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3 / 3)

秦王聽了,也認為言之成理,並稱讚是一個好辦法,並按計行事,把攻打齊國的力量改為對付鄰近的魏國、韓國。

連篇累牘

【釋義】形容文章篇幅多,文章長。累:重迭;牘:古時寫字用的木片。

【出處】唐·魏征等《隋書·李諤傳》。

南北朝時文人的文章多浮華空洞,這種風氣延續到隋朝。隋文帝時的治書侍禦史李諤,很有辯才,文章也寫得很好。他看到六朝以來的文章常常華而不實,決定上書給隋文帝,希望通過發布政令來改變當時文風。主意打定,他就著手去寫。

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以後,在處理政務時看到大臣們的奏章都追求詞藻的華麗,不重視解決實際問題,他就暗暗思忖:南朝政治的腐敗跟這綺麗的文風有關,這真是誤國的根源呀。一天,他伏案看著奏章,看到泗州刺史司馬幼之寫來的文章詞藻華豔堆砌,內容空洞無物,不禁勃然大怒,馬上對手下人說:

“把泗州刺史司馬幼之交給有關部門治罪。”

李諤的《請正文體書》終於寫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書中從魏武帝、文帝、明帝說起,談到了他們崇尚文辭,不重視為君之道,隻注重文辭華麗的雕蟲小技,下麵的人跟從他們,在文辭華麗上大做文章,漸漸形成風格,給後世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及危害,望當今皇上能出政令改變文風。他覺得自己把要說的話都說清楚了,一天,他就把奏章遞了上去。

隋文帝閱了李諤的奏章,不住地點頭,當看到“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雲之狀”時,心想:李諤說得對呀,現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談來談去,都離不開吟風弄月,真是又長又累贅。這樣下去,世俗無論貴賤賢愚,都去吟詠風花雪月,崇尚綺麗文風,追逐功名利祿,可怎麼得了哇!於是他下令說:

“把李諤的奏章頒示天下。如以後寫來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風,定嚴加追究。”

李諤的奏章一發布,官員上的奏章立即得到了改變,從此文風也逐漸好轉了,他上奏的目的也達到了。

運籌帷幄

【釋義】帷幄:古代軍隊的帳幕。在軍帳中謀劃軍機。比喻卓越的軍事才能。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劉邦當皇帝後,在都城洛陽南宮擺設酒宴,大宴文武百官。劉邦說:“諸位不要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為什麼能取得天下?項羽又為什麼會失去天下呢?”

有兩位將領馬上回答說:“項羽待人輕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愛護別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大家,跟天下人同享富貴。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懷疑,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搖搖頭,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在軍帳之中出謀劃策,決定勝負在千裏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隔,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重要的謀士範增和項梁,但最後他一個也沒有留住,不善於用人,他注定要失敗。”

吳越同舟

【釋義】吳越是春秋時兩個不友好的國家,比喻雙方在危難中,化敵為友,共同渡過難關。

【出處】戰國·孫武《孫子·九地》。

春秋時,由於吳、越兩國連年混戰,彼此經濟都遭受到極大的破壞,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一天,在吳越交界處一條河麵的一艘渡船上,乘坐著十幾個人,其中吳人和越人各一半,分坐在船的兩頭,雙方誰也不搭理誰,氣氛顯得十分沉悶。

船離北岸後,一直向南岸駛去,剛到江心,突然滿天烏雲,暴雨傾盆而下,巨浪一個接著一個向渡船撲來。幾個吳國孩子嚇得大哭起來,越國有個老太太跌倒在船艙裏。掌舵的老艄公一麵竭力把住船舵,一麵高聲招呼大家快進船艙。另外兩個年輕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繩索,想把篷帆迅速解下來。但由於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顛簸,他們一時解不開。這時如果不快解開繩索,降下帆來,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勢非常危急。

就在這萬分危急之時,同船的不管是越人,還是吳人都奔過來幫助船工解繩索,因為他們知道此時應該同舟共濟,才能平安渡河,在眾人的努力之下,船身終於穩定下來。眾人也平安地到達了目的地,這船上的吳越人也因此而摒棄前嫌彼此珍惜起來。

吳市吹簫

【釋義】吳市:吳國京都的街市。在吳國都市吹簫要飯。後指流浪飄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難。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春秋時,楚平王殺了太子建的師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後,又派人去抓已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員(即伍子胥),並在各關口掛著伍員的畫像,以便捉拿歸案。

伍子胥流亡異國,指望依靠吳國的力量來攻滅楚國,以報殺父兄之仇,他白天睡覺夜裏行走,經過宋國和鄭國來到陳國。隻要能混出昭關(在今安徽含山西北),就能擺脫楚國對他們的追捕,直接到吳國去了。

楚平王也料到伍子胥一定到吳國去,因此嚴令昭關的守將,在城牆上掛著伍子胥的畫像,對過往行人嚴格檢查,一一核對。

在離昭關不遠的地方,伍子胥遇到了一個名叫東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便讓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時機,設法混出昭關。

幾天後,東皋公找了一個容貌與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讓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裝出關。過關口時,故意裝得慌慌張張,結果被守關將士認為是伍子胥而被抓住。關口士兵以為追捕對象已經抓住,放鬆了警惕。就在這時侯,伍子胥扛著一個裝滿行李的大口袋,在東皋公的掩護下,混出了昭關。等守將發覺抓錯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

出昭關後,伍子胥仍然白天躲藏,晚上趕路。到吳國的都城時,他已沒有吃的東西。於是他披發赤膊,化裝成了一個要飯的,在吳都熱鬧的街市上,鼓起腹部吹蕭唱曲,以引起人們對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

“嗚,嗚,嗚——天大的冤屈無處訴。宋國、鄭國一路跑,孤苦伶仃誰幫助?殺父大仇不能報,哪有臉麵做大夫?……到如今,吹蕭要飯淚紛紛,定要吹出有心人。”

在吳市吹簫的伍子胥,果然引來了許多人的注意,後來傳到了吳王的耳朵裏,吳王便讓其兄公子光去請伍子胥,做了吳國的大夫,最後幫助吳王訓練兵馬,打敗了楚國,報了父兄之仇。

吳牛喘月

【釋義】吳地的牛怕熱,見到月亮也誤認為是太陽而熱得發喘。比喻遇到類似的事物而內心害怕。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滿奮是西晉時一個讀書人,此人性格溫和,誠實守信,深得人們尊敬。他身材高大,看上去身強力壯,但實際上弱不禁風,非常怕冷,到了冬天,他見了風就打哆嗦。

原來,還是在三國末年的時候,滿奮就和他的叔父滿偉一起在魏國司馬昭的手下當官,後來滿偉的兒子因得罪了司馬昭的弟弟,被司馬昭的弟弟下令用亂棍打死了,滿奮也被革了職。從此,滿奮心裏總是擔驚受怕,一想起那件事就後怕,有時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發抖,從此就落下個怕憐的毛病。

晉武帝即位以後,他知道滿奮是個有才幹的人,想重新起用他,就派人去把他召進官,準備跟他聊聊。

滿奮來到宮中,晉武帝讓他在靠窗的地方坐下。窗子那兒立著幾扇屏風,上麵鑲著玻璃,粗看像是空格子。滿奮坐在那裏跟晉武帝談了一會兒,總覺得很不自在,好像有風透過屏風吹過來。

晉武帝見滿奮那副模樣,就問他怎麼回事。滿奮隻得如實稟告,說:“我覺得好冷,那屏風不擋風。”晉武帝聽了,笑了起來,說:“那屏風上鑲了玻璃,怎麼會透風呢?”

滿奮感到很不好意思,就解釋說:“我就像那吳地的牛啊!”晉武帝不明白,問:“什麼吳地的牛呀?”滿奮說:“吳地的水牛特別怕熱,夏天愛泡在水裏,看到太陽就會喘氣。有時,在晚上它見了天上的月亮,也以為那就是太陽,會不由自主地喘氣。我一向怕冷,見不得風,所以看到玻璃屏風也以為它透風,就覺得身上發冷,真是失禮了,請陛下恕罪!”

滿奮話中有話,在說自己怕冷的同時,也意味著當年弟弟被打死時,至今還心有餘悸,變向推辭不想再出來做官。晉武帝深明其中意思,不好勉強,就此作罷。

吮癰舐痔

【釋義】比喻諂媚之徒巴結權貴的卑鄙行為。癰:一種毒瘡。痔:痔瘡。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列禦寇》。

曹商是春秋時宋國的使臣,有一次,他奉命出使秦國。曹商是個善於阿諛奉迎的人,他到了秦國以後,大拍秦惠王的馬屁,取得了秦惠王的歡心。秦惠王一時高興,送給他一百輛戰車。

曹商回國後,洋洋得意。一次,他遇見當時著名的哲學家莊子,便向莊子誇耀說:“過去我家中很貧苦,可以說是窮困潦倒,不得不靠打草鞋度日,餓得麵黃肌瘦。現在,我一下子擁有一百輛戰車,這是多麼得意的事呀!”

莊子聽了,冷冷一笑,問道:“你聽說過秦惠王請醫生吮癰舐痔的事嗎?”曹商搖搖頭回答說:“沒有呀,我在秦國的時候,從未聽到秦惠王生過癰和痔瘡的事!”

莊子又冷冷一笑,說:“你太孤陋寡聞了!秦惠王既生過癤癰,又生過痔瘡。他召見醫生,說誰能把他爛癤子的膿用嘴吮出來的,就賞戰車一輛;誰能用舌頭去舔他的痔瘡,就賞戰車五輛。由此可見,你曹商在秦國所幹的勾當,比吮癰舐痔更為下賤無恥,所以才得到一百輛戰車的賞賜。你有什麼值得得意的呢?”

曹商聽了莊子這麼一說,頓時羞得麵紅耳赤,氣得說不出一句話來,隻好乘人不備時出走了。

嘔心瀝血

【釋義】形容苦思冥想,費盡心血。多用來表示文藝創作的艱辛不易。

【出處】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

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李賀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從小聰明過人才氣十足,才剛剛七歲就能作詩,十歲就小有名氣。就連韓愈、皇甫湜兩人當場出題考他,也沒有被他們難住,答題迅速,而且得到韓、皇兩人的肯定、讚許。

相傳李賀作詩不先立題,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發掘素材。他每次外出總是騎一匹瘦馬、帶一名小童,背一個錦囊,邊走邊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隨身所帶筆硯,在馬上寫成紙卷,投入錦囊。有時他滿載而歸,囊中鼓鼓的;有時終日窮思苦索,竟無佳句可得,囊空如洗。他母親等他回家,傾囊檢視紙筆,發現寫得很多,常常愛憐地埋怨他說:“你這孩兒,難道要把心血都嘔出來,才肯罷休呀!”

李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等等,由於,他作詩太過辛苦以致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僅僅活了27歲就去世了。

吠非其主

【釋義】不是狗的主人,狗就要朝他亂叫。比喻人臣各為其主。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

鄒陽是漢景帝時一個非常有智謀的人,他原來同嚴忌、枚乘同在吳王劉濞手下為官,後因吳王劉濞叛亂,轉而投到梁武帝劉武那兒,在那兒受到羊勝、公孫詭等人的排擠、誹謗,以致梁武帝劉武要殺他,鄒陽無奈給劉武上書,即《獄中上梁王書》。

《獄中上梁王書》中講到:“當今的君王如果能去掉驕傲之心,對士人推心置腹,誠懇待人,不論貧窮達貴始終一個樣,那麼‘桀之犬可使吠堯,蹠之客可使刺由’,即‘暴君’的狗可以聽認主人的指使去咬堯那樣的‘聖王’,‘大盜’蹠一類的同黨可以聽從指使去殺許由那樣的高士。”這段話引用了《戰國策·齊策》中的話,後來簡化成“桀犬吠堯”或“蹠狗吠堯”的成語。

“吠非其主”,意思是狗總是隻知道幫它的主人去咬那些不是主人的人。“吠非其主”,一般總是同“蹠狗吠堯”連用,說成“蹠狗吠堯,吠非其主”,亦說作“狗吠非主”。

聽人穿鼻

【釋義】牛鼻穿繩任人牽引,比喻聽候別人指使擺弄。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張宏策傳》。

徐孝嗣是南朝的一個貴族,他缺乏主見,遇事沒個主意,總是聽齊武帝的話。

公元493年,齊武帝去世,由皇太孫蕭昭業繼位。武帝臨終時,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囑托他輔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蕭鸞企圖謀奪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為人沒有主見,膽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實現他的野心。為了試探一下徐的反應,蕭鸞便派心腹暗地裏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陰謀,以討取意見,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殘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對。

但這件事被樂豫知道了,樂豫是徐孝嗣好友,他瞞怨徐孝嗣說:“你如此不忠,對不起武帝。”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樂豫講得有理,卻又害怕蕭鸞。樂豫走後,他一個人在屋裏徘徊。

這時,正好蕭鸞駕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蕭鸞把篡奪帝位的具體步驟告知了徐孝嗣,並要他一起協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還是答應了。在他的幫助下,蕭鸞派人殺死了皇帝。

皇帝死後,國不可一日無君,蕭鸞怕自己現在篡位會引起公憤,便想借用太後名義立15歲的新安王蕭昭文為帝,自己可在暗地裏操縱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擬好的太後詔令,滿足了蕭鸞的心願。

同年,蕭鸞又相繼誅殺了齊高帝、齊武帝的子孫,借皇太後的名義再次廢去蕭昭文的帝位,自己稱帝,史稱齊明帝。

四年後齊明帝去世,他的第二個兒子蕭寶卷繼承皇位。蕭寶卷比其父蕭鸞更加殘暴專橫,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一不稱心就要殺人。朝廷大臣誰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雖已擔任尚書令,但仍不敢進諫,隻是聽任暴君胡作非為。

後人把徐孝嗣的軟弱無能的行為,稱之為“聽人穿鼻”。

呆若木雞

【釋義】呆得像木頭雕成的雞一樣。後形容呆笨或因驚訝、恐懼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春秋·莊周《莊子·達生》。

周宣王姬靜是個非常好打仗的君主,他曾多次出兵對北方少數民族進行攻打,在公元789年,在同薑戎作戰中被薑戎擊敗,他沒有善罷幹休,準備招兵買馬,再與之決戰。對於大臣仲山甫的勸諫,他置若罔聞。

宣王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就是喜歡看鬥雞。他讓太監們養了不少精壯矯健的公雞,退朝以後經常到後宮的平台上看鬥雞取樂。時間一久,他發現無論哪一隻勇猛善鬥的雞都沒有常勝不敗的,因而心裏總感到不滿足。

後來,宣王聽說齊國有個叫紀渻子的人是位馴雞能手,就派人把他請到鎬京(西周都城),要他盡快訓練出一隻常勝不敗的鬥雞來。紀渻子從雞群中挑了一隻金爪彩羽的高冠雞。在關進屋子訓雞以前,他請宣王不要隨便讓人去幹擾他。

十天以後,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問紀渻子:“雞可以鬥了嗎?”紀渻子說:“不行,它還非常驕傲恃氣。”

又過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問,紀渻子說:“不行,它聽到聲音,或看到什麼影象,還會敏捷地作出反應。”

又過了十天,宣王實在等得不耐煩了,就把紀渻子召來親自問他,紀渻子仍然說:“不行,這雞還會怒視而盛氣。”

宣王感到有點疑惑不解,說:“怒視而盛氣,不正是勇猛善鬥的表現嗎?

紀渻子笑了笑說:“陛下過去養的哪些勇猛善鬥的雞,有哪一隻是常勝不敗的呢?”

就這樣,又過了十天,紀渻子親自跑來向齊宣王講:“可以了,現在這隻雞對外界的反應已經沒有了,精神處於高度凝滯狀態,就像木雞一樣,現在可是一隻常勝不敗的鬥雞了。”

囫圇吞棗

【釋義】囫圇:指完整的東西。吃棗時不加咀嚼,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學習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出處】元·白珽《湛淵靜語》。

一天,集市上有一個賣水果的,攤子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有梨、棗子、蘋果等。攤主總是不厭其煩地向顧客們介紹各種水果的特點和功用。

“諸位,請看我這梨,質嫩、色白、味甜;再請看我這棗子,飽滿、色鮮、清香。諸位,本攤所賣的全都貨真價實,包你合算。”停了會兒,他又指著水果說:“奉勸諸位,最好還是每種水果都買一些。梨子吃多了,對牙齒有好處,但會損傷心脾;棗子吃多了,對心脾有好處,但會損傷牙齒。諸位,最好各種水果都吃一些,這樣才能取長補短。”

不少顧客圍著攤子紛紛議論,一個說:“說得有理!吃了梨,傷了心脾,讓棗子來補;吃了棗子,損了牙齒,讓梨子來補。如果樣樣都吃,那就傷不著我的身體了。”

又有人說:“我看還是不吃為好,吃梨補了牙齒,又被棗子損傷;棗子補了心脾,又被梨子損傷。這樣不就等於白吃了嗎?”

又有一個顧客說:“可以這麼吃:梨,隻管咀嚼,不咽下去,那就傷不著我的心脾,還益了我的牙齒;棗子,隻管硬吞下去,而不咀嚼,那就傷不著我的牙齒,還補了我的心脾。”

周圍的人聽了他們的議論,便大笑起來,對攤主說:“如果人們都囫圇吞棗,那麼你的水果一定賣得快啊!”

困獸猶鬥

【釋義】被困住的野獸,還要作最後拚命掙紮。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春秋時,晉國與楚國因為鄭國一事而發生了爭戰,晉國不幸落敗,敗軍統帥荀林父因吃了敗仗,受到晉國國君晉景公的處罰,被革職查辦,並要殺荀林父,這時,晉國大夫士貞子對晉景公講了一段舊事。

在城濮戰役中,晉軍大勝,光是繳獲楚軍的糧食,就足足吃了三天。可是晉文公還是臉有憂色,鬱鬱不樂。左右大臣問道:“這麼大的喜事您還憂愁,難道要發生倒黴的事您才高興嗎?”晉文公說:“得臣還活著哩(得臣是楚國國相,名子玉,他在城濮戰役中親自指揮楚軍作戰,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物)。他活著,我的心怎能放得下。困獸猶鬥,何況他是一國之相,豈肯甘心失敗!”後來聽說子玉在撤兵回國的途中,楚成王竟命令他自殺了。這時,晉文公才真的樂了。楚王殺子玉,等於讓晉國又得了一次勝利,而讓楚國自己再吃了一次敗仗。從此以後,楚國的國勢連年衰落不振。

士貞子講完以後,又勸戒晉景公:“我們不應該再與當年的楚國一樣,犯下同樣令人心痛的錯誤,失敗隻是暫時的,況且荀林父也受到了處罰。晉公沉思了一會兒,認為士貞子言之有理,便赦免了荀林父。

圍魏救趙

【釋義】圍攻魏國,解救趙國。比喻不與敵人直接交鋒,通過截其後路達到目的。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戰國時期,魏惠王任龐涓為大將,大舉進攻趙國,並圍住了邯鄲。趙成侯知道國力難以抵擋魏軍,就把中山之地獻給了齊國,求齊國派兵解圍。齊王即派田忌為大將,並派孫臏為軍師,興兵救趙。孫臏獻計說:“我們把兵埋伏在路上,揚言攻打襄陵,魏軍一定會撤下邯鄲外圍的兵力,回頭救襄陵,我們在中途襲擊魏兵,一定可大獲全勝!

田忌用了孫臏的計策,龐涓聽到齊國進攻襄陵的消息後,馬上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去救援襄陵,誰知魏軍在途中遭到齊軍截擊,又陷入了孫臏的陣法,結果衝到陣中的魏軍被殺得片甲不留,龐涓沒命似地向後逃去,狂奔數百裏,當天夜裏就撤回到大梁,再也不敢出頭。

堅壁清野

【釋義】讓敵人攻下城堡後一無所獲,最後困死、餓死敵人。堅壁:堅守壁壘;清野:居民、物資全部轉移。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荀彧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軍後占據兗州地區,繼又揮師東進,準備奪取徐州。但兗州豪強張邈,勾結割據勢力呂布,襲破兗州大部分地方,並占領要地淄陽。曹操急忙從徐州撤兵回來,向屯駐淄陽的呂布發動反攻。呂布十分凶悍,雙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時無法取勝。不久,徐州守將陶謙病死,把徐州讓給了劉備。曹操爭奪徐州的心情更為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來消滅呂布。

曹操的謀士荀彧,勸諫曹操切勿急於進兵徐州,以免呂布乘虛而入。他說:

“眼下正值麥收季節,據報徐州方麵已組織人力加緊搶割城外麥子,運進城去,這表明他們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有所準備。收盡麥子,對方必然還要加固防禦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轉移糧草、物資。這樣軍隊開到那裏,勢必無法立足。對方用‘堅壁清野’的辦法對付我們,到那時,攻不能克,又一無所獲,不出十天,全軍就要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苟彧的分析,十分佩服,決定停止東征徐州,而與呂布對壘,呂布兵敗逃跑,兗州得到平定。

助桀為虐

【釋義】桀:古代暴君。助暴君作惡,指幫助惡人幹壞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的軍隊先攻到秦國京都鹹陽城下。秦王子嬰看到大勢已去,就派人把印交給了劉邦,然後就投降了。劉邦率領兵馬進入鹹陽後,看到秦朝宮殿十分壯麗宏偉,宮中富麗堂皇,無比壯觀,宮中又有無數的金銀珠寶,無數的妙齡美女,於是,就想留居宮中,盡情享樂一番。劉邦手下大將樊噲反對劉邦的這種打算,勸他到秦宮之外居住,劉邦想不通。於是,劉邦的謀士張良勸道:“秦朝十分殘暴無道,因此,您才能推翻秦王朝,來到這裏,您想替天下老百姓消滅殘存的惡人,就應該徹底摒棄秦朝的奢侈與淫樂,以艱苦樸素號召天下,決不能像秦王那樣驕奢淫逸。現在,您剛剛推翻秦王朝,接著又想像秦王那樣貪圖享樂,這就等於助桀為虐。應該知道,忠誠之言,聽起來雖然很不順耳,但對於端正人們的行為卻是很有好處的;良藥喝起來雖然覺得口苦,但對於治病卻是很有益的。希望您能夠聽從樊噲的勸說。”

劉邦聽完張良的議論,認為言之有理。於是撤出鹹陽,駐軍霸上。

別開生麵

【釋義】生麵:新的麵目。使原來已經暗淡模糊的畫麵重放光彩。比喻另創新局麵、風格或形式。

【出處】唐·杜甫《丹青引》。

唐代有個名氣很大的畫家,叫曹霸,他特別擅長人物、馬匹畫,並經常被召進宮去,為唐玄宗當場作畫。

長安城裏的太極宮中,有一座著名的淩煙閣。淩煙閣四壁畫著幾幅唐朝開國功臣的肖像。這些肖像是唐初大畫家閻立本的作品,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70多年過去了,淩煙閣中的功臣像大部分已經剝落,色澤暗淡模糊,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有一天玄宗想起了曹霸,就派人召他進宮,讓他把全部功臣的肖像重新畫過。

曹霸來到淩煙閣上,全神貫注地開始創作。幾天後,24幅功臣肖像就全部畫好了,其中畫得最生動逼真的是褒國公段誌宏、鄂國公尉遲敬德,這兩位功臣都是著名的武將,曹霸把他們圓得神采飛揚,英姿颯爽,似乎頭發須眉都在聳動,好像正要衝上陣去與敵人廝殺。唐玄宗非常滿意,給了曹霸很多賞賜,並且封他當左武衛將軍。

但是,好景不長,曹霸因一件小事被削職為民,再加上“安史之亂”,他顛沛流離,生活困苦,最後落得了給路人畫像謀生的地步。

這時,著名的大詩人杜甫也避亂來到成都,住在城郊浣花溪畔的草堂裏。有一天,杜甫在朋友家中看到曹霸的《九馬圖》,就進城去四處尋訪他,終於在街頭見到了曹霸。杜甫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就寫了一首《丹青引》送給他。杜甫在詩中高度評價了曹霸的藝術成就,稱頌他:

淩煙功臣少顏色,

將軍下筆開生麵。

後來,“筆開生麵”演化為成語“別開生麵”。

別無長物

【釋義】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形容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王恭是東晉的一個讀書人,他生活雖然清苦,但是樂於助人。

有一次,他從會稽來到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他有一個本家親戚,名叫王忱,當時也在建康。王忱聽說王恭來了,就到王恭住的地方去看望他,王恭一見,很高興拉住他在竹席上談話。

王忱坐在竹席上,覺得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席子編織得也很漂亮,他很喜歡。他想,王恭從盛產竹子的會稽來,一定帶了不少這樣的席子,就希望王恭能夠送一條給他。於是,他把竹席誇讚了一番,把自己的想法流露了出來。

王恭聽後,二話沒說就把那條竹席送給了他。王忱當然是非常高興,再三表示感謝,拿著竹席高高興興地走了。

哪知道,王恭就隻有這一條竹席,把它送給王忱以後,他隻好改用了草席。後來王忱知道了,感到很驚訝,也覺得過意不去,就去向王恭道歉,說自己確實不知道王恭就一條竹席。王恭笑著對王忱說:“您不知道我的為人,我就是一個別無長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