胡虜屢次入寇,小人則小利,大人則大利。……克敵製勝之道,首先在於選良將,將士要善於審度形勢。兵法說,闊丈五的溝渠,漫過車輛的河水,山陡林密,積石蔓藤,是步兵用武之地,騎兵兩名抵不上步兵一名;土山丘陵綿延不斷,平原曠野,這是騎兵用武之地,十名步兵抵不上一名騎兵;小丘間隔的原野,隔河相望的坡岸,居高臨下,這是弓弩兵用武之地,執短兵器的步兵和弩兵相較量,百不當一;兩軍相逼,平地短草,可前可後,這是長戟兵用武之地,執劍擁盾的步兵與之三較,百不當一。……另外,中國的馬匹比不上匈奴馬的健壯,中國騎兵的箭術比不上匈奴人,匈奴人更比中國士兵吃苦耐勞。但是戰車、強弩、堅甲、列陣、三軍聚射而萬箭齊發,匈奴人比不上我們。匈奴所長者三,中國所長者五,隻要將士用長避短,匈奴是可以被我們平定的。”
晁錯還提出以夷製夷、徙民屯邊等主張,都為皇帝所采納,使邊事緊張形勢得到緩解。
百發百中
【釋義】泛指技術高明,無可挑剔。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有名的謀士,他的名字叫蘇厲。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危在旦夕。於是,蘇厲對周王說:
“白起這幾年打敗過韓、趙等國,奪取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將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那可就非常危險了。您應當想辦法阻止白起出兵。”
於是周王派蘇厲前往秦國。蘇厲對白起說:
“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是一個射箭能手,他距離柳樹一百步放箭射擊,每箭都射中柳葉的中心,百發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說射得很好,可是一個過路的人卻說:‘這個人,可以教他該怎樣射了。’
養由基聽了這話,心裏很不舒服,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好,你竟說可以教我射了,你為什麼不來替我射那柳葉呢!’
那個人說:‘我不能教你怎樣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射柳葉百發百中,但是卻不善於休息,等一會兒疲倦了,一箭射不中,你的名聲將大打折扣。’”
接著蘇厲又對白起說:
“你已經打敗了韓、趙等國,取得了許多土地,功勞很大。現在,又要派你帶兵出關,經過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進攻大梁,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勝,就會前功盡棄。你不如說自己生病,不要出兵為好。”
白起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怎麼會不能取勝呢?”
白起沒有聽蘇厲的,繼續領兵出征,不久大敗魏軍,得到了秦王的獎勵。
百丈竿頭
【釋義】原意是佛教學說,指道行造詣達到最高境界。比喻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要繼續攀登高峰。
【出處】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
宋朝有一個得道高僧,法號為招賢大師。他經常到各地傳道講經。
有一次,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提了幾個問題。大師慢慢地作答起來。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大師指著本子念唱道: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招賢大師非常耐心地解釋清楚了偈帖的內容,使問者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百步穿楊
【釋義】形容箭法或槍法非常高明。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
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年輕時勇力過人,善長射箭,與他同時的另外一個射箭手叫潘虎,很不服氣,相約在場地比箭。
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裏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彩聲。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
養由基環視了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太近、太大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嗖”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鏃正好貫穿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柳葉,在上麵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彩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這一片喝彩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地說:“嗯,有了百步穿楊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