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盡忠報國
【釋義】竭盡忠誠,報效國家。
【出處】唐·李延壽《北史·顏之儀列傳》。
顏之儀是南北朝時期北周一位剛正不阿的大臣。當時的北周,依仗國強勢大,經常挑起事端,多次進攻南方城池,掠奪大批財物。周宣帝不按國家法令辦事,刑政混亂,隨意發布命令。顏之儀見此情形,直言勸諫,一點情麵也不留。周宣帝對他非常反感,一次,曾經想殺他。朝中大臣們一直為顏之儀求情,周宣帝才饒恕了他。
周宣帝當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年幼的周靜帝繼位。這時朝廷大臣劉昉、鄭澤想讓戰功卓著、大權在握的外戚將軍楊堅做丞相,輔佐周靜帝,卻又擔心大臣們不服,就偽造了周宣帝遺詔,請顏之儀簽署發放。顏之儀知道周宣帝生前沒有留下這樣的旨意,堅決不肯簽署偽造的遺詔。楊堅聽說後,既氣又急,便叫劉昉把起草好的詔書給顏之儀送去,顏之儀義憤填膺,指著劉昉罵道:“如今皇上崩駕,新主年幼,你們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為什麼偏偏要把皇室大權送給別人!我顏之儀唯有一死而已,不能欺騙、背叛先帝!”
劉昉見顏之儀不願屈服,就代替他簽署了遺詔。楊堅掌權後,就把顏之儀貶到西疆當郡守去了。七畫
求田問舍
【釋義】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詢問房價。指隻知買田置屋,謀求個人私利。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陳登傳》。
陳登是漢獻帝建安年間的廣陵太守,他在任時,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百姓對他讚譽很高。
一次,陳登的一位老朋友許汜到下邳來拜望他。陳登知道他是個胸無大誌,隻知求田問舍的庸人,因而對他十分冷淡。
晚上,許汜在陳登家中留宿,陳登獨自高臥在上床,卻把許汜安置在下床,許汜受到如此冷遇,便對陳登懷恨在心。
幾年後,許汜投奔到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一天,劉表、劉備和許汜三人在一起談天閑聊,評點天下的英雄人物。
許汜借這個機會,故意汙蔑陳登說:“陳登這個人,徒有虛名,他待人粗暴無禮,十分狂妄蠻橫,算個什麼英雄啊!”
劉備問許汜:“你說陳登粗暴無禮,這有何根據呢?”
許汜氣憤地把幾年前拜遊陳登一事細細地說給劉備聽,劉備聽後不僅沒同情許汜,反而教訓許汜:“你隻知道求田問舍,而不知道憂國憂民,以天下安危當己任,當然得不到陳登的青睞。”
許汜聽了,羞得麵紅耳赤,一言不發。劉備又譏笑道:“虧得你遇到的是陳登,如果碰到我的話,我將睡在百尺高樓之上,而讓你席地而睡,這就不僅僅是上床與下床的差別啦!”
邯鄲學步
【釋義】學邯鄲人走路。比喻模仿不得法,或照搬別人的一套反而出醜。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秋水》。
戰國時,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都城邯鄲人走路的步法非常優美,走路的姿式非常好看,便不顧路途遙遠,特地到邯鄲去學步法。
少年到了邯鄲,見那裏人走路的步法確實與壽陵的人不一樣,並且比壽陵的人要優美得多。他覺得不枉此行,打算好好地學。
怎樣學呢?開始他隻是看人家怎樣走,回到住處憑記憶學著走。後來覺得這樣容易遺忘,便跟在人家後麵摹仿著走,他發現每個人的走法仍然不一樣。但不知為什麼,他總覺得學不像。
這是什麼原因呢?他想來想去,是自己太習慣原來的步法。於是重新開始,完全放棄原來的步法,完全照邯鄲人的步法走路。
不料,這一來更糟糕了。他走路時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既要注意手腳如何移動,又要注意上身如何擺動,甚至還要計算移動的距離和擺動的幅度。結果,每走一步都弄得滿頭大汗、緊張萬分。
少年越學越累,一連幾個月都沒有學會,反而把自己原來的步法給忘記了,身上的錢也花光了,最後隻得爬著回到壽陵。
投袂而起
【釋義】一揮袖子站立起來。形容決心奮起。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四年》。
楚穆王在公元前617年,聯合鄭、陳、蔡三國進攻宋國,宋昭公臣服。楚穆公去孟諸澤打獵遊玩,他的臣子申舟因為宋昭公遲到且未點燃起事先說好的火炬而責打為宋昭公駕車的官員,使宋昭公君臣顏麵無光。
三年後楚穆王死去,兒子即位,史稱楚莊王。一次,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途中要經過宋國,按慣例應向宋國借道。但楚莊王根本瞧不起宋國,命申舟不必借道就通過宋國。申舟因當年曾經侮辱過宋國君臣,怕他們乘機殺了自己。但楚莊王還是堅持申舟隻管前往,說如有不測,他立即出兵討伐宋國。
申舟進入宋國後不久,就被發現形蹤並扣留下來,終於被殺。楚莊王勃然大怒,立即投袂而起,劍也未佩上,就快步出宮,到軍營命令將士征伐宋國。但由於宋國軍民竭力抵抗,楚莊王無法取勝,隻好撤兵返國。
投筆從戎
【釋義】戎:指軍隊。從戎:參軍。棄文從軍。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是西漢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小兒子,《漢書》的編撰者班固的弟弟。他從小胸懷大誌,雖然不注意修飾外表,不拘細節,但很孝順長輩,常常在家幹粗活、累活。他擅長辯論,並且閱讀過各種圖書和典籍。
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被召到京城洛陽做官,30歲的班超與母親隨同前往。由於家境貧寒,他經常替官府抄寫書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時間久了,班超對整天抄抄寫寫非常厭煩,覺得長期幹這種事沒有出息,生活枯燥無味。一天,他正在埋頭抄書,突然心有所感,把筆一扔,感歎地說:
“大丈夫應該有雄才大略,也應當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到西域去建功立業,取得高官厚祿,怎麼能老是這樣埋頭在筆硯之間抄書呢!”
同他一起抄書的人聽他說這話都不以為然,譏笑他是異想天開。班超義正辭嚴地說:
“你們這些庸碌無為的小人,怎麼能理解壯士的誌向呢?”
不久,班超參加了軍隊。他作戰英勇,身先士卒,不斷得到升遷,終於成了東漢的名將。
後來,漢明帝又讓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過程中,他隻帶著數十個隨從,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加強漢朝和西域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聯係,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英名永傳後人。
投鼠忌器
【釋義】想扔東西打老鼠,又擔心砸壞它旁邊的物器。比喻有所顧忌,不敢放開手腳做事。
【出處】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西漢文帝時的賈誼,一直主張改革政治缺陷。由於觸及到一些保守派的利益,受到權貴們的堅決反對和打擊,多次受貶,但他立誌改革舊製的主張不動搖。後來,賈誼寫了著名的奏章《論政事疏》,呈給漢文帝。在這道奏疏中,他係統地說明了自己的政治見解。他的主張之一就是要求漢文帝堅決實行嚴格的等級製度。他認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下邊的大小官吏,好比一級一級的台階,應該界限分明,有主有次,不可混淆,做到尊卑有序。百姓犯了罪,可用在臉上刺字、割鼻子、砍腳、鞭打等手段去懲治,而王侯大臣犯了法則不能采用這些刑罰,應當用“廉恥節禮”等封建道德進行約束。王侯大臣犯了天大的罪,也隻可賜他們一死(讓他們自殺),因為他們是皇帝身邊的達官貴人。在奏章中賈誼還引用一個諺語:“欲投鼠而忌器。”對於王侯大臣們的處罰也是這樣,他們是皇帝身邊的人,對他們施用懲治老百姓的刑罰,就會損害皇帝的尊嚴,意思是不能因小失大。
投鞭斷流
【釋義】把馬鞭子投入江中,就能把水流截住。形容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
東晉時,黃河以北的匈奴、鮮卑、羌、羯、氐五個少數民族先後建立了國家,氐族中的苻姓建立了前秦。公元382年,前秦皇帝苻堅在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後,準備進攻東晉。為此,他把文武官員召集起來,對大家說:
“自從我當皇帝以來,前秦的國力日漸強大,地盤也由小轉大,在北方已沒有任何國家敢來與我抗衡。但是,南方的晉朝還占據著大片肥沃的土地。每想到這裏,我就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如今我已擁有百萬大軍,可說天下無敵。我想親自率領大軍伐晉,大家以為如何?”
大殿上沉默了好久,才有左仆射(一種高級官職)權翼起身說話:
“目前晉朝有宰相謝安執政,君臣團結,上下一心,將士士氣很高,要想消滅它恐怕還不到時機。望陛下三思。”
苻堅聽了,認為權翼是長敵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緊繃著臉不高興,但嘴上仍然說:
“好吧,那麼再請其他幾位大臣談談自己的看法。”
過了一會兒,太子左衛率(護衛太子的官員)石越說:
“陛下,目前咱們雖然兵多將廣,但晉軍還占據著長江天險,對我們極為不利。咱們如強行渡江,勢必會造成很大損失。還請三思而行!”
接連兩位大臣都反對攻晉,使苻堅非常惱火。於是他傲慢地說:
“長江有什麼了不起?憑我有百萬大軍,隻要我下令讓每個士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就足以截斷長江的水流!”
苻堅氣呼呼地回到內宮,太子苻宏又來勸說他別草率行事,但他仍然聽不進去,一意孤行。第二年,他終於親自率領90萬大軍,向東晉發動進攻,結果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從此以後一蹶不振。
投膏止火
【釋義】膏:指油。以油去滅火,結果火越燒越旺。比喻舉措不當,適得其反。
【出處】宋·歐陽修《五代史記·安重誨傳》。
安重誨是五代後唐時權力很大的大臣,後唐有一個附屬國稱為吳越,國王錢鏐。有一次,安重誨派自己寵信的官吏韓玫和烏昭遇到吳越。韓玫驕橫傲慢,仗勢欺人,出使以後韓攻多次淩辱烏昭遇。出使回來以後又誣陷烏昭遇,致使烏昭遇冤死,錢鏐脫離後唐。
潞王李從珂是明宗的養子,受明宗寵愛。安重誨認為潞王以後必然是國家的禍患,必須暗中設法除掉他,於是假傳聖旨給楊彥溫,圖謀對付潞王。明宗得知後,派人引誘活捉楊彥溫並加以審問,安重誨怕事情敗露,搶先殺死楊彥溫以滅口。
孟知祥和董璋鎮守四川,二人都懷有異心,安重誨就派心腹將士戍守,牽製他們的力量,以防緊急情況。孟知祥和董璋明白這是對付自己的,便先下手為強,起兵反叛。後人評論說:安重誨以天下為己任,力圖對國家有所作為,但他輕信韓玫,絕斷了錢鏐的稱臣之路;置楊彥溫於死地,而不能除去潞王李從珂這一隱患;孟知祥、董璋叛亂,結果導致了四方騷動,這如同投膏止火,反而加速了火勢,導致禍亂的發生。
拋磚引玉
【釋義】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不成熟的意見或文字,引出別人的高見。
【釋義】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唐朝時,有一名高僧名叫從稔禪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經常在寺裏給和尚們講經說法。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能理會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眾僧晚參,從稔禪師故意說:
“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
此時眾徒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稔禪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
“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還不如磚的土坯!”
據《曆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暇,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讚賞,人們因此稱趙暇為“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暇的詩才。他聽說趙暇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岩寺遊覽,便先趕到靈岩寺,在寺前山牆上題詩兩句,希望趙暇看到後能添補兩句,續成一首。果然趙暇遊覽靈岩寺看到牆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順手在後麵續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暇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暇的佳句,後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暇並非同一朝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詩之說不可信,隻是由於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便把它當作成語“拋磚引玉”的由來。
報仇雪恥
【釋義】報冤仇洗恥辱。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孫堅傳》。
漢朝末期,17歲的東吳少年孫堅,有一次與父親做船從富春到錢塘。途遇海賊分贓,孫堅不顧其父和船家的阻撓,提刀上岸,佯裝領兵前來圍剿,嚇退了海賊保全了貨物。
黃中起義時,朝廷派中郎將朱儁討伐。朱儁委任孫堅為佐軍司馬。在攻打宛城時,孫堅第一個攀上城頭,立了大功。
孫堅率軍北上,聲討董卓。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既不肯借糧,又不肯讓路,都被孫堅殺死。
孫堅名氣大振繼爾被袁術封為破虜將軍。任豫州刺史,派部下在城外設酒席相慶。飲酒間,董卓軍隊數萬人忽然到來,鼓聲不絕。孫堅讓士兵依次列隊進城,自己則對客人舉杯勸飲,鎮定自若,殿後入城。
董卓部眾圍城,孫堅頭裹紅巾,開城迎敵,紅巾飄拂,所向無亂,陣前斬殺董軍都督華雄。
董卓忌憚孫堅勇猛,令將軍李傕前來議和,孫堅不應,下令從速進軍董卓大本營洛陽,董卓便焚毀洛陽退入關內。
漢獻帝初平三年,袁術令孫堅征荊州,襲擊劉表。劉表遣黃祖抗戰。孫堅大敗黃祖,渡漢水,圍襄陽。黃祖部將呂公屯兵峴山,孫堅親率部騎上山視察地勢,呂公的弓箭手躲在樹叢中,用亂箭射中孫堅腦門。孫堅不幸去世。
孫堅大兒子孫策收斂父屍,葬於江南。孫堅的部眾被袁術兼並。
丹陽張紘是當世奇士,孫策去見他說:“先君誌在扶危濟世,竟為黃祖所害。我雖然幼稚闇弱,但有誌完成先君遺願,報仇雪恥,成為朝廷外藩,請問計將安出?”
張紘指點他走孫堅道路,先招兵買馬,然後率眾投奔舅父丹陽太守吳景,壯大聲勢,再攻取荊州、揚州,以江南為根據地。可他說:“除奸安民,功業可以上追齊桓公、晉文公,豈能以區區一方藩鎮來約束自己呢!”
孫策去見袁術,袁術認為孫堅的隊伍應交孫策統治,便把孫堅的隊伍交給孫策,孫策帶領隊伍,東征西戰,取得了江東六郡,為其子孫權建國奠定了基礎。
杞人憂天
【釋義】杞國人擔心天要塌下來。比喻沒有根據的憂慮是不必要的。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天瑞》。
從前,杞國有個人,一天到晚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整天提心吊膽害怕天要塌下來,地會陷下去。一天,他走在曠野上,心想這時候天要是塌下來,連個躲的地方都沒有,肯定會被砸成肉餅的。他躲進房屋裏,又想天要是這麼一大塊地砸下來,房屋不也被砸倒了嗎?砸倒的房屋不也要壓到自己頭上來了嗎?
他像一頭喪家之犬東奔西逃,突然,他發現路邊有個山洞,趕忙爬進洞裏躲起來,這下他徹底放心了,悠悠然地觀賞洞外的風光。有藍天、白雲、綠樹,心情舒暢極了。但他馬上又想如果天塌下來不把洞口堵死了嗎?暗無天日,不憋死,也一定餓死。他趕忙竄出去,連滾帶爬地來到大路上。天瓦藍瓦藍的,幾朵白雲悠悠飄過。看見天離地麵還很遠,一時半時還塌不下來。這樣想著,他才放心走起路來。
走不多遠,到了一塊窪地,突然,他驚叫起來:“這塊地不是陷下去了嗎?”他拚命似地大聲叫喊,就越覺得陷得深。他沒命地往高處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坐到一條路上,連連說:“真險,真險。”
前麵一條石子路,大風過處,塵土飛揚,他趕忙閉上眼睛,不料,腳踩著的石子滑了一下,他以為地動起來,所站的地方馬上就要陷下去了,陷成一個洞,下麵水冒上來,上麵石子落下去,自己就會在中間活活埋葬,於是趕快挪開!可是每移到一個地方,他都覺得隻有這地方才會陷,別的地方不陷,又胡亂地亂跑一通,看到一棵大樹,猛地一躍,抓住樹枝,誰知抓著的樹枝承受不了他的重量,斷了,他重重地摔到地麵上,爬起來,一瘸一拐地往家裏走去。
當他看到自己那座破房子的時候,他眉頭緊皺,如果呆在家裏,地陷了,怎麼辦?最佳的辦法是房屋要建得像一艘船,地陷了,還能飄在水麵,再做幾把槳,還能乘風破浪,哈哈,妙主意!可是,他轉念又想,要是水麵也塌了呢?和房屋一起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有始無終地墜落,怎麼辦?想著想著,他不敢睜眼,神情恍惚,到家就睡著了。
花言巧語
【釋義】原指辭藻華麗的修飾而內容空洞的言語或文章。後多指虛假而動聽的話語。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
《西廂記》中有一段紅娘捎書的故事。
張生愛慕鶯鶯,寫了一封情書,托鶯鶯的丫環紅娘悄悄帶給鶯鶯。鶯鶯也愛慕張生,但是老夫人(鶯鶯的母親)不許他們相愛,隻準他們以兄妹之禮相待。因此,鶯鶯看了書信,不敢表露喜色,卻故意裝作發怒,說道:“我是相國的小姐,誰敢將這簡帖送來戲弄我。”還罵了紅娘幾句,當即寫了回信,讓紅娘即刻送回去,並且說:“看他下次再敢這般!”其實回信中寫的卻是密約張生夜間在月下相會。鶯鶯的這般作為,早被聰明伶俐的紅娘識破,心裏暗覺好笑。當她替鶯鶯給張生送回信時,便調皮地問鶯鶯道:“小姐的信裏寫的是什麼內容?莫不是用心撥雨撩雲?我好意為你傳書寄信,你卻騙我與他毫無關係。如今,我已經看出你們的破綻來了。小姐為什麼心跳、臉紅?”
鶯鶯笑道:“我和張生是以兄妹相稱,焉敢如此!”
紅娘道:“小姐在人前莫要巧語花言了,沒人的時候便想張生,背地裏愁眉苦臉,流眼淚。放心吧,你的回信我一定送到,你們的事,我一定替你們瞞著不說。”
紅娘的一番話,說得崔鶯鶯低著頭,滿臉漲紅而又眉開眼笑。
蘆中托渡
【釋義】在蘆葦中求渡。比喻靠人幫助脫離險境。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伍子胥逃離楚國,向吳國方向逃去,楚王派人追趕,伍子胥在途中被當地官吏截住,伍子胥為了脫身騙那官吏說要去找丟失的珠寶,官吏就放了他。
伍子肯就往渡口跑去。來到江邊的時候,遠處追兵的呐喊聲和兵器的鏗鏘聲陣陣傳來,伍子胥感到情況萬分危急,趕緊跳進蘆葦叢裏藏起來。這時江麵上正好一葉孤舟逆流而上,一個漁夫坐在船頭奮力劃槳。伍子胥看見了,一邊揮手,一邊小聲叫道:“漁夫,請幫幫忙渡我過河!”
漁夫裝著沒聽見的樣子卻,劃著船兒慢慢靠近伍子胥,隻聽見漁夫唱道:
“日月多麼明亮,時光飛逝,夜色黑暗;
先生莫要著急,君子相會,蘆葦叢裏。”
伍子胥聽明白了漁夫的意思,回頭又躲進蘆葦叢裏。船靠近岸邊,漁夫又唱道:
“夕陽西下,我心憂傷;
月已馳落,何不渡江。”
唱過兩遍,伍子胥已跳上船,一會兒就渡過了寬闊的河麵。
伍子胥從渡口登岸,漁夫為他端來米飯、魚羹和一盆肉湯。二人吃完,伍子胥解下身上的寶劍送給漁夫,說:“這是我先父傳給我的,上麵鑲著七顆星,能值百兩黃金,請你收下。”
漁夫連忙謝絕,說:“我聽說楚王懸賞,誰抓住伍子胥,就賞給他5萬石穀子,加封執圭的爵位。我怎麼會貪圖你的寶劍呢?”又勸道:“時候不早了,你莫要逗留太久,夜長夢多,還是趕緊離開吧,免得被人抓住。”
伍子胥為了日後報答老漁夫,想要知道老漁夫的名字,可老漁夫沒有直接告訴他,隻說是漁夫中的老漁夫,伍子胥無奈,隻好一再道謝之後走了。
勞苦功高
【釋義】表示出了大力,吃了大苦,立了大功。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率軍攻占秦朝都城鹹陽後,派兵駐守函穀關。不久,項羽率大軍到了函穀關。他聽說劉邦已經攻下鹹陽,非常生氣。進關後,把軍隊駐在鴻門,準備與劉邦一決雌雄。
當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而劉邦的軍隊隻有十萬人,形勢對劉邦非常不利。項羽的叔父項伯,是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的朋友。他怕張良跟著劉邦送死,連夜路去勸他逃走,張良就陪項伯去見劉邦。經過張良和劉邦的解釋,項伯答應從中調停,並叫劉邦第二天親自到鴻門去向項羽謝罪。
第二天,劉邦帶了一百多隨從人馬來拜會項羽,終於取得了項羽的諒解。當天,項羽留劉邦一起喝酒。席間,項羽的謀士範增讓項羽的堂弟項莊以舞劍助酒的名義刺殺劉邦。項伯也拔劍起舞,以身體掩護劉邦。
張良見形勢不妙,便到營門外麵找到與劉邦同來的將領樊噲,並通報了席上的情景。樊噲立刻一手握劍,一手拿盾牌護身,衝進營門,拉開軍帳的帷幕,睜大眼眼看著項羽。他惱怒得頭發上豎,連眼眶也都要裂開了。
項羽見了樊噲,忙按著劍,挺直上身問道:“這個人是在做什麼呀?”
張良回答說:“這是沛公的參乘樊噲。”
項羽這才放下劍把,說:“好一位壯士!賞他一杯酒喝!”
在旁侍候的人聽了,馬上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接過酒來一口喝幹。項羽又說:“賞他一隻豬肘。”
在旁侍候的人立刻給樊噲一隻生的豬肘。樊噲先把盾牌放在地上,再把豬肘放在盾脾上,拔出劍,一塊一塊地切下來吃。項羽看了讚道:“真是壯士!還能喝酒嗎?”
樊噲說:“我連死也不怕,區區一杯酒算得了什麼!我還有幾句話奉勸大王:從前,秦王殘暴得像虎狼一樣,殺人惟恐不多,處罰人惟恐不重,因此天下的人都反對他。楚懷王跟起義的將領約定說:‘誰先攻破秦軍進入鹹陽的,就當秦王。’現在沛公先攻破秦軍,進入鹹陽,城裏的東西一絲一毫也不敢動,等待大王到來。他派遣將士守住函穀關,原來是防備其他的隊伍進出,怕發生意外。沛公這樣勞苦功高,不但沒有封侯的賞賜,大王反而聽信小人的話,要想殺有功的人,這是在繼續走秦朝敗亡的道路。我認為,大王不應該這樣做啊!”
項羽聽了樊噲這席話,無話可答,隻說了聲“坐吧”。於是,樊噲就在張良旁邊坐下。
席間,劉邦趁上廁所時機和樊噲不辭而別返回漢營,避免了殺身之禍,叫張良把白璧和玉鬥分別交給項羽和範增,範增卻把給他的玉鬥摔得粉碎,因為他知道,放劉邦回去,無疑是放虎歸山,可這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弄巧成拙
【釋義】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卻幹了蠢事。
【出處】宋·佚名《宣和畫譜》。
北宋時,有一著名的畫家,名叫孫知微。有一次,成都壽寧寺請他為寺院畫一幅《九曜圖》,他畫好草圖以後,因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們找來,說:“這幅畫的輪廓我已經畫好了,剩下著色的工作,你們幾人接著做吧,一定要認真做好。”
老師走了以後,弟子們爭先恐後地準備上色,可是,忽然發現圖中水星菩薩的侍從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個學生說:“老師平時畫瓶,總要在瓶上畫一束鮮豔的插花,這一次可能匆忙當中忘了畫上,我們給補上吧。”大家都一致讚同他的意見,於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畫上一枝粉紅色的蓮花。
第二天,孫知微歸來。當他看到水星菩薩的侍從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蓮花時,氣憤得吼叫起來:“《道經》中說,這水星菩薩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來鎮妖伏水的寶貝。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隻普通的花瓶了。你們這是弄巧成拙啊!”
弟子們一個個都嚇得不敢吭聲,紛紛低頭認罪。
赤壁鏖兵
【釋義】赤壁:地名。鏖兵:激戰。形容經過苦戰取得勝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曹操於公元208年,率領80萬大軍前去征討東吳。東吳想要與劉備結盟,但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是在諸葛亮等的努力下,結盟終於成功,兩國展開陣式與曹軍對峙長江兩岸。
戰爭一打響,曹軍軍士疲憊,不習水性、不善水戰等弱點暴露無遺,周瑜又采用了部將黃蓋“詐降火攻’的妙計。這天晚上,東南風十分猛烈,黃蓋安排10隻戰船走在前麵,到江中張起風帆,其餘船隻依次進發。待離曹軍2裏不到一點,東吳船隻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像箭一樣飛快衝人曹軍船隊。一會兒,濃煙烈火布滿天空,風助火威,差點燒光了曹軍戰船,還蔓延到岸上軍營。曹軍兵士戰馬燒死溺死不計其數。周瑜統率精兵窮追不舍,曹操帶著殘兵敗將從華容道徒步逃奔。劉備、周瑜水陸並進,一直追到南郡,曹操率殘部回到北方去了。
赤壁鏖兵粉碎了曹操,吞並了東吳,進而一統天下的野心;赤壁鏖兵也奠定了三國局麵。
赤膊上陣
【釋義】打仗不穿鎧甲,脫了衣服上陣。形容不顧一切。也比喻壞人脫下偽裝,公開地幹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