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先憂後樂
【釋義】在別人憂慮之前憂慮,在別人享樂之後享樂,現多指一些奉獻精神。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範仲淹傳》。
1043年身為參知政事的範仲淹見行政方麵有許多弊端,因而提出改革的十項意見,這改革因與以宰相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發生衝突,遭到他們的反對而沒有實行,範仲淹也被貶為鄧州知州。
在鄧州上任,範仲淹寫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嶽陽樓記》。《嶽陽樓記》先寫了嶽陽樓的始末和規模,接著寫被貶放逐的官吏和失意文人的覽物之情,最後一段是作者的議論,原文是這樣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大意是這樣的:“唉!我曾經研究過曆代仁人誌士的思想。他們的表現與被貶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古代的仁人誌士不因為美景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的處境不好而哀傷。他們處在宰相那樣的高位,就為自己的百姓憂慮;身處偏僻的江湖之上,就替自己的國君憂慮,這就是說,入朝當官憂慮,退居為民也憂慮。既然這祥,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有歡樂呢?如果有人問他們,他們一定會說:憂慮在天下百姓之先,歡樂在天下百姓之後。啊!除了這種人,我還能和誰是誌同道合的朋友呢?”
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情懷感人至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簡縮為“先憂後樂。”
先發製人
【釋義】先行下手,采取主動措施製服對方。
【出處】漢·班固《漢書·項籍傳》。
秦朝末年,百姓因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殘暴統治,紛紛揭竿而起,其中陳勝吳廣起義軍聲勢最大。會稽郡守殷通接見項梁,想聽聽項梁對起義軍的看法。
項梁大聲地說:“現在大江兩岸的人都起來反對暴秦統治了,這表明秦朝氣數已盡了。這時候,先動手可以控製別人(先發製人),後動手會被別人控製。”
殷通說:“聽說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軍,看來,起事隻有靠你了!”
項梁一直就想取殷通而代之,所以他走出門外小聲地叮囑侄兒項羽幾句,又回來對郡守說:“請你召見項羽。”
殷通剛叫完項羽的名字,就見門外走進來一位健壯勇猛的青年,手裏拿著一把寒光逼人的長劍。殷通一邊打量著,一邊不停地稱讚:“一位勇士,真是將門虎子啊!”項羽走到他身邊停住了,這時項梁對他使了個眼色,項羽馬上一劍殺了殷通。項梁、項羽提著殷通的頭,帶著官印綬帶,來到郡府,又殺了百來個大小官吏,其他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上,不敢起身。
接著,項梁四處派人召集自己的舊友和相識的豪強、官員,告訴他們已殺掉了郡守,最後說:“現在我們必須要發動吳中的軍隊,迅速攻打周圍各縣,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對各縣實施直接的統治。先割據吳中一帶,爭取主動。”
先禮後兵
【釋義】先以禮相待,如不能解決問題,再用武力處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魏武帝曹操帶兵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謙立即派人請求劉備出兵解圍。劉備便率領關羽、張飛和趙子龍等一班人馬,衝入曹軍,殺出了一條血路,進入徐州城內。陶謙將劉備請入府衙,取出徐州太守官印讓給劉備,說:“當前國事紛亂,朝綱不振,你是漢室宗親,正該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甘願將徐州相讓……”
二人推來推去,沒有結果。府吏們相勸說:“今日兵臨城下,還是先商議退兵之計為好,讓位之事可容日後再商量。”
劉備答應說:“我先給曹操寫封信,勸他退兵,如果他不答應退兵,咱們再和他交戰也不遲,這叫做先禮後兵。”
曹操看完信,罵劉備說:“劉備算什麼東西?膽敢來教訓我!將送信的人給我斬首,全軍上下馬上攻城。”
曹操的謀士郭嘉勸諫說:“最好別這樣做,劉備遠來救援,先禮而後兵,這是很合乎禮節的,我們應該用好話去安撫他,鬆懈他們的鬥誌,然後再攻城,徐州城就可以順利地拿下了。”
曹操於是盛情款待信使,又給劉備寫回信。這時,忽然有流星探馬報告說呂布的軍隊已經攻破兗州,正進攻濮陽。曹操頓時大驚道:“兗州有失,我們就無家可歸了,馬上撤出徐州!”
郭嘉又對曹操說:“我們何不就此給劉備賣個人情,就說看在他的麵上我們退軍了!”曹操點頭,重新給劉備寫了一封信。
先斬後奏
【釋義】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將罪犯殺死以後再奏報皇帝。後泛指先采取行動,再向上報告。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
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寫過一部《竇娥冤》的戲,說的是有個寡婦竇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張驢兒的迫害,被誣告殺了人,糊塗官府斷案不明,嚴刑逼供,結果判竇娥死刑,臨刑時竇娥在刑場上指天發誓,哭天喊地地說:“死後必定血濺白練,六月下雪,大旱三年,以表白自己的冤枉。”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當上了大官參知政事,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汙吏,才替女兒竇娥鳴冤昭雪。
《竇娥冤》第四折中,講的就是竇娥父親竇天章,在京城一舉中第,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他想念女兒竇娥,尋她不著,十分傷心,眼睛哭花了,頭發愁白了,又見楚州三年大旱不雨,心中十分煩悶。夜間燈下觀看案卷,遇上女兒竇娥托夢與他……
戲中有這樣一段話:“隻因老夫廉潔清正,剛正不阿,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體察貪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
問牛知馬
【釋義】從牛的價錢中可知道馬的價錢,比喻一個人可以從側麵推究,料知事情真相。
【出處】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
漢朝有個人叫趙廣漢,擅長用“鉤距”法來處理各種事情,如果他想知道馬價的話,首先不問馬價,而問其它如牛、羊等價,最後才問馬價,進行比較。他當過小官,對郡中的盜賊,鄉裏的豪俠所在地,以及屬下官吏暗中收取賄賂的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富人蘇回被兩個歹徒綁票,向他的家人勒索錢財,不一會兒,趙廣漢就帶人趕到賊人家。他讓長安丞龔奢敲門,警告賊人說:“你們把人質放了,出來自首,一定會好好對待你們,如果正好遇上皇上頒發大赦令,也許還可以免去死罪。”兩個賊見趙廣漢這麼快就追蹤過來,嚇得趕緊開門出來,叩頭請罪。趙廣漢將兩人送到監獄裏,讓獄卒以禮相待,整天好酒好肉。到冬天兩人被判處死刑,趙廣漢還預先為他們置辦棺材和喪葬用的物品,並將情況據實以告,兩人都說:“死無所恨!”
趙廣漢不但在抓捕壞人,處理案件方麵頗有神效,而且在行政處理,和管理方麵也深得百姓稱頌。
閉關卻掃
【釋義】指不再掃門接客,形容屏跡深居,不與外界來往。
【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江淹<恨賦>》。
趙壹是東漢時期一個品德高尚的讀書人,當時他給郡太守袁逢當幕僚,卻不知袁逢是個偽君子,他與奸臣同流合汙。
袁逢為了裝出喜交名士的樣子,經常屈尊前往趙壹家中拜訪。每次袁逢前來,趙壹都大開正門,並讓人把庭院中的通道打掃幹淨,以表示自己對袁逢的敬意。
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壹發現了袁逢和奸臣勾結,心中十分惱怒,他也不向袁逢說明理由,毅然辭去了幕僚的職務。
袁逢不知道趙壹已看清自己的真麵目,仍去拜訪趙壹,他來到趙壹家門口,隻見大門緊閉,門前通道上也一片狼藉,無人打掃。袁逢對守門的莊客說:“請你通報,說袁逢前來拜訪!”
趙壹此時根本不想見他,便叫莊客拒絕他的拜訪,並說他是個德行低下的小人,不願與之交住。
袁逢知道事情已敗露,無奈之下隻好走了。“閉關卻掃”從此而得來。
安如泰山
【釋義】像泰山一樣安穩,不可動搖。形容十分穩固。
【出處】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字叔,西漢人,是吳王劉濞府中的郎中。
漢景帝時禦史晃錯為了製約各方諸侯而要求漢景帝削減各諸侯的封地,這觸動了包括劉濞在內諸侯的利益。為了確保自己現有的利益,吳王劉濞聯合起來發動兵變。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
“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隻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
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曆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隻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
叛亂雖然在短時間內就被平息,但枚乘在這場叛亂中聲名大振,不幸的是在進京做官時,還沒到京城,就死於途中。
安居樂業
【釋義】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出處】春秋·老聃《老子》。
李耳是春秋時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據說,他剛出生時就有白頭發、白胡子,所以人稱“老子”。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毀壞了人們的淳樸,給人們生活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老子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情況是:
國家很小,人口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們。不要讓人民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舒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著,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都沒有交往。
安步當車
【釋義】從容步行,就當乘車一樣。又借指人能安於貧賤,自得其樂。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曰:“顏斶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娛。”
顏斶是齊國有名的高士,他應齊宣王之召進宮,沒有受寵若驚,就像在家裏一樣。當他隻走到距離齊宣王一定位置時就不再走近。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顏斶,走過來!”
不料顏斶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斶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怎麼行呢?”
顏斶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麵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斶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斶神色自若地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二萬兩。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斶,過來!顏斶,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車)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服?大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太卑鄙了!”
顏斶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就住在我這裏,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斶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麵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是您大王,而盡忠直言的是我顏斶。”
顏斶說罷就要離去,齊宣王看其是個難得之才,想挽留。但顏斶意已絕,不容改變,隻得作罷,顏斶飄然而去。
安然無恙
【釋義】平安無事,沒有受到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繼位,稱作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年紀小,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
趙威後是一個賢慧的中年婦女。她開始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對趙國進行了全麵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
“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感到很不高興,說:
“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您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麵,把尊貴的放在後麵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
“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就沒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就沒有君主?難道問候時能舍棄根本而隻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以後,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無恙”的故事,後來慢慢演化為成語“安然無恙”。
安於故俗
【釋義】形容思想守舊,喜歡按老一套辦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名叫公孫鞅,衛國人,所以又稱衛鞅。後來因為他在秦國變法有功,秦國封他在商地,因此後人又稱呼他為商鞅。
商鞅為強秦而變法。但在變法時與一些保守大臣發生分歧。其中有個守舊大臣叫甘龍,他的言論是古代人以不變法而治理社會,社會也照常繁榮穩定,變法實在是不必的!
商鞅駁斥甘龍說:“你這是安於故俗,平常的人安於老一套的習俗,沉溺於舊的見聞,這樣的人做官守法還是可以的。但不能與他們談論變法革新的道理,因為他們的思想過於保守了。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從古至今哪有不變化的道理呢?賢者智人變法更禮,而愚人不肖者不明變通,才阻攔限製實行變法!”
大夫杜摯也反對商鞅說:“反正效法古人是無罪的,遵循古禮是不會犯錯誤的!”
商鞅反駁道:“效法古人,有罪無罪更要根據情況而定,遵循古代也同樣如此。”並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商湯,周武的例子,一個是夏桀和殷紂的例子,說得秦孝公心悅誠服,商鞅的變法因此而實行下去。
安國之道,先戒為寶
【釋義】保障國家的安全,首先應作足夠的戒備。
【出處】佚名《吳子·料敵》。
吳起是春秋時魏國大將,因其戰功卓越,被任命為西河守。
有一次,魏文侯的兒子魏擊與吳起討論治國安邦的事情,魏擊說:“眼下的形勢對魏國不利啊,你看,秦國威脅我們西邊,楚國挨著我們南邊,趙國衝著我們北邊,齊國鄰著我們東邊,燕國阻絕我們後邊,韓國又盤踞在我們大門口。這六個國家的軍隊從四邊包圍我們,我真擔心魏國的前途呀!”
吳起毫不悲觀地說:“保障一個國家的安全,最有效力的法寶就是戒備和警惕。如今您已經考慮到這一點了,戰爭的災禍離我們魏國就遠了。”
接下去,吳起分析敵我雙方的形勢說:“您別隻看六國包圍我們,其實六國的情形很不相同呢!齊國陣勢雖然強大,但不堅固;秦國陣勢分散但能各自為戰;楚國陣勢嚴整,但不持久;燕國陣勢能守,但不能機動進攻;韓、趙兩國的陣勢雖然治理得法,可是軍士打仗不用力氣,貪生怕死。我們了解了敵國的弱點,就可以設法戰勝它。比如齊國,因為國家富足,君臣驕奢,百姓土卒待遇不均,作戰三心二意,陣勢就不能堅固。我們可以兵分三路,襲擊它的左右,就能破壞它的陣勢;秦國的軍令十分嚴厲,賞罰也分明,士卒都拚命作戰。對付秦兵要用錢財去吸引他,土卒貪財就會離開將官,然後我們設下伏兵,可以取勝;楚國地廣政亂,百姓愁苦不堪。它的陣勢不會持久,隻用輕兵去襲擊它的營房,使他們疲累。失去戰鬥力,就不戰自敗了;燕國士卒勇敢但沒有智慧,隻能防守而不能攻戰。我們可以用兵去誘惑他,然後俘虜他的將領;韓,趙的軍隊都討厭戰爭,缺乏拚命的精神,隻要他打來我們就抵擋他,他退卻我們就追擊他,讓他們疲不能戰,我們就能取勝。此外,我們對自己軍隊中的能人,例如疾走如飛的,力氣大得可以舉鼎的,戰場上能扛旗跑在前麵的,都要給予優待,封官加爵,對他們的父母妻子也要給予獎賞。這些都是加強我們軍隊戰鬥力的有效措施呀,如果能做到這些,魏國就能夠擊退成倍的敵人!”
魏擊聽了吳起對形式的見解後,非常高興,認為吳起的見解言之有理,自己的擔憂是不必的,是杞人憂天。
守株待兔
【釋義】守著樹樁等待兔子跑過來撞死。株,是指樹樁。比喻堅持片麵經驗,抱著僥幸心理,不經過努力奮鬥而妄想獲得成功。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王蠹》。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耒而守株,冀複得免。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宋國有位農民,一天在田裏幹活,忽然看到有隻野兔從遠處跑來。隻見它狂奔亂闖,最後撞在一個樹樁上。他走近一看,那野兔已折斷頭頸死去。
農夫高興極了,把那隻死兔撿回家美美吃了一頓。
第二天,農夫也不下田幹活了,他就坐在那個樹樁旁,等待著再發生野兔撞樹樁而死的事,想白白地撿到死兔。
一天天時間過去了,農夫再也沒有等到第二隻撞樹樁的野兔,而田裏的莊稼卻荒蕪了。人們都取笑他這種行為,並且迅速傳遍了宋國。
衣不解帶
【釋義】形容睡覺不脫衣服。帶:腰帶。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殷仲堪傳》。
殷仲堪出身於晉代宦官人家,自幼聰穎好學,對《道德經》一書能倒背如流,遠近各地廣為傳頌。
鎮守京口的大將軍謝玄十分器重他,想請他做官,但被拒絕了。在給謝玄的信中,殷仲堪情真意切地訴說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希冀上麵能以仁義來遍布天下。隻有“邊界無貪小利,強弱不得相淩”,才能不愁“黃河之不濟,函穀之不開”。謝玄讀後十分感動,更加敬重他,並采納了他的諫言,殷仲堪最後答應擔任晉陵太守的職務。
上任以後,殷仲堪嚴令整治當地風氣,因此,晉陵尊老愛幼蔚然成風,並以禮義之鄉著稱。
過了一段時間,殷仲堪的父親得了一種怪病:一點細微的聲音都被他當作鬥牛般的巨響,身體逐漸衰弱,從此一病不起,四處求醫無效,殷仲堪心急如焚,於是決定親自攻習醫學,日以繼夜地研究其精妙。為了給父親治病,幾年來他衣不解帶,伺候父親吃藥,他常常一麵拿著藥一麵流眼淚,就這樣,他的一隻眼睛失明了。孝子殷仲堪的名聲傳遍天下,他父親去世後,孝武帝任命他為太子中庶子。
交頭接耳
【釋義】頭挨著頭,嘴靠近耳朵。形容兩人靠得很近,竊竊私語。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
據《水滸傳》記載,林衝原為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教頭,由於高俅的兒子看上了林衝的老婆,想娶為妻,林衝不同意,就得罪了高太尉,被發配到滄州。一天他在閑走時,忽然遇上李小二。李小二曾經被林衝救過命,後來李小二來到滄州,開了一個茶酒店,所以他遇見林衝時分外親熱殷勤,立即請到家裏款待,從此以後林衝常與他來往。
一天,李小二的酒店裏突然來了幾個陌生客人,行動鬼鬼祟祟,李小二立刻警覺起來,忙回到內屋,對妻子說知此事。
妻子躡手躡腳走到板牆後麵,細心地聽起來。過了一會兒她回來對丈夫說:“他們交頭接耳地說話,我聽不太清楚,隻聽到一句說:‘包在我身上,好歹結果他的性命。’好像那位東京客官還給了管家金銀。”
不久,林衝來到酒店。李小二急忙把方才店裏的情況告訴了他。林衝一聽,頓時火冒三丈:“那家夥正是仇人陸謙,他敢來這裏害我,我叫他屁滾尿流!”
幾天之後,林衝向草料場附近走去,他預料到躲在草料場有危險,就躲在附近的古廟裏,正好撞見去草料場放火的仇人,林衝殺死他們以後,跑到梁山去了。
羊質虎皮
【釋義】羊披上了老虎皮,其本質還是羊,比喻外表似強大,但內質空虛。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羊侃傳》。
羊侃是北魏時的一名勇士,身材魁梧,膂力過人,有一回他跟父親去拜見北魏的皇帝。魏帝見羊侃身長八尺,虎背熊腰,便開玩笑說:“看外表你像老虎那樣威武,不知道實際上本領怎樣,是不是羊質虎皮啊!你學著老虎的樣子給我瞧瞧好嗎?”
羊侃四肢伏在殿上,學起老虎的模樣,大吼一聲,震得四壁轟轟作響。魏帝走上前來一看,不由得驚呆了:羊侃的手指把殿上的地板抓破了10個小洞,真像老虎爪一般有力呀!魏帝高興地叫喊:“真乃壯士呀!”
後來,羊侃來到南方梁國做官。簡文帝在位的時候,羊侃做軍師將軍。侯景帶兵謀反,一連攻下幾座城池,沒有人能阻止住。侯景攻到城下,縱火燒門,羊侃親自指揮士兵以水滅火,射殺敵兵,擊退侯景。侯景又用尖頭木驢攻城,箭矢對付不了木驢,守城士兵驚恐萬狀。羊侃急中生智,命令士卒做“雉尾炬”,拴上鐵鏃,灌上油,從城上擲向敵軍木驢。木驢見火就著,一會兒工夫就焚燒殆盡。侯景在城外堆起兩座土山,企圖登城。羊侃命令士卒挖地道,破壞敵人的土山。結果侯景不能取勝。
侯景最後又施展一條毒計。他抓獲了羊侃的兒子,綁縛著推到城下,讓羊侃看,並且讓士卒狂喊:“要兒子,還是要都城?”
羊侃氣得大叫:“我盡忠報主,猶恨不足,豈考慮一個兒子的死活?你們盡早殺了他吧!”
可是侯景不立即處死他的兒子,第二天又來折磨羊侃。羊侃在城上清楚地看見兒子,心裏很悲傷,痛楚地說:“我以身許國,誓死行陣,決不能以你的生死來考慮進退!”他擎起弓箭,一箭朝兒子射去。
他與城共存亡的決心並沒有嚇退敵人,羊侃身心交加,不久就病死城中,簡文帝賜他為護國將軍,以此來紀念這位忠貞勇士。
羊狠狼貪
【釋義】為人像羊一樣凶狠,像狼一樣貪婪。形容凶狠貪婪。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末年,趙歇在巨鹿屯兵稱王。秦朝派兵攻打趙歇,趙歇向楚求救。楚懷王任命手下的謀臣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領兵救趙。部隊開拔到安陽,就駐軍不前。
眾將就如何進攻秦軍而商量對策,這時項羽獻計道,從外圍進攻,裏麵有趙王協助,一定會攻破秦軍的陣勢。
宋義回答說:“將軍不能這樣看問題。如果現在我軍用盡全力去攻打秦軍的話,勢必造成傷亡,到時候就不可能救得了趙王,倒不如幹脆讓他們打去。即使秦軍打贏,也肯定疲憊不堪,我們可以乘此機會一舉打敗秦軍;假如秦軍沒有打贏,我們領軍再攻打秦軍也不遲。這一招叫坐收漁翁之利。”
宋義沒有再聽項羽的意見,就給全軍下達了命令要求全軍暫時駐兵不動,但在出擊的時候要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這樣才能打敗強大的秦軍。
項羽本來就看不起宋義,加上宋義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就在軍中煽動說:“眾將士吃不飽,穿不暖,軍中又無存糧,實在可憐,如此不體恤將士的人,決不是國家的忠臣。”第二天。項羽假借楚懷王之名,將宋義斬首示眾,並自封代上將軍。
羊裘垂釣
【釋義】披著羊皮襖釣魚,形容不慕官爵,隱居不仕。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嚴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