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地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隻要一箭不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致謝。
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
百感交集
【釋義】形容各種感想交織在一起,感慨萬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衛玠,字叔寶,河東安邑人,晉懷帝時在朝中任職。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軍隊兩次長驅直入,一直打到西晉都城洛陽,但都被西晉軍隊擊退。麵對動蕩不安的時局,衛玠決心把家遷往南方。
他的哥哥衛璪在朝廷擔任官職,母親不忍心和衛璪分離,衛玠勸她要以家庭大計為重,終於說服母親同意南遷。永嘉四年,衛玠告別哥哥,離開洛陽,帶著母親和妻子舉家南遷。
衛玠一向體弱多病,一路上長途跋涉,餐風飲露,經受了千辛萬苦。在將要渡長江的時候,他的神情容貌都顯得憔悴不堪。他對左右的人說:“見到這白茫茫的江水,心裏不由得百感交集。隻要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又有誰能排遣這萬千的思緒和感慨呢?”
衛玠把家遷到南方後,也沒有避過戰亂。兩年後,他不幸因病死去,死時才27歲。
百聞不如一見
【釋義】指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見一次。
【出處】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西漢宣帝在位的時候,西北邊疆經常受到羌人的侵擾,漢宣帝決定出兵打擊羌人,問百官誰願領兵出征。
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奮勇,願意領兵出征。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說:“聽別人講一百次,不如親眼一見。要想打勝仗,對敵軍的狀況要做到胸中有數。我願意親自到那裏去看看,然後確定攻守計劃,畫好作戰地圖,再向陛下上奏。”
經宣帝同意,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出發。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人的小股軍隊。趙充國下令進攻,大敗羌人。兵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此,不可遠追。如果遭到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
部下聽了,都很佩服他的見識。
趙充國到了西北邊疆,不辭勞苦,親自到前沿陣地察看敵情,沒過多久,他對敵情了如指掌,他不失時機調兵遣將,終於平定了西北邊疆。
老馬識途
【釋義】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麵起指引作用。
【出處】趙國·韓非《韓非子·說林》。
春秋時期,齊國是北方的大國。有一年,齊國應燕國之邀,出兵征伐入侵燕國的山戎人,後來,山戎人懼怕齊軍,逃到孤竹國去了,齊國國君齊桓公決定出征孤竹國,隨他出征的有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穀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穀。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了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
“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麵領路,領引大軍走出山穀。”
齊桓公立刻派人放老馬在前麵引路,果然不出管仲所料,老馬認識原來的路徑,齊軍獲救。
老牛舐犢
【釋義】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厚情感。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楊彪傳》。
楊修,東漢末年人,曾是曹操的主簿。他才思十分敏捷,聰明過人,經常能猜中曹操的心思。曹操生性多疑,對於楊修的才能,他心中早就存有疑忌,怕以後對自己不利,就想找借口除掉他。
有一次,曹操出兵漢中,準備進攻劉備。後來發現時機並不成熟,就想退兵,但又怕麵子上不好看。正在猶豫的時候,廚師送進來一隻雞,他一邊吃雞,一邊想主意。這時,一個部將來問曹操晚上用什麼口令,曹操正在吃雞肋,於是順口就說:“雞肋。”
口令傳下來以後,楊修就讓部下作好退兵的準備。別人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楊修說:“我從口令猜的。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主公把漢中比作雞肋,肯定是覺得留在漢中也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認為會撤兵。”
後來,曹操果然下令退兵。曹操知道楊修又一次猜中了自己的心思,終於下了決心,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把他殺了。
楊修的父親楊彪得知楊修被曹操殺了,心中十分悲痛。有一次,曹操見到楊彪,問他為什麼最近瘦得厲害,楊彪回答說:“漢武帝的近臣金日蚩為免後患,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品行不端的兒子,我很慚愧自己沒有金日蚩那樣的先見之明,但我終究還是懷有母牛舔小牛那樣的親子之情,所以才瘦得這麼厲害。”
曹操聽了楊彪的話,心中也產生了一絲愧疚。
老當益壯
【釋義】形容年紀雖老而誌氣更加豪壯。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
東漢名將馬援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吏,但他見多識廣,很有謀略。馬援原先在隗囂手下當差,但時隔不久,他看出隗囂是無能之輩,毅然離開了他,投奔了剛剛起兵的劉秀。
劉秀求才若渴,知道馬援是個文武全才,立刻委以重任。馬援感恩圖報,每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從不後退。在馬援的指揮下,劉秀的軍隊所向披靡,勢如破竹。
馬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戎馬生涯,一直到六十二歲的時候他還領兵出征,最後他勞累成疾,重病壓身,病死在軍營中。
老嫗能解
【釋義】形容文章通俗易懂。
【出處】宋·惠洪《冷齋夜話》。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的詩大多反映的是下層勞苦大眾的生活,一直為世人所推崇。
白居易寫的詩都很通俗易懂。據說,白居易每寫完一首詩後,要拿到鄰裏去念給那些老太太們聽,如果老太太能夠聽懂了,說明詩寫得通俗易懂,可以定稿;如果老太太有些地方聽不懂,說明還要修改,白居易就會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太太們能聽得懂為止。
揚揚自得
【釋義】形容神情十分得意。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
春秋時代齊國宰相晏子手下有一個車夫平時倨傲,一次駕車拉晏子外出,意氣揚揚春風得意的樣子恰被其妻看見,其妻見丈夫的樣子與晏子謙和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頓時生氣,待回家後,提出與丈夫離婚。
丈夫大吃一驚:“你為什麼要離我而去?”
“晏子身高不到六尺,滿腹經綸,做了齊國的宰相,名揚於各地諸侯,可以稱得上是一方豪傑了。然而今天我看見他坐在豪華的車子上,態度謙恭和遜,一點也沒有居高自傲的神色。可是你呢,雖然身長八尺,不過是個為人趕車的車夫。我看見你趕車時的樣子很有點自以為是,所以我想離開你。”
“請不要再說下去了,”丈夫打斷了妻子的話,“我領會你話中的意思了。”從此,趕車人仗勢自恃,驕矜傲慢的態度不見了,代之以謙遜和謹慎。
車夫前後判若兩人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便問他,問明了事情的真相,他對車夫有錯就改的態度深為讚許,讓他做了齊國大夫。
揚揚得意
【釋義】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
晏嬰,字平仲,人稱晏子,春秋時齊國人,他是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的相國,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晏嬰雖然才智過人,官居高位,但他處事穩重,處處都表現得非常謙恭。
晏嬰有一個車夫,他很為自己能替晏子駕車而驕傲。他每次替晏嬰駕著有華麗的車蓋、並有四匹馬拉著的車外出,非常神氣,瞧不起別人,以為自己能替晏子駕車就比別人高一等。
一次,他駕著車正好從自己家門前經過,他的妻子從門縫中看到了丈夫那種揚揚得意的樣子,心中很不高興。
這天,當車夫回家的時候,他的妻子鐵青著臉鬧著要回娘家,再也不回來了。車夫很驚奇,問:
“你今天怎麼啦?發生了什麼事?”
他的妻子哀怨地對丈夫說:
“你今天駕車路過家門口,我看到你那副揚揚自得的樣子,簡直令人作嘔。你看人家晏嬰,他是一個相國,德高望重,雖然他身長隻有六尺,但坐在車子裏,看上去又穩重,又謙恭;可你呢?雖然身長八尺,不過是個車夫而已,就那樣神氣十足,好像你比晏相國還了不起似的。因此,我覺得跟你這樣的人在一起,不如回娘家去。”
車夫聽了妻子的話,感到妻子的話很有道理,就向妻子認了錯,保證以後改正。他的妻子也就原諒了他。
從這以後,這位車夫在駕車時一反常態,處處表現得很謙遜。他的變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晏子就問他是怎麼回事,車夫便如實地說了。
晏子覺得這位車夫是一位可造之材,經過他的大力推薦,車夫當上了齊國的大夫。
捫虱而言
【釋義】捫:摸。一麵摸虱子一麵談話,形容談話隨便,不拘小節。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猛傳》。
當過前秦宰相的王猛是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那時前秦建國不久,王猛也在華陰隱居,聽說東晉大將桓溫率軍攻打前秦,並在霸上駐守,便隻身披了一件粗麻衣去見桓溫。
王猛見了桓溫,一麵談論天下形勢,一麵用手捉著身上的虱子(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桓溫問他:“我奉朝廷之命,帶領10萬精兵北伐,為民除害。可是關中豪傑至今沒有一個人前來見我,這是什麼原因?”王猛道:“將軍不遠千裏而來,大軍深入敵境,長安已近在眼前,卻不渡過灞水去攻打長安。百姓都摸不透你的心,自然沒有人前來歡迎啦。”
原來,桓溫並沒有收複失地的誠意,不過利用北伐樹立自己的威望而已。王猛這幾句話,觸及了桓溫內心的秘密。
桓溫為王猛敏銳的洞察而震驚,心裏很是對他欽佩,並在大軍撤離之前賜給王猛車馬,許以官職,並要帶王猛回去。王猛雖然沒有在桓溫那裏施展才華但卻在秦王苻堅那裏得以發揮他的卓越才能,隻因為荷堅賞識,重用他。
掃除天下
【釋義】肅清邪惡,治理好國家。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陳暮傳》。
東漢時有個名人叫陳蕃,他從不講究衛生,屋子從未打掃過,更別說庭院了,一次他父親的朋友薛勤實在看不過眼,規勸說:“你應該把屋子收拾幹淨。”
陳蕃回答說:“大丈夫處世,應當掃除天下,一間房子哪裏值得一掃!”
後來陳蕃在朝廷做官,對於種種不法行為,隻要知道,沒有一件肯放過。果然做了許多掃除天下肅清邪惡的大事。
陳蕃不但對同僚違法亂紀敢於查處,而且皇帝有不對之處,他也敢指出,一次他勸誡皇帝為節省開支,應該把多餘的宮女放掉。由於義正嚴辭,皇帝也隻好照辦,放出了500名宮女。
延熹年間,零陵、桂陽一帶農民起義,公卿們一致認為應該鎮壓,隻有陳蕃上書皇帝說:“這兩郡的百姓,是您的赤子,他們之所以造反,難道不是當地官府豪強過於貪虐,逼出來的嗎?您如能嚴查、撤換為政失和、侵暴百姓的貪官,改派依法理政、愛護百姓的好官,無須調兵鎮壓,暴亂就可以平息。”
陳蕃70歲那年與外戚竇武合作準備消滅亂政的宦官,但由於計劃的失敗反被宦官矯詔所捕殺,晚年可悲。
扣盤捫燭
【釋義】指盲人通過敲擊銅盤來體會太陽的形狀,觸摸蠟燭去想象太陽的光芒,比喻認識問題很片麵,沒有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質。
【出處】宋·蘇軾《日喻說》。
古時候,有一個天生的瞎子,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東西。他了解世界隻能靠耳朵聽,靠手去觸摸。
有一天,他忽然想知道太陽是什麼形狀的,就去問別人。別人告訴他說:“太陽像個圓圓的銅盤。”瞎子聽了,點了點頭,向別人道了謝,就趕緊回家了。他知道家裏有銅盤,就讓家裏人趕快給他拿來。家裏人也不知道他要幹什麼,就把銅盤拿給他。他接過銅盤,用手摸了摸,輕輕地敲打了兩下,銅盤就發出“當當”的響聲。瞎子高興地說:“現在我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的了!”
過了幾天,遠處有人在敲鍾,瞎子聽到當當的鍾聲,高興地喊叫起來:“我聽到太陽了!”旁邊的人都笑起來,告訴他說:“太陽不會發聲音,你聽到的是敲鍾的聲音。”瞎子一聽,感到很疑惑,就問:“既然太陽沒有聲音,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那人想了想,說:“太陽是會發亮的,跟蠟燭差不多。”
瞎子回到家裏,又讓家裏人找一支蠟燭給他。他拿著蠟燭反複摸了幾遍,又高興地說:“現在我真的知道太陽是什麼樣的了!”
又過了幾天,瞎子到鄰居家串門,在桌子上摸到一支像笛子一樣的樂器,他用手摸了幾遍,覺得這東西也是瘦長的,跟蠟燭差不多,以為又是太陽,就高興地說:“我拿到太陽了!”鄰居聽了,笑著告訴他說:“這是用來吹奏的樂器,不是太陽。”
瞎子越弄越糊塗,自言自語地說:“太陽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朽木難雕
【釋義】枯朽的木頭難以雕鑿。比喻不堪教育,無法造就。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公冶長》。
宰予是孔子的學生,他口才極好,說起話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孔子以為宰予是一個有出息的人,但沒多久,他懶惰的毛病便暴露了出來。
一天,孔子給學生講課。宰予卻在房裏睡大覺!學生們聽說宰予大白天還睡覺,哄堂大笑。孔子歎了一口氣,傷感地說:“腐爛的木頭是雕刻不得的(朽木難雕),糞土似的牆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一個言行不一的學生,從他那裏我得了教訓,要改變一下態度,再聽別人的話,我要考察他的實際行為,絕不能再以言取人了。”
孔子明白了宰予是個什麼樣的人,從此以後再也不喜歡他了。
機不可失
【釋義】表示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李靖傳》: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唐朝初期的軍事家李靖,為李淵建立唐王朝出過力。李淵當皇帝後不久,李靖上書平定長江中遊地區稱帝的蕭銑。李淵采納了他的計策,任命他為引軍總管,並作為李淵的堂侄李孝慕的副手,率軍前去討伐蕭銑。
公元621年八月,唐軍隊伍開抵夔州。蕭銑以為正值秋汛期間,江水上漲,唐軍不敢進入危險的三峽地區,因此不作任何防備。
唐軍將領中,對是否要在此時渡三峽也看法不一。許多將領認為,在水漲時渡江太危險,希望水位下降後再進兵。但是李靖認為,兵貴神速,現在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李孝慕采納他的意見,決定進兵。蕭銑得知後,趕緊派部將文士弘抵禦唐軍。李孝慕打算出擊。但李靖考慮到文士弘是蕭銑的一員猛將,一時很難打垮他,建議等敵軍士氣衰落時再出擊。李孝慕不聽,親自率軍出戰,結果大敗而歸。
李靖冷靜地觀察敵軍的追擊,見敵人邊追邊掠奪大量物資,很不方便,他想如果此時反擊的話一定會反敗為勝,果不其然,李靖獲勝,並逼蕭銑在江陵城被圍時自殺。
權宜之計
【釋義】權:姑且。宜:適宜。指應付某種需要,暫時采取的措施。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王允》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王允被派去討閥。因在一敵俘身上發現一封常侍張讓的通敵信他立即報告給了皇帝,因而與張讓結下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