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將割據涼州的軍閥馬騰騙去殺了,馬騰之子馬超,為報父仇,便和西涼太守韓遂共同起兵攻打曹操,雙方在土城對峙。
兩軍出營布成陣勢。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大戰。兩人戰了100多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累不支,各回軍中,換了匹馬,又出陣前戰了100多回合,仍然不分勝負。許褚性急,飛奔回陣,卸下盔甲,赤膊上陣,與馬超決戰。雙方官兵大為震驚。兩人又鬥了30餘回合,許褚舉刀奮力向馬超砍去,馬超閃過,揮槍向許褚心口刺來。許褚力大,哢嚓一聲,扭斷槍杆,兩人各拿半截,在馬上亂打。後來兩軍混戰,曹軍損傷大半,退回寨中堅守不出。馬超退回渭口,對韓遂說:“依我看來,在惡戰中,沒有誰比許褚更不要命的了,真像猛虎下山啊!”
走馬看花
【釋義】騎在跑著的馬上看花。原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現比喻匆忙地不深入細致地觀察事物。
【出處】唐·孟郊《登科後》。
孟郊是唐朝中期著名的詩人。他出身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裏,但從小就養成了勤學苦練的性格,品學兼優,才華出眾。但是,他的仕途卻一直很不順利,從青年到壯年,好幾次參加進士考試都落了第。
他雖然窮困潦倒,甚至連自己的家屬都養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權貴之門。他決心刻苦攻讀,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叩開仕途的大門。
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參加了一次進士考試。這次,他終於考中了,而這時,他也已經46歲了。幾十年的拚搏,終於如願以償,孟郊高興極了。他穿上嶄新的衣服,紮上彩帶紅花,騎著高頭大馬,在長安城裏盡情地遊覽。京城美麗的景色使他讚歎,高中進土的喜悅又使他萬分得意,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登科後》詩: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曠蕩恩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那種窮困窘迫的生活是不值得再三提及的,今天我高中了進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蕩;我愉快地騎著馬兒奔馳在春風裏,一天的時間就把長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
這首詩把詩人中了進士後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千古名句。
也有人從這首詩中引申出“走馬觀花”和“春風得意”兩個成語。
誌在四方
【釋義】比喻有遠大的理想或抱負。四方,指天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秦穆公是春秋時秦國一代賢明的君主,他知人善任,治國有方,秦國迅速強大起來,他也成為一代霸王。他任用的第一個大能人,名叫百裏奚。
百裏奚是虞國人,家境非常貧寒。一直到三十多歲,他才娶了一個妻子杜氏,第二年,杜氏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百裏奚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兩口子恩恩愛愛,從來沒有吵過嘴。但他們家生活實在是艱難,時常連下鍋的米都沒有。
百裏奚是個胸有大誌的人,又很有才能,本打算出去幹一番事業,可是又舍不得妻子和兒子,總是下不了決心。
杜氏也是一個很賢明的人,她知道丈夫的心思,自己也希望丈夫能幹出一番大事業。有一天,她對百裏奚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誌在四方,你怎麼能一天到晚隻圍著老婆孩子轉呢?你現在年富力強,不出去闖蕩一下,難道要等到老了才出去嗎?”
百裏奚歎了口氣,說:“我走了以後,你們娘兒倆怎麼辦?我是放心不下你們啊!”
杜氏說:”我能維持我們娘兒倆的生活,你就不用擔心了!”
百裏奚聽了妻子的話,便決心已定。第二天,杜氏把家裏僅剩的一隻母雞殺了,準備煮了來為百裏奚餞行。可是廚房裏連柴也沒有,杜氏就把門閂取下來,砍了當柴燒。
百裏奚臨走的時候,杜氏抱著兒子把百裏奚送到村口,牽著他的袖子,流著眼淚說:“如果有一天富貴了,你可別忘了我們娘兒倆啊!”
百裏奚在外闖蕩了十多年,因為沒有人引薦,才能一直沒有得到施展。後來,他回到虞國,當了個大夫,但仍然沒有得到重用。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滅了虞國,百裏奚和虞君一起成了俘虜。
晉獻公沒有發現百裏奚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他在嫁女兒時,把百裏奚作為陪嫁的奴仆送到了秦國。途中,百裏奚瞅了個空,偷偷跑掉了,逃到楚國去放馬。
秦穆公見陪嫁清單中有個奴仆叫百裏奚,又聽說他很有才能,就派人四處尋找。最後終於找到了,秦穆公就用五張羊皮向楚王提出交換百裏奚,楚王根本就不知道這個養馬的窮老頭有什麼才能,就一口答應了。
秦穆公把百裏奚帶到秦國,同他交談了三天,覺得他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能人,就任命他為左相,與蹇叔一起管理朝政。這時,百裏奚已是七十歲的老人了。
後來,百裏奚輔佐秦穆公,發展經濟,操練兵馬,使秦國在短期內迅速強大起來。百裏奚的才能和名聲也宣揚開了。百裏奚功成名就後,就把妻子杜氏接到身邊,一家人終於團聚了。
聲東擊西
【釋義】表麵上裝著攻打東邊,實際上卻攻打西方。也比喻一個人當麵一套、背後一套。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天下,雙方勢不兩立,兵刃相見。有一年夏天,劉邦在彭城被項羽的楚軍殺得大敗,許多將官也投降了項羽。本來已經歸順劉邦的魏王豹,這時看到楚軍的勢力強大,便借口回去看望生病的親人,離開漢軍,到達河關後,就與項羽和好,宣布反漢。
魏王豹投降楚軍,在軍事上對劉邦造成極大的威脅,有左右夾擊的危險。劉邦派酈生去說服魏王豹,動員他重新回到漢軍來,可是他哪裏肯呢?沒有辦法,劉邦隻好派韓信為左丞相,領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漢軍進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為大將,統率兵馬扼守在黃河東岸的蒲阪,封鎖黃河渡口臨晉津,阻止漢軍渡河。柏直還命令部下,把老百姓的船隻全部搬走,不許民船下河。他把蒲阪防守得十分嚴密,自以為漢軍即使插上翅膀,也難以飛過黃河,魏王豹可以高枕無憂了。
韓信帶領漢軍來到前線,看到蒲阪地勢險要,柏直又有重兵堅守,知道從這裏硬攻很難獲勝。經過反複考慮,他想出一個“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將軍營紮在蒲阪對岸,軍營四周插上旗幟,又弄來一些船隻。白天讓士兵操練、呐喊,夜裏掌燈舉火,調兵遣將,作出要從這裏強渡黃河的架勢。背地裏他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向北調移,選擇了夏陽作為偷渡黃河的據點。
魏軍看到黃河對岸的漢軍,訓練繁忙,喊殺聲衝天,以為韓信真要從蒲阪渡河。柏直樂得拍手大笑:“韓信之輩真是一夥笨蛋,我這裏堅如磐石,固若金湯;再加上黃河水深流急,想渡過黃河,真是白日做夢!”於是他便放心睡覺去了。
漢軍開到夏陽以後,韓信命令士兵日以繼夜地做木桶。把幾個木桶連在一起,上麵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麵上,就成了渡筏。漢軍乘著這些渡筏,偷渡到對岸。因為魏軍在那裏沒有派兵防守,所以漢軍順利地渡過黃河,攻陷了魏軍後方要地安邑。魏王豹毫無準備,倉促領兵迎戰,結果被漢軍打得慘敗,韓信還把魏王豹活捉了。
聲色俱厲
【釋義】形容發怒時,聲音和臉色都非常嚴厲。
【出處】唐·趙磷《因話錄·卷一·宮部》。
唐德宗時,翰林學士韋綬忠於職守,成為德宗非常信賴的大臣。翰林學士是皇帝最親近的顧問秘書官,經常住宿內廷,奉命撰擬有關任免將相等的文告,有“內相”之稱。韋綬擔任這個職務後因忙於公務,時常個把月不能回家一次,自然也無法照顧老母。
韋綬因自己不能對老母克盡孝道,因此內心感到非常內疚,幾次向德宗提出辭呈。但是,德宗離不開他,一直沒有批準。直到他一直幹了八年,身體越來越差,經常出現頭暈眼花白症狀時,德宗才同意他辭去職務,回家休養。
韋綬的兒子韋溫,是個非常聰明上進的孩子。他十一歲就考試合格,被補授鹹陽尉,後來他升遷到監察禦史。他很孝順長輩,父親因病辭官回家後,他也跟著辭職回家,一心服侍父親,時間長達二十年之久。
韋綬臨終前,諄諄告誡韋溫說:“內廷係是非之地,你千萬不能當翰林學士。一不小心,就會遭致殺身之禍。”
韋溫含淚表示,一定牢記遺訓。韋綬去世後,韋溫擔任過許多官職,當時文宗皇帝執政,他非常賞識韋溫的才幹,決定任命韋溫為翰林學士。
韋溫銘記父親遺訓,幾次懇切地向文宗辭去這個官職。文宗不理解,韋溫為什麼如此固執地辭讓這個別人求之不得的官職。經過再三詢問,韋溫才表示,他不能違背對父親許下的諾言。
後來,文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我想重用韋溫,他每次都堅決回絕,難道沒有他就不行了嗎?”
文宗說這話時,聲音和臉色都非常嚴厲。在旁的一位大臣見他這樣發怒,怕對韋溫不利,便勸諫道:“陛下,韋溫雖然如此固執,但他是遵承父親遺命,也是一片孝心,請陛下成全他。”
文宗不以為然地說:“韋綬不讓其子當翰林學士,這種遺命是亂命,怎麼能成全呢?”
那位大臣再次解釋說:“韋溫連父親的亂命也能遵承,這說明他的孝心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文宗看韋溫如此堅決,就不在為難他,重新任命他人。
聲名狼藉
【釋義】狼藉:指狼無論是坐、睡或遊戲,總喜歡在自己身上放草,而且草既髒又亂。引申為散亂不整,亂七八糟。形容名聲很壞,許多人一聽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厭惡。
【出處】《史記·蒙恬列傳》。
秦始皇在世時,蒙恬、蒙毅兄弟倆很受信任。蒙恬被派往北方統帥三十萬大軍去抵禦外夷的入侵,並築起綿延萬裏的長城。蒙毅則封為上卿,參與國家軍政大事的決定。因秦始皇十分相信他倆,當時有許多文臣武將不敢和他們兄弟倆計較爭論。
秦始皇死後,中車府令趙高和宰相李斯用陰謀手段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太子,因怕事情暴露,就捏造罪名派人賜秦始皇長子扶蘇和蒙恬死。因為蒙恬從前曾處罰過趙高,趙高一直懷恨在心。扶蘇自殺,蒙恬卻不相信賜死這回事,多次問派來的人,結果被派來的人看管起來。
由於趙高經常在胡亥麵前說蒙恬、蒙毅的壞話,故胡亥對蒙恬、蒙毅也沒什麼好感,後來借口蒙毅阻撓胡亥繼位而賜蒙毅死,蒙毅不服,辯駁道:“從前秦穆公殺死三位良臣(奄息、仲行和針虎)殉葬,又冤殺了百裏奚,秦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害良臣,犯了大錯,遭到天下人的指責與非議,所以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用正道治理國家,就該不殺無罪之人,我勸你們不要亂殺無辜!……”
胡亥派來的官吏,無論蒙毅怎樣說,都聽不進去,最後還是把蒙毅殺了。
胡亥又派人去賜蒙恬死,蒙恬也被迫自殺了。
史書在注解“以是藉於諸侯”時,用了“惡聲狼籍,布於諸侯”這句話,人們便以此引申為“聲名狼藉”這句成語了。
巫山雲雨
【釋義】原指古代神話裏巫山神女興雲降雨之事。後比喻男女愛情。
【出處】戰國·宋玉《高唐賦》。
楚懷王心情沉悶,茶飯不思。有一天,風和日麗,天氣晴朗,楚懷王一時來了興致,他叫身邊的侍臣備好車駕,說要出門看看風景。
四匹白馬拉著一輛彩車在綠草如蔭的小道上奔跑。懷王看著車窗外向後飛馳而去的山水田野美景,連日來的抑鬱心情漸漸消逝了。馬車轉過山腳,眼前頓時出現浩淼的雲夢澤,懷王高興極了,棄車乘船,往湖心而去。
雲夢澤非常幽靜,到了湖心,懷王登上了建在那兒的高唐觀。他環顧四周,心曠神怡,不禁把酒臨風獨酌獨飲起來。幾杯下肚後,他感到一陣倦意,便和衣在床榻上睡了。
他做了個夢,夢見一位美麗的女子從走廊外飄了進來,深情地看著他,流露出無限的傾慕之情。過了會兒,隻聽得女子深情地說:“我是巫山的神女,聽說大王遊賞高唐觀,特意來這裏相見,獻上我真誠的愛。”兩人執手相看,深情意濃。分別時,神女說:“我住在巫山南麵險峻的丘岡上,早晨,我是飄在天邊的雲彩;晚上,我是灑在行道上的清雨(巫山雲雨),朝朝暮暮,您都能在陽台山下見到我。大王,願我們常能相聚。”話音剛落,懷王一晃身就醒了過來,夢中的景象還曆曆在目。
第二天早晨,懷王一起床就跑到陽台山下。抬眼望去,蔥鬱的山峰繞著一段彩雲,一會兒聳然直上,一會兒飄如中帶,恍惚不定,千變萬化,懷王癡癡地看了會兒,回去後便命人在那兒建造女神祠,女神祠處的雲就叫朝雲。
兩敗俱傷
【釋義】俱:都。爭鬥的雙方都受到損傷。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曹操於公元208年,統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準備消滅東吳孫權、西蜀劉備的勢力,為他統一大業畫上句號。在此種情況下,諸葛亮應劉備之命出使東吳,商議共對曹操的辦法。
東吳的大都督周瑜是位名將,但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能,總想借機把他除掉。諸葛亮很了解周瑜的心思,可是為了顧全大局,隻好與周瑜一起共事。
有一次,諸葛亮接受了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的任務,並且立下軍令狀,到時交不出十萬支箭,就要被斬首。
周瑜暗暗高興,料定諸葛亮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到時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把他除掉。他還暗中吩咐造箭軍匠故意拖延時間,不給諸葛亮準備所需要的材料。
諸葛亮知道這些情況後,沒有作聲,他另有妙計,他偷偷地從魯肅那兒要了20隻快船,船上要求有30名士兵,並且船上紮放一千多個草靶,須用青布遮蓋。
一天、兩天都沒有動靜,周瑜認為這次諸葛亮必死無疑。不料到了第三天淩晨,諸葛亮趁江麵上籠罩著大霧,下令將草船駛近曹軍水寨。他和魯肅一麵在船中飲酒,一麵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裝作攻打曹軍的樣子。
曹軍大驚,以為敵人趁早晨大霧來進攻,由於江麵上看不清楚隻好用弓箭來迎故。
等到太陽初開、霧散之後,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駛回。這時,二十隻船的草人上已經掛滿了箭,遠遠超過十萬支。他又讓各船士兵齊聲高喊“謝丞相贈箭”。等曹操明白真相時,諸葛亮的草船已經駛了二十多裏,無法追趕。曹操懊悔不已。
魯肅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以後,周瑜大吃一驚,感慨萬分地歎道。
“諸葛亮靈巧的心思已達到神奇的程度,我不如他。”
兩袖清風
【釋義】比喻為官清廉,除了兩袖清風外一無所有。
【出處】明·都穆《都公譚纂》。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禦史。他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破格提拔他為河南、山西巡撫。盡管身居高官,他依然過著儉樸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朱祈繼位,這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專權。王振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為“翁父”。於謙看不慣他獨攬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於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於謙從來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裏,他就寫了一首題為《入京》七絕詩。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勵精圖治
【釋義】勵,振作。振奮精神,力求治理好國家。
【出處】漢·班固《漢書·魏相傳》。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死去。他沒有兒子,於是手握朝政大權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便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這就是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禦史大夫魏相根據曆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胡作非為,建議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對魏相極度怨恨和恐懼,便假借太後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後廢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後,先發製人,采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後,宣帝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各級官員;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相領著百官盡職盡責,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大展宏圖,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各司其職,國家很快強盛起來,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克勤克儉
【釋義】既能勤勞持家,又能節約。克:能。
【出處】春秋·孔丘《尚書·大禹謨》。
古時候,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洪水經常泛濫成災,每年都發生水災。人們害怕水患,都從內心裏希望加以治理。
堯帝時,鯀受堯的委派負責治水,九年沒有明顯效果。
舜帝時,把這一任務交給了鯀的兒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務,當時雖然他剛剛結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別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認真地察看了地形,吸收了前人失敗的教訓,廢棄了過去一貫采取的堵塞方針,采用了疏導分流的辦法。他日夜辛勞地帶領著百姓疏通河道,開渠築壩,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長達十三年的艱苦歲月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都沒進去看一眼,與群眾一起節衣縮食,同甘共苦,最後,終於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後,舜見他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職位讓給禹,他對禹說:
“大禹啊,你是一個最賢能的人,既能勤勞地治國,又能節儉地持家,是能夠擔當得起這個職位的。”
大禹開始不願意做皇帝,在舜的再三堅持下,禹才同意接替舜的職位。
束之高閣
【釋義】束,捆紮。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比喻棄置的人或物。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庾翼傳》。
殷潔是東晉時出身於高門貴族的名士,他從小就喜愛虛無玄妙的老莊之學,讀了許許多多有關玄學的書。不到二十歲,就已經名揚四方了。
一次,有人問殷浩:“將要赴任當官的人夢見棺木,將要得到錢財的人夢見糞土,這該怎樣解釋?”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官職和錢財,本來就是腐臭和糞土之類的東西。所以得官得錢的人都會夢見這類東西。”
殷浩的回答成為當時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從此,人們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員也來向他請教,他也成為有名的玄學家。當時正力圖收複北方的大將庾翼,請殷浩出任司馬。殷浩自命清高,沒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請,他仍然拒絕。還有一個叫杜義的名士,與殷浩一樣,也很清高,不願當官為朝廷出力。
庾翼對杜義、殷浩兩人從內心裏瞧不起,認為他們雖名冠天下,其實是徒有虛名,起不了什麼作用。他常對人說:“杜義、殷浩這類人,隻宜把他們像東西那樣捆起來,放在高高的樓閣上麵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樂業了,他們可能才願意出來做事。”
束蘊請火
【釋義】蘊:亂麻。將亂麻搓成繩向人求火。比喻求助於人或幫人排解糾紛。
【出處】漢·班固《漢書·蒯通傳》。
梁石君和東郭先生是東漢初期的兩位名士,他們平時隱居在深山裏,不問政事,有一次齊王的相國曹參向蒯通請教用人的問題,蒯通就想到了梁石君和東郭先生,蒯通知道梁石君和東郭先生隱居是由於參加過田榮的亂軍而蓋於世,而不願拋頭露麵,對於請梁石君、東郭先生出山,蒯通講了這個故事:
有位心地善良的老大娘樂於助人,村裏人都很尊敬她。一天,有戶人家丟失了一塊肉,婆婆認為是被媳婦偷吃了,一怒之下把她趕出家門。
媳婦很委屈,向老大娘說了這件事,老大娘安慰媳婦說,既然是冤枉的,就不要傷心,先回娘家去,我會設法讓你婆婆來接你回家的。
媳婦離去後,老大娘找了些亂麻,用來搓成一根引火繩,然後到丟失肉的婆婆家裏對她說:“大嫂,昨天傍晚有幾條狗不知從哪兒叼來了一塊肉,互相爭奪撕咬,鬥得好凶,有條狗被咬死在我家院子裏。我想向你討個火種,回去把這畜生的屍體燒了。”
那婆婆一聽馬上就意識到,家裏丟失的那塊肉是被狗叼去的,錯怪了媳婦,馬上叫人把媳婦請回來。從此,婆媳之間和好如初,老大娘也感到非常高興。
蒯通講完了這個故事後又說:“你看,這老大娘用搓亂麻為引火繩去討‘火種’的辦法,幫助了那個受冤枉的媳婦,梁石君和東郭先生就好比那受冤枉的媳婦,我該到相國那裏去討火種啦!”
蒯通拜見曹參後,向他提出一個問題:“有個婦人,丈夫死了才三天就要改嫁,還有個婦人,丈夫死了在家守寡,相國如要娶妻妾,會娶哪一個呢?”
曹參以為他是開玩笑,說:“我看該娶那個守寡的。”
蒯通對於曹參的回答很滿意,也很願意梁石君和東郭先生出山為朝延出力,建議道:“相國既然對人才非常看重,就應該馬上派人把梁石君和東郭先生請出山。”
曹參也采納了蒯通的建議,讓人進山把梁石君和東郭先生請出山,給予他們很高的待遇。
束裝盜金
【釋義】整理服裝,偷取財物。後形容無端受懷疑。
【出處】漢·班固《漢書·直不疑傳》。
直不疑是西漢時孝文皇帝的一個郎官,平常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看門,充任車騎,有一個老郎官解甲歸田收拾行裝時,把同住一起的小夥子的銀兩誤裝進自己的行包,卻渾然不知,告辭眾人上路了。
沒過一會兒,小夥子發現銀兩不見了,翻箱倒櫃,也沒找到。小夥子號陶大哭起來,這可是他平時省吃儉用攢下來的。一家人全指望他的收入過日子呢。
小夥子悲悲戚戚的,引來不少人圍觀,大家議論紛紛,忽然低一陣高一陣的鼾聲傳來,眾人循著聲音一看,原來是同舍的直不疑在呼呼大睡。
同事丟了銀兩,他不聞不問,好像沒事人一樣,居然睡得挺香!大家仔細想想,同屋隻有三個人,老郎官為人忠厚,而直不疑平時行動詭秘,不是他拿了銀兩,還有誰呢?
小夥子也在懷疑直不疑,情急之下,上前猛推直不疑,將其推醒並要求直不疑道:“你拿了我的銀兩,那是我的求婚錢,你快還給我!”
直不疑不知道亂哄哄的出了什麼事,揉揉惺鬆的睡眼,連說:“哦,是的,是的,對不起,對不起。”
在眾人鄙視的目光下,直不疑用東西到集市上換了銀兩,如數還給他,大家這才散了夥。
過了幾天,老郎官回來了,他摸出一包東西,遞給小夥子,滿臉羞色,原來,他回到家打開行囊,發現多了一包銀兩,才知道自己老眼昏花,誤拿了別人的東西,又匆匆趕回來把銀兩還給他。
這下,小夥子恍然大悟,直不疑根本沒拿他的東西,是自己冤枉了他,於是十分慚愧地請求直不疑原諒。
遠交近攻
【釋義】指交際遠國,而攻伐近鄰之策略。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秦策》。
戰國時代,秦昭襄王就當前形式和治國要領向當朝宰相張祿請教。
張祿說:“今日論起秦國的地位來,哪個國家有這麼多的天然屏障呢?論起秦國的兵力來,哪個國家有這麼多的兵車,這麼強大的士兵呢?論起秦國的老百姓來,任何國家的老百姓也沒有這麼遵守紀律,愛護國家的!除了秦國,哪個國家能夠號令諸候,統一中國呢?大王雖說是一心想要統一天下,可是幾十年來卻沒有大的成就,這就是因為秦國隻知道一會兒跟這個諸侯訂立盟約,一會兒跟那個諸侯打仗,根本沒有一個一貫的政策。聽說最近大王又上了武將們的一個大當,發兵去打齊國。”
秦王插嘴說:“這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張祿說:“齊國離秦國那麼遠,中間隔著韓國和魏國。要是出去兵馬少了,或許會被齊國打敗,讓各國諸侯取笑;要是出去的兵馬多了;國中也許會出亂子。就算一帆風順地把齊國打敗了,也不過叫韓國跟魏國現成撿利,大王又不能把齊國搬到秦國來。當初魏國越過趙國把中山打敗了,沒想到中山後來反給趙國並吞了去,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中山離趙國近,離魏國遠嗎?我替大王著想,最好是一麵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麵去打韓國和魏國。離著遠的國家既然跟我們有了來往,就不會來管跟他們不相幹的事情。把近的國家打下來,就能擴張秦國的地盤,打下了一寸土地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把韓國跟魏國兼並了之後,齊國和楚國還站得住嗎?這種像蠶吃桑葉似的由近而遠的法子叫‘遠交近攻’,是個頂妥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