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嚭到了吳國,找到伍子胥。伍子胥聽說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熱情地招待了他,並且馬上向吳王闔閭推薦。有人見伍子胥對伯嚭這麼熱心,就問他:“伯嚭剛到這裏,他的為人到底怎樣還不知道,你為什麼一見麵就這樣信任他呢?”
伍子胥說:“這是因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話說得好,有相同的病要相互憐憫,有相同的憂患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當然要幫助他。”
吳王闔閭見伯嚭很有才華,也委以重任。
同心同德
【釋義】就是同一個思想信念。
【出處】《尚書·泰誓中》。
商朝的最後一個君王是商紂王,他驕奢淫逸,昏庸無能,還殘害忠良,商朝的統治已是搖搖欲墜。同時,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領導下,漸漸強大起來。
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紀的時候,周武王得知商紂已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發兵五萬,請薑太公做元帥,去討伐商紂。
其他各個諸侯國得知消息,也紛紛起兵參加到伐紂的行列中來。到了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各路軍隊會合在一起,周武王在這裏舉行了一次伐紂誓師大會。在誓師大會上,周武王宣布了商紂殘害百姓的罪狀,並且說,商紂王雖然有幾十萬大軍,但這些部隊的士兵們都是飽受紂王壓迫的奴隸,他們與商紂王根本不是一條心,而武王有治國能臣十人,他們跟自己是一條心一個信念的,戰鬥力非常強。
周武王在誓詞中還說,隻要大家同一條心,為同一個目標奮鬥,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然後,周武王就率領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離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隻有七十裏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在這裏與商朝軍隊發生大戰。商朝軍隊的士兵們平日受盡了紂的壓迫和虐待,早就恨透了紂,這時他們紛紛倒戈,掉轉矛頭,加入到伐紂的隊伍中去。
周武王的軍隊一鼓作氣一直追到朝歌。商紂見大勢已去。就焚火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了。
“同心同德”也作“一心一德”。
同舟共濟
【釋義】濟:過河。同乘一條船過河。比喻在困難的環境中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出處】春秋·孫武《孫子·九地篇》。
孫武是春秋末期齊國人,他善於兵法、軍事,在他幫助之下,吳國打敗了比它強大的楚國,使諸侯對吳國都刮目相看,孫武還著有一部書叫《孫子兵法》。
一次有人問他:“怎樣布陣才能不被敵人擊敗呢?”
孫武說:“你如果打蛇的腦袋,它會用尾巴反擊你;你去打蛇的尾巴,它又會用頭部來襲擊你;你如果打蛇的腰部,它就用頭尾一齊來攻擊你。所以善於布陣的將才,也要將軍隊擺成蛇一樣的陣勢,頭尾能互相救援,使全軍形成一個整體,前、中、後彼此照應,才不會被敵人擊潰、打散……”
那人這才明白隊伍要想得勝,應該擺成蛇字形,但又產生了疑問,不知道士兵會不會像蛇一樣,首尾互相照應呢?
孫武說:“這是不必擔心的。戰場是生死之地,戰爭迫使軍隊必然齊心協力。比如兩個仇人,平日恨不得彼此吃了對方。但是他們同乘上一條船渡海,遇到了狂風惡浪,眼看就有葬身海底的危險,他們也會忘記舊仇,同心協力與風浪搏鬥以避免船翻人亡的危險。連仇人在危險之時尚能同舟共濟,何況沒有冤仇、兄弟情深的將士呢?所以軍隊必然會像蛇一樣成為一個整體,首尾相顧,彼此救援的。”
因勢利導
【釋義】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很好地加以引導。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戰國時期,奇人鬼穀子收了兩個聰明好學的弟子,一個是孫臏,另一個是龐涓。龐涓急功近利,他隻學了一年便離開了,到魏國做了大將。龐涓自知才智不及孫臏,便施毒計陷害孫臏,他把孫臏騙到魏國,斬斷了孫臏的雙足,囚禁了起來。
後來,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孫臏偷偷去見齊使。使者認為孫臏是個奇才,就悄悄把他帶回齊國,齊威王很賞識孫臏的才能,任命孫臏為齊國的軍師。
公元前341年,魏國聯合趙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五萬去救韓國。田忌采納了孫臏的建議,揮師去進攻魏國的都城大梁,逼使魏將龐涓從韓國退兵。
龐涓聽到齊軍攻魏,急忙從韓國撤軍。這時齊軍已越過國界進入魏國。孫臏又對田忌說:
“魏國的軍隊一向以凶悍勇猛著稱,不把我們齊國的軍隊放在眼裏。會用兵的人,要因勢利導,也就是說要順著對方思想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引誘他們中計。”
於是,孫臏下令齊軍進入魏境後,第一天造十萬人吃的灶,第二天造五萬人吃的灶,第三天造三萬人吃的灶,以此來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龐涓,誘使他隻率領少數精銳部隊追擊。
龐涓帶兵追蹤齊軍,發現齊軍鍋灶天天減少,他不知是計,以為齊軍逃亡過半,因而滋生輕敵情緒,他留下步兵,隻帶精銳的騎兵,馬不停蹄地追擊齊軍。
孫臏料到龐涓夜裏將要趕到馬陵,便在那裏作了埋伏,並削去道旁一棵大樹的皮,在上麵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命令埋伏的軍士看到火光一起就放箭。
夜暮剛降,龐涓果然趕到了馬陵,他看到路旁有一顆大樹,樹上好像刻有字,便手持火把往樹邊走去,他剛扯開樹皮一看,立刻就有齊軍萬箭齊發,龐涓和他手下無一生還。
回光返照
【釋義】回光:指日落時由於陽光的反射作用,而使天空出現短時的明亮。比喻人臨死前突然精神振奮。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
賈寶玉把“通靈寶玉”弄丟後,一直魂不守舍。賈母和王夫人為了不讓賈寶玉傷心,決定把薛寶釵迎娶過門,嫁給賈寶玉。
其實,寶玉愛的是黛玉而不是寶釵。為了蒙蔽他,鳳姐出了個主意,對寶玉說娶的是林妹妹,並嚴令全府上下不準走漏風聲。
不料,黛玉從一個名叫傻大姐的丫頭那裏得知寶玉將娶寶姑娘,她難過得很,從此一病不起,憂鬱不歡。就在這天夜裏,離黛玉居住的瀟湘館很遠的一處院落中,寶玉正在那裏同寶釵拜堂成親。進入洞房後,寶玉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上前揭了寶釵的蓋頭,一看是寶釵,以為自己在做夢,第二天,他舊病複發,連飲食也不能進了。
寶玉成親那天,黛玉已經昏厥過去,隻是口中一絲微氣不斷。到了晚間,她又緩了過來,微微睜開眼,似乎是要喝湯水。這時,賈府大奶奶李紈見她略微緩了過來,心裏明白是已到了回光返照的時候,料她還能活半天,便先去料理一些事情。
一會兒,黛玉抓住丫頭紫鵑的手,使著勁說:“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服侍我幾年,我原指望咱們兩個總在一處,不想我……”她說著,又喘了一會兒,閉了眼歇著。半天又說:“妹妹,我這裏並沒有親人,我的身子是幹淨的,你好歹叫他們送我回去!”
說到這裏,又閉上眼不言語了。那手卻漸漸緊了,氣息異常了起來,隻是出氣大,入氣小了。大家趕緊端水來給她擦洗。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
她“好”字還沒有說完,便斷氣死了。
網開三麵
【釋義】把捕捉鳥獸的網打開三麵,指給予生路,對罪犯從寬處理。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異用》。
夏末暴君夏桀殘暴無道,不得人心,諸侯商湯英明聖賢,福澤四方,深得人們擁戴。他不失時機地聯合其他諸侯,準備討伐暴君夏桀。
一天,商湯出外巡遊,見一個獵人在一個樹林的四麵都張上網,準備捕捉禽獸。隻見他拱手對天禱告道:“從天上飛下來的,從地下往上爬的,從四麵八方來的,統統進入我網裏來!”
商湯聽了,對獵人說:“唉,你這樣做太殘忍,禽獸要被你捉光了!快撤掉三麵網,隻留下一麵便夠了!”
獵人不理解,問:“隻在一麵張網,怎麼能捕到禽獸呢?”
商湯回答說:“你留下一麵網後,就禱告說,“禽獸啊!你們願意往左就往左,願意往右就往右,實在不想活的,就進到我網裏來!”
商湯對獵人講的話,很快就四處傳開。諸侯們聽後都感動地說:“商湯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王,他對禽獸都這麼仁慈。對人一定更仁慈了,我們應該擁護他!”
沒過多久,商湯得到了很多諸侯的幫助,他的勢力一下子趕過了夏桀,不久,商湯揮軍東進,滅掉了夏桀。
剛愎自用
【釋義】愎:固執。形容固執自信,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春秋時期,鄭國是中原一個弱小國家,經常受到大國的侵擾。有一年,楚國國君楚莊王又領兵來犯。鄭國不是楚國的對手,隻好乞降議和,楚莊王同意了。就在這時,晉國出兵來救鄭國,領軍統帥是荀林父,副帥是先榖。荀林父見楚鄭已經議和,便決定收兵。
先榖反對荀林父說:“不行!我們晉國就是因為軍隊作戰英勇,才能稱霸諸侯。現在碰上敵人不打就撤回,這是膽小鬼。你們願意逃跑可以,但我絕不幹,那樣做不如死去!”說完,先榖就率領一部分軍隊渡過黃河,攻打楚軍去了。
楚莊王這時正在黃河邊上休整,準備回國。聽說晉軍已渡黃河,他更想早點離開,避免同晉國交戰,可是他的寵臣伍參堅決不同意。他說:“我了解晉軍的情況,他們的將領全是新派的,有勇無謀,尤其荀林父副手先榖,剛愎不仁,不聽指揮,所以晉軍有令不能行,一定會失敗的。再說您是楚國的國君,哪有一見敵人就倉皇退走的呢?”
楚莊王覺得伍參講得很有道理,立刻命令出兵和晉軍交戰。結果楚軍大勝。
曲突徙薪
【釋義】比喻對可能發生的事故要早有防備。
【出處】漢·班固《漢書·霍光傳》。
霍光是西漢的大臣,漢宣帝時他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等重要職務,權力一時。有個叫徐福的人,多次上書漢宣帝提醒削弱霍光的權力,以防不測,霍光死後,他的家人果然造反,漢宣帝立刻鎮壓平定了。漢宣帝大加獎賞了揭發霍光家人造反的人。
有位大臣覺得不公平,他上書漢宣帝希望獎賞徐福。這位大臣特意舉了個例子說明獎賞徐福的道理:
有個人到朋友家作客,見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灶邊又堆了不少柴薪,覺得這樣很危險,就勸告主人說:
“你這煙囪要改砌成彎曲的,柴薪要搬到遠處去,不然容易發生火災啊!”
主人不以為然,沒有作聲。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虧得鄰居及時趕來把火撲滅,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事後,主人殺牛擺酒,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他特地請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首座,其他的則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沒有請不久前建議他改砌煙囪、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間,有人對主人說:
“如果當時你聽從那客人的話,把煙囪改砌成彎曲的,並把柴薪搬到遠處,那麼就不會失火,也就不必殺牛擺酒了。今天你論功請客,卻把你那客人忘了。”
主人聽了這番話,頓時省悟過來,馬上把那客人請來,並奉他為上賓。
漢宣帝恍然大悟,立刻重賞了徐福。
曲高和寡
【釋義】比喻知音難得。
【出處】南朝·梁·蕭統《宋玉·答楚王問》。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問他:
“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怎麼現在外麵有人對你的意見大得很呢?
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說:
“嗯,是的,有這回事。請大王寬恕我,請聽我講個故事。
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裏》和《巴人》,城裏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河》和《薤露》,城裏跟他唱的要比開始的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後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雅的《陽春》和《白雪》,城裏跟他唱的隻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商、羽、徵各為我國古時五音之一),城裏跟著唱的人更少,隻有幾個人了。”
說到這裏,宋玉對楚王說:
“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也就越少。”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宋玉又用動物的活動來打比方:
“鳳凰能在九霄雲外展翅翱翔,在籬笆間跳躍的小鳥又怎能和它相比呢?鯤魚早上從昆倉山出發,晚上在大澤過夜,在淺水裏遊的小魚怎能與它一起測量江海的深廣?不但鳥中有鳳凰,魚中有鯤魚,人中也有像它們一樣的人物。出類拔萃的人自然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
楚王聽宋玉這麼一說,頓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寬恕了宋玉。
曲徑通幽
【釋義】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靜的地方,可作風景的描寫,也可比喻隻有通過艱苦的跋涉,才能達到勝境。
【出處】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朝詩人常建有一首詩裏有這兩句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說的是: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靜的地方,僧人居住的房舍,就在那花木叢的深處。詩句直書景物,但又一語雙關,說出了佛家的一個道理,即:要達到“清淨無為”、“息心去欲”的境界,先得經過一段曲折修行的道路。
詩句的本意是寫禪房佛境,但卻無意中道出了一個曲折前進的哲理,是客觀辯證法在詩人頭腦中不自覺的反映。禪房坐落在深山花木叢中,但通往禪房僧院的道路卻是坎坷不平、曲曲折折,沒有什麼筆直平坦的道路可走,必須時而登高,時而就低,時而左轉,時而右折,經過崎嶇小路的艱苦跋涉,才能到達目的地。“幽處”雖美,但不經崎嶇小路的艱苦跋涉是達不到的。
當務之急
【釋義】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弟弟問孟子,現在有很多要緊的事情要去幹,但不知道應該先幹哪件事情。孟子回答說:
“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時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辦的事,而不要麵麵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於了解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
接著,孟子又從反麵來回答這個問題:
“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前輩麵前大失禮儀,吃飯用餐狼吞虎咽,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幹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幹的是什麼。”
此可忍,孰不可忍
【釋義】指這事(人)能容忍,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解係傳》。
解係是晉朝時濟南人,他任過許多職如中書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