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1 / 3)

章節2

成由勤儉破由奢

【釋義】成功來自勤儉,破敗由於奢侈。

【出處】唐·季賀《詠史》。

在《韓非子·十過》中有一段記錄說秦穆公非常關心他的統治,為此他問由餘,要由餘回答古代的皇帝使國興與國衰的原因所在。

由餘回答說:“由於勤儉而使國家興盛,由於奢侈而使國家覆亡。”

後來,唐代詩人李賀又取其意,寫成《詠史》詩一首:

曆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

豈得珍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

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

終古蒼梧哭翠華。

《詠史》這首詩運用比喻,象征手法道出國家興盛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由勤儉破由奢”。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釋義】指事情的成功都決定於同一個人。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

西漢名將韓信出身平民。秦末各地義軍揭竿而起,韓信先是投奔項梁,項梁死後,他在項羽手下當了一名小吏,後來他又投奔了劉邦。

劉邦也沒有看出韓信有什麼才能,隻讓他當個負責接待賓客的小官。蕭何清楚韓信是個能夠統領千軍萬馬的軍事奇才,多次向劉邦推薦,劉邦還是不重用韓信。韓信感到很失望,就逃走了。

蕭何得知消息,也來不及報告劉邦,就連夜去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很不以為然,說:“有那麼多將士逃走了你都不追,為什麼韓信跑了你要把他追回來?”蕭何說:“沒有特殊才能的將領多走幾個也沒有關係。但是像韓信這樣的人才,簡直是舉世無雙,大王要是隻想在漢中稱王,可以不用韓信,要是大王準備打天下,那就非用韓信不可。”

劉邦胸懷大誌,一心想統一天下,於是他同意升韓信為將軍。蕭何說:“隻讓他當將軍,肯定還是留不住他。”劉邦就說:“那就拜他為大將軍吧!”於是劉邦就聽從蕭何的建議,選擇吉日,舉行隆重的典禮,拜韓信做統領全軍的大將。

韓信被劉邦重用以後,為劉邦操練兵馬,出謀劃策,南征北戰,最後在垓下設下十麵埋伏,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大功。

後來,韓信因私自窩藏項羽的部將鍾離昧,劉邦取消了他的楚王封號,降為淮陰侯。韓信被降職以後,心裏不痛快,並想趁劉邦率兵出征消滅叛軍的時候謀反。

呂後得知韓信密謀造反的消息後,連忙召見丞相蕭何。蕭何出了一計,把韓信騙進皇宮害死了。

至死不悟

【釋義】指一個人到死還沒弄明白、弄清楚自己死去的原因,另外也可借喻一個人的執著。

【出處】唐·柳宗元《三戒》。

一個人的院子裏養了一頭從山裏跑回的麋麑,由於它是初來此地又性情溫和長得驢不驢,鹿不鹿的,因此惹得家狗食欲大增,但因主人對它的庇護,因此不讓其與它親近。

但是,一聽見狗吠聲,麋麑就驚慌失措,四腿發軟,主人看到這種情況,就想醫治麋麑的精神創傷。他每天撫摸它的鹿角、驢尾、駱駝項,抱它接近家狗,托起它的蹄子碰碰狗鼻子,慢慢地消除了它的畏懼心理。同時,主人也對家狗進行各種各樣恩威並施的教育。隻要它嚇著了麋鹿,就敲它幾棍子。家狗很有靈性,開始媚態十足地主動與麋鹿嬉戲。

天長日久,麋鹿與家狗之間的敵意完全消除,麋鹿也從小長大,為了開闊眼界,它在主人離開之後,偷偷地從家溜出,在遊玩之中不幸的遇見了許多狗,麋鹿認為很正常,沒有任何危險,但那些狗畢竟不是家狗。眼見送上門的食物怎能放過,立即把糜鹿圍在核心圍攻,麋鹿落得了可悲的下場,它至死不悟,這狗和狗怎麼還不一樣。

動輒得咎

【釋義】比喻做事往往會獲罪或遭人責難。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

韓愈是唐朝傑出的散文家,他才學甚高,24歲中進士,由於他剛正不阿,對宦官利用“宮市”而壓榨百姓的事看不過眼而上書皇帝,哪裏知道後果是貶到連陽山做縣令。

後來唐德宗死了,唐順宗繼位,韓愈才被調回京城,擔任吏部員外郎之職。但好景不長,又被貶為國子監博士。韓愈自視才高,卻屢遭貶謫,心中十分鬱悶,於是便寫了一篇《進學解》。文中有一段大意是:“國子博士來到太學,勉勵全體學員努力上進,不要荒廢學業。因為現在的執政者都是選賢任能、公正無私的人。所以隻要自己有真才實學,不怕沒人賞識提拔。”

這話還沒讀完,學員中爆發出一陣哄笑,有人站出來說:“博士先生,你這是在騙人!我們跟先生學習了這麼多年,深知先生學問淵博,文才蓋世,但先生為什麼往往動輒得咎呢?”

韓愈無奈卻不失幽默地回答道:“我雖然屢遭貶職,但最終還是一個博士而沒有落到市井,不也是很好嗎?”

共為唇齒

【釋義】比喻兩個人關係像嘴唇與牙齒的關係一樣,缺一不可,互相依靠。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鄧芝傳》。

三國時,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修複與東吳的關係,共同抗魏,派鄧芝出使吳國。鄧芝到了吳國,孫權稱病不見他。鄧芝料到孫權變了心,不打算與蜀國友好,可能要依附魏國,就寫了一封信,送給孫權。信上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這才召見鄧芝。

孫權直言不諱,說蜀國弱小不足以抗衡魏的攻擊,一旦失敗自己還保不了自己,怎能為他分憂。

鄧芝說:“吳、蜀兩國四州之地,這是成就王業的基礎。諸葛亮乃當世英傑,蜀國有險要地勢,十分牢固;吳國有三江之阻,也是固若金湯。如果把我們兩國的優勢合為一股,共為唇齒,進攻可以兼並天下,退卻可以鼎足而立。這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假如吳國屈服於魏國,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之所以猶豫不決的原因也在於怕魏吞並了吳,加上鄧芝的一席話,使孫權痛下決心,拒絕了魏和談的要求而答應聯合蜀國。

過門不入

【釋義】形容熱心公務而不顧及個人利益的無私奉獻精神。

【出處】《列子·楊朱》

堯在位時,黃河流域發生水災。災情十分嚴重:莊稼被淹沒了,房子被衝毀了,老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於是堯就派鯀去負責治水。鯀帶領民工,花了九年時間,還是沒有根治洪水。原來他采用的是堵的辦法,他全力修堤壩,想把洪水堵截住,結果洪水衝垮了堤壩,洪水反而更凶猛。

舜繼位以後,對鯀治水很不滿意,就把他處死了。舜又命令禹去治水。禹是鯀的兒子,他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改變方法,采用以疏導為主的治水方式。他帶領民工開鑿渠道,把河道疏通,讓水能夠順暢地流到大海裏去。

禹在治水的時候身先士卒,帶頭挖土、挑土,手掌和腳底都長滿了老繭。他為了治水,終年走南闖北,私事幾乎無法顧及。他到了三十歲才結婚,新婚才四天,他就又帶著老百姓治水去了,孩子長到十多歲了,還沒有見過父親的麵。他曾經好幾次從自己家門口經過,孩子的哭聲都聽得見,但他每次都沒有進門,帶著同伴勿匆走過,奔趕治水去了。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禹終於把大水製服了。從此,江河暢通,田地裏又長滿了莊稼,老百姓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

後來,到舜老了的時候,他見禹治水有功,深得百姓愛戴,就把位置禪讓給禹。

“過門不入”又可說“三過其門而不入”。

過猶不及

【釋義】事情做得太過分了,跟做得不夠一樣。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貢閑談。談到對他的弟子看法時,子貢問道:“老師,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兩個人,誰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說:“顓孫師呢,做事好過分;卜商呢,做事有點不夠火候。”

子貢說:“那麼,是顓孫師好一些嗎?”

孔子說:“過分了和做得不夠同樣不好。”

子貢細細品味,覺得老師確實說得對。他明白,老師說的不是這兩個師兄弟的為人品德,而是說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兩個人都有缺點,隻有把各自的缺點改正過來,那才能完善自我。

迅雷不及掩耳

【釋義】響雷聲傳得太快,來不及捂耳朵。比喻事情、事故突然發生,來勢迅猛,使人不及防備。

【出處】戰國·佚名《六韜·龍韜·軍勢》。

東漢末年,曹操領兵想一舉殲滅西部的馬超、韓遂。

韓遂率兵七萬占據了潼關,曹操大驚失色,立即親率大軍西征。他一麵將大隊人馬開往潼關附近,驅使馬超主力軍聚集潼關,一麵又派大將徐晃偷渡黃河,築起營寨夾擊馬超。當馬超退據渭南以後,曹操為了迷惑馬超,對馬超的挑戰不理不睬,還假裝著答應韓遂、馬超割地議和的要求,使之毫不防備。緊接著又千方百計離間馬超與韓遂的關係,以削弱敵人力量,同時暗中積蓄自己的兵力,等到一定時機集中力量突然向馬超軍發起猛攻。

由於曹操善於用兵,韓遂、馬超有勇無謀,所以曹操獲勝。

芒刺在背

【釋義】比喻心中惶恐,坐立不安。

【出處】漢·班固《漢書·霍光傳》。

霍光是西漢的三朝元老,他先後輔佐過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權勢很大。

漢宣帝是漢武帝的曾孫,他的祖父是武帝的太子,叫劉據。因為武帝聽信了別人的讒言,認為太子想造反,就把劉據全家都殺了。當時漢宣帝隻有幾個月大,被關在監獄裏,後來被營救出去,寄養在鄉下外祖母的家裏,他長大以後,被霍光立為皇帝。

漢宣帝心裏非常明白,霍光的權勢很大,而自己剛當上皇帝,沒有自己的心腹,更沒有什麼勢力,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決於霍光,因此很怕他。

宣帝剛剛即位,要去拜謁祖廟。那天,他乘坐在馬車裏,霍光在旁邊陪著。宣帝見了霍光,心裏害怕得要命,手腳都發抖,總感覺好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樣,渾身不自在。他坐在那裏,眼睛不敢亂看,手腳不敢亂動,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口。後來,霍光另外有事情,由張安世代替霍光陪侍宣帝,宣帝才感到輕鬆一點,沒有那麼緊張了。

同甘共苦

【釋義】甘:甜。一同嚐甜的,也一同吃苦的。比喻有福一起享,有困難一起承擔。

【出處】《城國策·燕策》。

戰國時,燕國國內一片混亂,國力很弱,齊國見有機可乘,便趁火打劫,結果燕國落敗,燕太子姬平稱帝為燕昭王。麵對著這樣一個爛攤子,燕昭王真感到束手無策,不知怎麼治理才能富民強國、複仇雪恥。

一天,他聽說郭隗善出點子,很有計謀。於是他趕緊派人去把郭隗請來,對他說:“你能否替我找到一個有本領的人,幫我強國複仇?”

郭隗說:“隻要你廣泛選拔有本領的人,並且親自去訪問他,那麼,天下有本領的人就都會投奔到燕國來。”

“那麼我去訪問哪一個才好呢?”

郭隗回答說:“先重用我這個本領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領高強的人看到我這樣的人都會被您重用,那麼,他們肯定會不顧路途遙遠,前來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為老師,並替他造了一幢華麗住宅。

消息一傳開,樂毅、鄒衍、劇辛等有才能的人紛紛從魏、齊、趙等國來到燕國,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高興極了,一一委以重任,並關懷備至。無論誰家有婚喪嫁娶等事,他都親自過問。

就這樣,他與百姓同享安樂、共度苦難二十八年,終於把燕國治理得國富民強,受到舉國上下的一致擁戴。

燕昭王一看報仇的時機已到,就派樂毅為上將軍,會同秦、楚、韓、魏、趙等國一起,攻打齊國。

齊國的下場也同當年的燕國一樣,而且齊潛王也離開都城,燕國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一掃亡國的恥辱。

同流合汙

【釋義】指沒有獨立的節操,混同於俗流,隨世而浮沉。後來也指與壞人一同做壞事。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有一天,孟子的學生萬章問孟子,為什麼孔子憎恨好好先生?

孟子說:“這種好好先生,八麵玲瓏,四方討好,你要批評他吧,他又沒犯什麼大錯。表麵上一副忠厚老實的樣子,實際上他是言行不一、偽善欺世的偽君子。這同堯舜的聖德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孔子憎恨這種人。他們同流合汙,一點也沒有值得稱讚的地方!”

萬章說:“我記得孔子說過,他厭惡狗尾草,因為它冒充禾苗;他厭惡邪惡的才智,因為它會破壞仁義;他厭惡誇誇其談,因為它破壞了信用;他厭惡鄭國音樂,因為它幹擾雅樂;他厭惡紫色,因為它影響紅色……”

孟子打斷了萬章的話,說:“孔夫子所憎恨的好好先生,說句老實話,他們其實是道德敗壞的人。”

同類相求

【釋義】相求:互相結為知己。同一類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孤竹國是商朝末年的一個小國,伯夷和叔齊是當時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很是奇怪,對王位他們誰也不願繼承,為了逃避,他們躲進山林。後來,他們聽說周文王懂長壽術,便去找他討教。到了周國,恰巧周文王剛死,武王繼承了王位,正準備出征討伐殷紂王。伯夷和叔齊勸諫說:“你父王剛去世,你應守墓盡禮;你是紂王的臣子,應該服從他的統治。現在你這樣做,是不仁不孝。”武王的隨從聽了大怒,上前要殺這兄弟倆,但被周武王攔住了。

時過境遷,商朝最後終被周武王滅掉,繼而代之的是周王朝,一代君王一代臣,伯夷和叔齊由於是商朝臣民,加上他們自視清高,為盡忠而餓死於首陽山上。

伯夷和叔齊死後默默無聞,直至孔子大力宣揚他們以後。才為世人所知。漢朝賈誼為此發了一通感慨說:“貪婪的人為錢財而死,英烈的人為氣節而死,有野心的人為權力而死,有德行的人為名聲而死。伯夷和叔齊雖然賢良,但如果不是孔子為他們樹碑立傳,今天還有誰能知道他們?孔子為什麼要給他們樹碑立傳呢?那是因為同類相求呀,道德相同的人才會心心相印嘛!”

同病相憐

【釋義】比喻遭遇相同的人能夠彼此理解,互相同情。

【出處】漢·越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楚平王是楚國出了名的昏君,他聽信讒言,要把太子建治罪,太子建聽說楚平王要處死他,趕忙帶著家眷逃走了。楚平王牽罪於大臣伍奢,要挾伍奢叫回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伍奢不知是計,寫信叫他的兒子回來。

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國都城,結果和伍奢一起被殺害了。而伍員沒有回去,從楚國逃走了。

伍員就是伍子胥,他後來逃到了吳國,得到了吳國公子光的信任,並幫助公子光奪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後,就是吳王闔閭,他重用伍子胥,讓他掌管軍國大事。

過了幾年,楚國的另一個大臣佝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處死。他有一個親戚,名叫伯嚭,他是佝宛從小撫養大的,對佝宛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佝宛被殺以後,伯嚭也逃了出來,他聽說伍子胥在吳國受到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