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 / 3)

然而後來張讓借故把王允關進牢獄,決定處死他。司徒楊賜派人告訴王允說:“你犯在張讓手上,看樣子活不成了,別受罪了,還是設法早點結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捧著毒藥流著眼淚送給王允。王允把藥碗猛地摔在地上,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今日獲罪,就應該伏刑以謝天下,豈有自己喝藥求死的道理!”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塊兒去請求皇帝免他一死。王允獲赦後怕再遭厄運,便改換姓名,遷居到遠離京城的地方。

在漢獻帝統治時期,王允被重新啟用並任太仆、尚書令,在這期間與大將軍何進一起收呂布,殺董卓,在這以後,王允高枕無憂粗心大意而招來殺身之禍,死於董卓部將之手。

《後漢書·王允傳》中說:“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地利人和

【釋義】地利:作戰的有利地形,或防衛工事。人和:指人與人的關係和睦團結。辦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尤以人和最為重要。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下》。

有人向孟子請教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聖明英達的君主。

孟子說:“我認為聖主明君是用仁政來治理天下的,這樣順從、支持他的人就多,反對他的人就少。我的意思就是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隨便舉個例子,例如有座小城,敵人久攻不下,敵方肯定會利用適合作戰的陰晴、寒暑、雨風等有利天時的,可是仍不能攻下它。因為這座小城占有地形上的優勢,城高池深,這種地利超過了敵方的天時;同樣的一座山城,城牆很牢固,而且兵強馬壯,糧食充足,但是敵人來了,城內守兵棄城逃跑,這是為什麼?這說明地利不如人和呀!這就證明了我的主張:靠疆界是無法限製百姓的;守衛國家依靠地勢險峻也是靠不住的;同樣,想用武力也不能長治久安。如果你不施行仁政,百姓就不會聽從你的,而且還會搞得眾叛親離,那麼你不是注定要垮台嗎?”

有名無實

【釋義】形容徒有虛名,空有某種形式,而不具備實質內容。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晉語》。

晉國太傅叔向與晉國六卿之一的韓宣子是一對老朋友,有一次韓宣子向叔向訴苦,想得到叔向的理解,卻沒想到叔向向他道賀。

韓宣子不解地問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沒有卿的實,無法跟大夫們相比。我正為此犯愁,你為什麼要祝賀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為你貧窮才來道賀的呀!窮,不一定是壞事,你隻要回憶一下梁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韓宣子很清楚梁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這件事。最後他又說:

“你已達到梁武子一樣的貧困,也具備了梁武子的美德,相比之下,精神的財富要比物質的貧窮要充實得多,所以你應該高興而不應該犯愁,可喜可賀。”

韓宣子聽了叔向的話,頓時愁雲消散,向叔向行禮說:

“多謝您對我的指教,要不我連自己將走向滅亡也不知道呢。”

有恃無恐

【釋義】因有所依靠而無所顧忌、無所畏懼。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齊國國君齊桓公死後,他的兒子齊孝公即位。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魯國遭到了嚴重的災荒,齊孝公乘人之危,親率大軍,氣勢洶洶地向東進發,去討伐魯國。魯僖公得到消息,知道魯軍無法和齊軍對抗,便派大夫展喜帶著牛羊、酒食去犒勞齊軍。

這時,齊孝公的軍隊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齊魯邊界上遇到了齊孝公。展喜對齊孝公說:“我們魯國的君王聽說大王親自來到我國,特地派我前來慰勞貴軍。”

“魯國難道不怕齊國嗎?”齊孝公傲慢地說。

展喜是個見多識廣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說:

“那些沒有見識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們魯國的國君和大臣們卻一點也不害怕。”

齊孝公聽了,輕蔑地說:“你們魯國國庫空虛,老百姓家中缺糧;地裏別說莊稼,就是連青草也看不到,你們憑什麼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說:“我們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當初,我們魯國的祖先周公和齊國的祖先薑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協力地輔助成王,廢寢忘食地治理國事,終於使天下大治。成王對他倆十分感激,讓他倆立下盟誓,告訴後代的子子孫孫,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既然祖先是這樣友好,大王您怎麼會貿然廢棄祖先的盟約,進攻我們魯國呢?我們正是依仗著這一點,才不害怕。”

齊孝公被展喜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心了,便不再攻打魯國了。

有備無患

【釋義】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災禍或損害。

【出處】《尚書·說命》。

公元前562年,各國諸侯聯合攻打鄭國。

四月十九日,齊國的太子光、以及宋國的向戍先期領兵抵達鄭國,駐紮在東門外。

當晚,晉國荀罃的軍隊到達鄭國都城西郊,並往東進攻鄭國。

衛國的孫林父則率軍攻打鄭國的北部邊境。

到了六月裏,諸侯軍駐紮在向地,後來又轉往西北,進逼鄭國都城,軍隊駐紮在瑣地。

近百萬的軍隊勢如破竹地殺到鄭國都城,將鄭都圍了個水泄不通,鄭國危在旦夕。

鄭國人聞訊驚恐萬狀,向諸侯軍求和。

七月,各國在毫地結盟,晉國的範宣子參與了會盟。

九月,諸侯軍再次攻打鄭國,鄭國派使者去通報它先前所依附的楚國說,打算歸順晉國了。

終於,鄭國派太子伯駢求和,晉國的趙武和鄭國君主結盟,鄭國的子展則出城與晉君結盟。

晉國赦免了鄭國的俘虜,撤回了進攻的軍隊,停止了在鄭國境內的侵擾。

晉君還派人通知各參與進攻的諸侯國停止對鄭國的敵對行為。

鄭國為了向晉國表示順服和感激,向晉悼公贈送身懷絕技的樂師3人,能歌善舞的美女兩隊共16人。兩架歌鍾及配套的其他樂器,還有各種車子100輛,以及兵刃、盔甲等。

晉悼公很滿意這些禮物,收下了。

這位晉國君主想起晉國連年來取得不少收獲,魏絳給他出了很多好主意,因此,將魏絳召進宮來,對他說道:

“您為我出謀劃策,使我同各戎狄部落和睦相處,從而稱霸中原,使得晉國在8年時間裏9次會合諸侯,就好像和諧的音樂,沒有不協調的地方。現在鄭國給我送來了樂隊,請允許我跟您共同享受它們吧。”便把樂隊的一半賞賜給魏絳。

魏絳辭謝道:

“同戎狄講和,這是國家有福氣;8年中9次會合諸侯,諸侯們不變心,這是君王的威靈所致,這是大臣們的功勞。大家群策群力,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大王凡事能做到有備無患,那麼晉國則無憂也。”

晉悼公說:“您的教導,我豈敢不接受!況且要是沒有您的計謀,我就不能正確處理跟戎人的關係,也不可能渡過黃河。賞賜有功的人,這是國家典章製度規定的,不能廢除。您還是接受吧。”

魏絳推辭不過,隻得接受了。

有誌竟成

【釋義】指隻要有堅定的意誌和決心,事情一定能成功。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耿弇傳》。

耿弇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將,他作戰英勇無敵,罕遇敵手。

有一次,劉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步。張步兵強馬壯,是耿弇的一個勁敵。張步聽說耿弇率兵來攻,就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曆下、祝阿、臨淄,準備迎擊。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後用計相繼攻下曆下和臨淄。張步著急起來,親自帶兵反攻臨淄,於是在臨淄城外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在戰鬥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杆,帶傷仍堅持戰鬥。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認為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可是耿弇卻認為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耿弇終於把張步打得大敗。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他在許多將官麵前誇獎耿弇說:

“過去韓信破曆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功相仿,以前你曾說要打敗勁敵張步,當時我還以為你誇的是海口,料想不會成功,沒想到今天竟成功了,真是有誌者事竟成啊!”

誇父逐日

【釋義】表示人們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決心。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從前,炎帝的後代中有個叫誇父的,誇父是個敢想敢幹的人,有一天,他忽然產生了一個念頭,要去追趕太陽,和太陽賽跑。

他馬上付諸了他的行動,邁開他的長腿拚命地奔跑起來。在北方的原野上,朝著西方,他竭盡全力地跑著。跑呀跑呀,他眼看就快要追上了,太陽的光芒照著他,太陽的熱氣蒸著他,他感到口渴極了,就不停地喝黃河和渭河裏的水。他實在是太熱太渴了,很快就把黃河和渭河裏的水都喝幹了,而他還是沒有止住口渴。

誇父口渴難忍,但他還是要繼續追趕太陽。於是,他準備跑到北方去喝大澤裏的水。北方大澤在很遠的地方,誇父還沒有跑到目的地,就在途中渴死了。

誇父倒下了,但他手中的拐杖變成了一片枝葉茂密的桃樹林,桃樹上結滿了桃子,給路過的人們解渴。

西山餓夫

【釋義】本指伯夷、叔齊。後比喻忠義守節的人。

【出處】唐·姚思廉《梁書·劉顯傳》。

劉顯是南北朝梁武帝的大臣,他才華橫溢,很有名氣。梁武帝把都城遷到鄭州,封劉顯為戎昭將,同年,劉顯去世了。

劉之遴對好友劉顯的死感歎萬分。劉之遴對皇太子說:“我曾經聽說過商朝的伯夷、叔齊因不肯做周朝的官,吃周朝供給的米,餓死在西山上,被人們稱為西山餓夫。他們這樣守全名節、不顧生死,又有什麼意思呢?他們的名字難道真的能流傳於後世嗎?生為堂堂七尺男兒,死了不過占據一個棺材,即使身懷絕技,有非凡的才能,有珠玉一樣的品格,如果死得早,英名又不得流傳於世,隻能留下一聲深深的歎息,世上難道還有什麼事比這更讓人心痛的嗎?我一直都忘不了我的好友劉顯。他熟讀經書,精通文藝,對一些深奧的問題常有獨到、精辟的見解,在我們這些人當中是最優秀的,可是卻死在郢都,魂歸西天。現在將要為他選擇下葬的日子,我們想替他樹碑、撰寫銘文,希望您能大發慈悲,同意樹碑立傳,以便能使他享受死後的榮耀,告慰他的在天之靈。”皇太子為劉之遴的深情訴說所感動,同意為劉顯立碑刻文。

死灰複燃

【釋義】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

韓安國,字長孺,漢時睢陽人,原在漢景帝之弟梁孝王劉武手下當差,深得梁王器重。後來因事被捕,關押在蒙地監獄中,梁王多方設法,一時未能使他獲釋。

獄吏田甲以為韓安國失勢,經常侮辱他。韓安國怒道:“你把我看成熄了火頭的灰燼,難道死灰就不會複燃?”

田甲嘿嘿一笑,說道:“倘若死灰複燃,我就撒尿澆滅它!”

韓安國氣得說不出話來。

不久,韓安國入獄的事引起太後的關注。原來韓安國曾出力調解過景帝和梁王之間的矛盾,使失和的兄弟重歸於好,太後為此十分看重韓安國,親自下詔要梁王起用韓安國。

韓安國被釋放,得到了梁王的重用。獄吏田甲怕他報複,連夜逃走。韓安國聽說獄吏逃亡,故意揚言說,田甲如不趕快回來,就宰了他一家老小。田甲隻好回來向韓安國請罪。韓安國諷刺他道:“現在死灰複燃,你可撒尿了。”

田甲嚇得麵無人色,連連磕頭求饒。

韓安國覺得自己一句話把田甲嚇得如喪家之犬,很是愜意,後來韓安國非常寬容地放過了田甲。田甲感激不盡。

死有餘辜

【釋義】形容罪大惡極,不可饒恕。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春紀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外巡行,病死在沙丘,宦官趙高乘機串通丞相李斯,改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為皇帝,並假造聖旨,逼令太子扶蘇自殺。趙高當上郎中令後,就想除掉丞相李斯,自己獨掌朝政。他費盡心思想出了一條毒計陷害李斯。

一天,趙高對李斯說:“當前國內民心不穩,叛亂四起,但皇上整日無所事事,不理朝綱,隻知加重百姓的徭役和賦稅,再這樣下去,國家可就要危險了!丞相有責任為國分憂啊!”

李斯就去進諫胡亥,勸告他減免賦稅,收買民心,以緩和當前的緊張局勢。

胡亥怒斥李斯道:“你身為當朝丞相,卻無力平息叛亂、安撫民心,反來教訓、怪罪我,我看你是別有用心吧!”

這時,趙高又偷偷跑到胡亥那兒說:“李斯心術不正,圖謀造反,他的兒子已經和賊兵勾結在一起了!”

胡亥信以為真,立刻下令罷免李斯相位,將他打入大牢。趙高又用重金買通獄中刑訊人員,嚴刑毒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酷刑,隻得招認。胡亥勃然大怒,下令將李斯五馬分屍,還抄了李斯的家。百姓原本就仇恨無惡不作的李斯,李斯被處死後,大家都拍手稱快,認為他死有餘辜。

死裏求生

【釋義】在死亡的絕境中求生存的道路。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公孫述傳》。

楚國有一個勇夫名叫次非。有一次他外出辦事,意外地得到了一把寶劍。次非很高興地抱著寶劍乘船回家。船行到河心,突然從河中飛出兩條蛟龍來,張牙舞爪要吃人,船上大亂。

次非問船夫:“在這樣的情況下,船裏的人還能保全性命嗎?”

船夫說:“蛟龍出河,無人能救。”

次非立刻拔出寶劍說:“以前那些丟了性命的人,所以會死在江中,就是因為他們在危急時,雖有了武器,也不敢和蛟龍拚個你死我活,結果呢,性命還是不能保全。現在已是性命不保的時候了,男兒應當死裏求生。”次非毫不畏懼地持劍縱身下江殺死了作惡的蛟龍。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釋義】指有先見之明的人在臨死前設置死後對敵的良策。借用死人嚇走活人。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鬆之注。

諸葛亮於公元231年在渭水東南岸與魏軍相峙。一路上兵馬勞頓,加上操勞過度引發疾病,於是命令所屬,召集薑維、馬岱安排後事。又吩咐楊儀:“我死後,不要發喪,可以做一個大龕,將我的屍體放在龕中,嘴裏放入米粒,腳下點一盞長明燈。軍中一切照常,讓後麵的營寨先撤退,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不要急躁。如果司馬懿來追,你可布成陣勢,搖旗擊鼓。等他來到,就將我的雕刻木像放在車上,推到隊伍前麵,命令將士們分列左右。司馬懿見了肯定會驚嚇而走。”一一布置妥當,當夜,諸葛亮去世了。

諸葛亮已死的消息被司馬懿獲知,大喜,想追擊又恐中孔明計謀,隻好令部將夏侯霸以測虛實。

夏侯霸探得確切消息,趕緊報告說:“蜀軍全部退走了。”司馬父子率軍直奔蜀寨,果然已空無一人,司馬懿引軍在前,追到山腳下,遠遠望見蜀兵,於是奮力追趕。忽然,背後喊聲大震,薑維命楊儀舉旗鳴鼓,樹影中飄出大旗,上麵寫著:“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司馬懿大驚失色,再定睛一看,隻見數十員大將,擁出一輛四輪馬車來,車上端坐著的竟是諸葛亮,司馬懿驚呼:“孔明還活著,我中計了!”回頭便逃。薑維從背後殺出來,魏兵魂飛魄散,丟盔棄甲,死傷無數。司馬懿一口氣跑了50餘裏,仍驚魂不定。蜀軍從容撤退。

後來人們嘲笑司馬懿:“死諸葛嚇走了生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