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價值連城
【釋義】價值與許多城池加在一起相當。比喻物品價值十分昂貴。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和氏》。
卞和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一天他把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璞獻給楚厲王,說這是他在荊山發現的。
楚厲王讓手下大臣們傳看,大臣們看來看去,都說是一塊石頭,玉匠也認為是石頭。楚厲王非常生氣,給卞和定下欺誑君王的罪名,命令武士砍掉卞和的左腳。卞和非常傷心。厲王死後,楚武王上台,卞和以為武王一定會識得寶物,便又帶著玉璞來獻給武王,結果,和上次一樣,武王下令砍掉卞和的右腳。卞和大呼冤屈。
從此,卞和再也不敢去王宮,自到文王繼位才改變了他的命運,由於他在荊山下抱著玉璞傷心欲絕,哭聲震天達三天之久。文王知道後派人去調查這件事。卞和說:“我不是為自己痛哭,我悲傷的是,明明是天下無雙的玉,卻認為是石頭,白白地埋沒了;明明是誠實的人,卻被認為犯了欺君之罪。這世道太不公正了。”卞和的話傳給文王後,文王立刻召他進宮,命令雕玉技師剔除玉璞外麵的石質。經過技師的雕琢,文王終於得到一塊晶瑩珍奇的玉璧,果然世間稀有,價值連城。文王把這塊玉璧當作國寶,稱為“和氏璧”。
爭先恐後
【釋義】爭著向前,惟恐落後。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喻老》
春秋後期,晉國出了個很有名的駕車能手叫王子期,趙襄子很佩服他,向他學習駕車技術。學了沒多久,趙襄子就自以為了不起了。他提出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王子期同意了。
比賽開始後,趙襄子把車趕到平原上,揮鞭催馬,同王子期雙雙駕車急駛起來。結果,趙襄子連換了三次馬,都未能趕上王子期,被遠遠地拋在後麵。
比賽結束後,趙襄子很不高興,把王子期叫到跟前,責備他說:“你教我駕車,卻不肯把技術全教給我啊!”
王子期回答說:“我的技術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你了,但你在運用上出了毛病。駕車時最重要的是讓馬和車協調一致。套車轅時要鬆緊合適,讓馬感到舒服。同時,駕車的人要特別注意馬跑的情況,不斷地加以調整。這樣,馬才能跑得快、跑得遠。但在比賽中,當你跑在前麵的時候,怕我趕上你;當你落在後麵時,又拚命想追上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試問,你哪還有心思來駕車呢?這是你落在後麵的原因。”
趙襄子聽了,恍然大悟。
“爭先恐後”就是從這個故事演化發展而來的。
休戚相關
【釋義】休:喜悅。戚:憂愁。彼此的喜悅與憂愁共同承擔。形容彼此命運聯係在一起,息息相關。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周子因被人陷害而流亡在外,周國的大夫單襄公非常敬重他,把他請到家中,待為上賓。
周子很有禮貌,說話時總忘不了忠孝、仁愛,待人接物很友善、和睦。他雖身在周地,可是聽說自己國家晉國有什麼災禍,他就憂愁;聽說晉國有什麼喜事,他就高興。這些情況單襄公看在眼裏,很為高興。單襄公不久病倒了,自知死期不遠,就對兒子單頃公囑咐說:“周子是一個賢明英達的人,他時刻不忘自己國家,為它的命運擔憂,未來的晉國國君可能就是他。你可要好好待他呀。”
不久。晉國國內發生變故,晉厲公被殺死,晉國大夫派人來接回周子,讓他做了晉國的國君,便是晉悼公。
優孟衣冠
【釋義】優孟:古代一藝人名。原指優孟穿戴他人衣帽,模仿其人神態,以諷諫楚王。後指演戲。比喻假扮古人或仿效他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丞相,他為楚莊王立過很多功勞,並得到楚莊王的重用,可是楚莊王卻是個不重感情之人,他沒有在孫叔敖死後照顧好他的家屬。宮廷演員優孟聽到這件事後,穿上孫叔敖生前的衣服,戴上了他的帽子,並且刻意模仿孫叔敖坐、立的姿勢和他談話時的語氣、神態、動作(優孟衣冠)。經過整整一年的揣摩和練習,優孟完全像孫叔敖一樣了。在楚莊王過生日的那一天,優孟前去祝壽。楚莊王大驚,以為是孫叔敖死而複生了,十分高興,要求他再回朝廷任丞相。優孟說:“請讓我回家同妻子商量商量,三天後給您回音。”
過了三天,優孟又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急忙問:“怎麼樣?你妻子同意了嗎?”
優孟回答道:“她對於做楚國的丞相一點興趣都沒有,而且很恐懼。她認為如果做丞相的下場同孫叔敖下場一樣,一貧如洗,不做也罷!”
楚莊王聽出了優孟的弦外之音,這才發覺站在麵前的人並非死而複生的孫叔敖,心中不禁有所震動。接下去,優孟又唱了一支歌,追憶孫叔敖生前的品行和功績以及死後的冷落。如泣如訴的歌唱,深深地感動了楚莊王。楚莊王派人找來了孫叔敖的兒子,封給他寢丘400戶土地作為邑地,並允許他終生享用。
仰人鼻息
【釋義】依仗別人的呼吸,才能活著。比喻自己沒有辦法,必須依仗別人才能生存。引申為看人臉色,不能自主。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袁紹傳》。
東漢末年,渤海太守袁紹想吞並冀州,袁紹的手下逢紀替他出了一條計策:一麵寫信給北平太守公孫瓚,慫恿他引兵南攻;一麵派人去見冀州刺史韓馥,勸韓馥讓出冀州,這樣才能保住性命。
無能的韓馥聽了覺得有理,竟表示同意。可是韓馥的部下耿武、閔純等,看出袁紹也是沒有什麼能力的人,於是一致反對歸附他。耿武等對韓馥說:“冀州有百萬之眾,支持十年之餉不成問題,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為什麼要把我們的地盤拱手送給他呢?”
刎頸之交
【釋義】刎:割斷之意。指人與人交情深厚。比喻同生死共患難的交情。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漢爭霸結束後,韓信因為功勞巨大,被劉邦封為楚王,韓信的手下蒯通見韓信兵權在握,就勸韓信謀反,韓信認為劉邦待他不薄,不想造反。
蒯通又誠懇地勸他:“你自己以為報效劉邦,幫助他建立萬世之業,你也會永享厚祿,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就拿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餘兩人來說吧,他倆為布衣時,結為刎頸之交,是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但是後來張耳歸附漢王,竟殺死成安君。再說越國的大夫文種,扶助勾踐稱霸,最後落得個被勾踐賜劍自刎的悲慘下場。你與劉邦的交情能超過張耳和成安君的刎頸之交嗎?你對劉邦的忠心能趕上文種對勾踐的忠心嗎?你應該麵對現實,不要再遲疑了。”
韓信沒有聽從勸告。蒯通怕將來受到牽連,偷偷地逃到外地去了。
沒過多久,劉邦怕韓信擁兵不軌,削弱了他的權力。最後韓信被害死了。
多多益善
【釋義】就是越多越好的意思。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為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自己也認為,他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得了天下,是因為重用了張良、蕭何和韓信。所以,他當皇帝以後,分封韓信為楚王。
後來,韓信有點居功自傲,不怎麼聽劉邦的話,還起了謀反的念頭。他還窩藏了項羽手下的一個將領鍾離昧,被劉邦知道了,就用計把韓信抓了起來。劉邦也清楚,韓信很有軍事天賦,手下有許多部隊,對自己也不怎麼忠心.就打算殺了他。但又考慮到韓信是開國元勳,功勞太大,殺了怕影響不好,就取消了韓信的楚王封號,改封為淮陰侯。
韓信始終都認為自己的功勞大,本領高,傲慢得不得了,別人都不在他的眼裏。有一天,劉邦和他議論起將領帶兵的本領來,說某人有什麼長處,也有什麼短處,某人能帶多少兵等等。劉邦想試探韓信對自己到底服不服,就問韓信:“像我這樣的才能,能帶多少兵?”
韓信不知劉邦的用心,就說:“皇上不過能帶十萬兵。”劉邦又問:“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是越多越好。”劉邦聽了,笑著問:“越多越好?那你怎麼被我抓住了呢?”韓信這時才意識到自己說走了嘴,忙轉彎說:“皇上不善於帶兵,但善於帶將軍,所以我被您抓住了。”
“多多益善”也說“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多難興邦
【釋義】一個國家多災多難往往激發這個國家興旺發達起來。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四年》。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靈王是個殘暴之人,他野心勃勃,在除掉國內敵手之後,又派任舉前往晉國,要求晉平公與他一起召開諸侯會盟,要當霸主。
晉平公卻想自己當霸主。但是,晉國大夫司馬侯認為晉國跟楚國爭霸還要等待一段時間。他說:“楚王雖然倒行逆施,但還不到垮台的程度,可能上天要等他幹盡壞事後才給他降下懲罰,楚國的臣民也會拋棄他。那時候,霸主的地位我們將不爭而得。”
晉平公說:“楚國內部不團結,多災多難,能當霸主嗎?”
司馬侯說:“一個國家多災多難,當然不是好事;不過,有時候,多災多難也能反過來成為他們振興自己國家的力量。譬如,齊國內亂,國君被殺,公子小白平定內亂,擊退了魯國的入侵,取得政權,這就是齊桓公,他任用賢相管仲進行改革,國力逐漸強盛,成為第一個霸主。晉公子重耳被國君長期驅逐流亡國外,曆經困難,終於回國即位,這就是晉文公。他整頓內政,加強兵力,使晉國成為第二個霸主。所以有時候多難興邦。但如果楚靈王看不到他自己的危機,就算他當了霸主,日子也不會長的。”晉平公覺得言之有理,就在當年六月會盟,讓楚靈王當了霸主。楚靈王稱霸以後,更加肆無忌彈,放蕩自任,不思進取,終於引來殺身之禍,他的變本加厲,使他的三個弟弟聯合起來反抗他,終於落得個自殺的可悲下場。
多行不義必自斃
【釋義】壞事幹盡,必將自取滅亡。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
春秋初,鄭武公的夫人薑氏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寤生,小的叫共叔段。但薑氏隻寵愛小兒子共叔段,她總在鄭武公麵前誇讚共叔段,想讓武公以後把君位傳給共叔段,武公一直都不答應。
鄭武公死後,寤生繼承君位,就是鄭莊公。他母親怕他的弟弟吃虧,就要求莊公把製邑(在今河南汜水縣)封給共叔段,鄭莊公沒有答應。薑氏又要求把京城(今河南榮陽)封給共叔段。因為這一要求也超出了當時的禮製規定,鄭莊公還是不願意。薑氏見莊公一再拒絕自己的要求,就非常生氣,鄭莊公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了。
共叔段到了京城後,倚仗著母親的支持,就私自招兵買馬,暗中訓練軍隊,屯積糧草,想等待機會下手,奪取哥哥的皇位。
消息傳到了國都,大臣祭仲等人很替鄭莊公擔憂,勸鄭莊公趁早作打算,教訓一下共叔段。鄭莊公說:“壞事幹得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們就等著瞧吧!”
後來,共叔段果然趁鄭莊公要去洛陽朝見周天子的機會,由母親作內應,發動叛亂。但鄭莊公早有準備,朝見周天子也隻是個幌子,他很快就帶領人馬殺回來,擊敗了共叔段,共叔段隻好自殺了。
向火乞兒
【釋義】烤火的乞丐。比喻那些趨炎附勢的人。
【出處】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楊國忠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奸臣,由於他權傾朝野,陷害忠良,文武百官沒有不怕他不巴結他的,隻有宰相張九齡例外,不吃那一套,使得一些與他交好的大臣害怕楊國忠對他進行報複。
張九齡卻說:“今天朝廷這個樣子,那些趨炎附勢的人都是些向火乞兒,別看他們現在眉飛色舞,以為得到了什麼好處,其實什麼也沒有得到。等到火熄滅了,隻剩下灰燼,那些灰被風一吹就會四處飄散,哪兒還有什麼暖氣?一旦這樣,那些烤火的乞兒就會因缺少溫暖而凍死在荒野,隻剩下一些骨頭,而骨頭又會被拋到山溝裏。他們現在似乎很得勢,全然不知大禍將要臨頭。”
過了幾年,張九齡的話果然得到了驗證,馬嵬坡上保護皇上的士兵不但要求把楊貴妃處死,而且楊國忠也必須伏法,唐玄宗隻好照辦,當年那些向火乞兒,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懲處。
向壁虛構
【釋義】對著牆壁無事實地憑空捏造。比喻杜撰胡謅和不真實的記述。
【出處】漢·許慎《說文解字序》。
在《尚書》之中,記載了一些國家重大的事件及事跡,這些國家包括春秋之前的唐、虞、夏、商以及周武王時期。它是最早的史書,不幸的是,在漢朝失傳了。
有個在秦朝當過“博士”的伏生(名勝),這時還活著,而且聽說他還私藏著一部《尚書》。漢文帝就派“掌故”晁錯到濟南去拜訪伏生。不料,伏生的藏書經過秦末漢初連年的戰亂,也都失散了。檢查整理的結果,這部原有l00多篇的古書,隻剩了四篇,而且是寫在竹簡上的古文,一般人都不認得。於是叫伏生念給大家聽。這時伏生已90多歲,眼花耳聾,說話也含糊不清了。於是,老先生念給他女兒聽,再由他女兒轉述,晁錯等人就一字一句地記錄下來,這才編成了一部《今文尚書》。雖然不全了,而且伏生和他女兒說的是山東方言,記的人誤聽錯寫的字也就難免,但在當時這就是唯一的《尚書》版本了。
孔安國是孔子的後代,他在孔子舊時講堂的牆壁裏發現一本《尚書》,但已淩亂不堪,孔安國把它編成一套,發現也是殘缺不全的(這本書在漢景時期在山東阜被發現)不過比伏生留存的多了16篇。為了區別於伏生的《今文尚書》,人們就稱孔安國的這個版本為《古文尚書》。漢武帝時,派人向孔家去取書,這時恰因宮中發生變亂,這部《古文尚書》因此又失散了。到後漢時,經學家杜林所留傳的《古文尚書》,據說也就是孔安國的版本。此外,還陸續發現了一些前所未見的篇章,有的還重新分編過,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尚書》,不止45篇,而是有58篇。關於《尚書》,曆來的爭論很多,唐代曾經正式規定,《尚書》以孔安國的版本為標準。可是後來有人卻又認為孔本是假造的。《說文解字序》說:“世上人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向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
師出無名
【釋義】原指出兵沒有理由。現泛指辦事沒有正當理由。
【出處】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上》。
楚懷王對起義軍的將領們有約在先,誰先進入鹹陽,誰就當秦王。項羽後進鹹陽,卻自封西楚霸王,私自把先入鹹陽的劉邦封為漢王,把他趕到了巴蜀之地。項羽懷恨楚懷王,秘密派人殺死了他。
項羽的這些舉動,引起了諸侯們的強烈不滿。漢王劉邦領兵到了洛陽,董公對劉邦說:“我聽說順德的昌盛,逆德的滅亡。沒有正當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項羽殺了君王,為天下人所怨。您何不借此機會領兵討伐項羽,四海之內都會仰慕你的德行。這樣,您就同從前的周武王討伐紂王一樣,興的是仁義之師。”
劉邦馬上為義帝發喪,命令三軍全都穿上白衣,自己則袒露左臂,放聲大哭,接連公祭了三天。接著,劉邦又派使者給其他諸侯送信說:“天下共立義帝,我們作為臣子尊他為君。現在項羽殺害了義帝,實在是大逆不道。我要興仁義之師,和你們一起去討伐殺害義帝的人。”楚漢之爭開始了。
華而不實
【釋義】比喻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內容。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
春秋時,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衛國,回來路過寧邑,住在一家客店裏。店主姓贏,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十分欽佩,悄悄對妻子說:
“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來,一直都沒有找到。今天我看陽處父這個人不錯,我決心跟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