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離別妻子,跟著他走了。一路上,陽處父同店主東拉西扯,口若懸河,無話不談,店主一邊走,一邊聽。剛剛走出寧邑縣境,店主改變了主意,和陽處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納悶,問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這麼個人,怎麼不跟他去呢?你不是決心很大嗎?家裏的事你盡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長得一表人才,以為他可以信賴,誰知聽了他的言論卻感到非常討厭。我怕跟隨他沒有好日子過,所以就回來了。”店主說。
在店主的眼裏,陽處父是一個“華而不實”的人。
負荊請罪
【釋義】形容主動向人認錯、賠禮道歉。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國的藺相如很有膽識和才華,他多次在外交上為趙國立功,所以被趙王拜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得知此事後,很不服氣,事事都要跟藺相如一爭長短,藺相如總是忍讓。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麵而來,急忙讓車夫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車夫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語重心長地說:
“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是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隻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而互相攻擊,像兩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的手下都為藺相如的深明大義所感動,非常欽佩藺相如。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被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心裏萬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
藺相如沒有責怪廉頗,而是握手言和,成為刎頸之交。
負隅頑抗
【釋義】負:指依靠。憑借之意,隅:指角落成山勢彎曲險要之地。比喻殘敵憑險頑抗。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齊國有一年發生了天災,許多人被餓死了。孟子的學生陳臻請孟子出麵,請求齊王打開糧倉救濟百姓。
孟子歎了口氣:“我何嚐不為齊國的百姓擔憂呢?可是我不能再去勸說齊王了。你聽說過馮婦的故事嗎?晉國有一位叫馮婦的獵手,是打老虎的好手。可是後來馮婦決心不打老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許多年之後,山裏出現一隻猛虎,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角。老虎背靠著山角,瞪圓了眼睛,大吼一聲,嚇得獵人不敢上前。這時湊巧馮婦路過這兒,跳下車子,挽起衣袖,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一場拚搏,終於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那些自稱為有學問的人,卻無情地嘲笑他。我不能再去勸諫齊王了,不然,我會成為被士人嘲笑的馮婦。”
負重致遠
【釋義】背著重物走遠路,比喻肩負重任。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龐統傳》。
三國時的龐統是個非常有才氣的人,通曉天下大事。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就認識龐統,兩人是好朋友。當時,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龐統被稱為“鳳雛”,名氣都很大。
赤壁之戰以後,龐統在周瑜手下任職。不久,周瑜病死了,龐統把周瑜的靈樞送回吳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
吳郡是個文人薈萃的地方,當時的許多名士都在那裏。龐統之名更是家喻戶曉,那些名土們就經常與他聚會。在龐統要離開吳郡回去的時候,很多文人都去看望,其中有陸績、顧劭等人,他們都是非常有名的人。那天,大家在一起談古論今,氣氛非常熱烈。這時,有人請龐統評價當時在座的人。
當時,陸績是江東名望很盛的學者,龐統首先評論他說:“陸先生就好像一匹跑得不太快但有強勁腳力的馬,有超逸的才能。”接著他又評論同樣著名的顧劭,說:“顧先生好比是一頭跑不快,但能夠背負重物走很遠路的牛。”龐統還評價了其他一些名士。大家都覺得他說到了點子上了。
有人又請龐統評評他自己,龐統很自負,也很率直,他說:“我可以為帝王出謀劃策,治理天下。”
後來,龐統投靠了劉備,同諸葛亮一起擔任軍師中郎將。由於過於自負,在一次帶兵作戰時,中了敵人的計謀,被射死在落鳳坡。
“負重致遠”取自龐統對顧劭的評論,也作“任重致遠”。
危如累卵
【釋義】比喻情況十分緊急,隨時可能發生災難。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範雌蔡譯列傳》、張守節正義引《說苑》。
春秋時,晉靈公貪戀酒色,好逸惡勞,整日不料理朝政,隻想如何享樂。一日,心血來潮,想要造一座九層高台,來供自己登高遠望。
在當時的條件下,修建九層高台可是個大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錢財,還要征用大批的民工。晉靈公怕臣子們反對,就宣布了政策,說是如果有人開口勸阻,他就砍誰的腦袋。
這樣一來,那些大臣們就都嚇著了,有些大臣心裏是不讚成修九層高台的,可是怕真的被殺頭,隻好忍住不做聲。可是有個叫荀息的老臣實在忍不下去,他想,一定得想個辦法去勸阻晉靈公。
這一天,荀息要求見晉靈公。晉靈公知道他一定是來勸阻自己修高台的,就拿了一張弓在手上,搭上箭,拉開弓,做出要射的姿式,然後讓荀息進來。他想,隻要荀息開口勸阻,就一箭射死他。
荀息見了,一點也不緊張,他笑著對晉靈公說:“我近日學會了玩一個把戲,想表演給您看看。”
晉靈公一聽,覺得很有興致,就放下弓箭,問:“什麼把戲?”荀息說:“我能夠把十二顆棋子重疊起來,上麵再疊上九個雞蛋。”
晉靈公聽說能把九個雞蛋疊在十二顆棋子上,驚奇得眼睛都瞪圓了,忙說:“那你快表演給我看!”
荀息凝神屏氣,先把十二顆棋子一顆顆地重疊起來,然後開始往棋子上疊雞蛋。雞蛋是圓的,放在上麵不停地輕微晃動,隨時都有滾下來的可能。晉靈公眼睛都看直了,他張著嘴巴,大氣都不敢出。
荀息把雞蛋一個一個地加上去,晉靈公也越來越緊張,最後,他終於忍不住叫出聲來說道:“哎呀!太危險了!”。
荀息見時機已成熟,就說:“這還不算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
晉靈公驚訝不已,忙問:“什麼節目,馬上演給我看看!”荀息說:“大王您修造九層高台,要花好幾年的時間,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啊!弄得國內男人不能耕地,女人不能織布,國庫也空虛。鄰近的國家正虎視眈眈地盯著我們,想找機會打進來,到那時,我們無力抵抗,國家一定會滅亡,這難道還不危險嗎?”
晉靈公沒有想到修造高台對國家會有這麼大的危害,現在聽荀息一說,嚇得全身冷汗直冒,連聲說:“是危險!是危險!沒想到我的過失這麼嚴重!”
後來,晉靈公聽從了荀息的勸告,取消了修建九層高台的打算。
危在旦夕
【釋義】旦:早晨。夕:傍晚。旦夕:指時間極短。危險就在眼前了。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太史慈傳》。
東漢末年,有一個勇士名叫太史慈,他家境貧寒,多虧名士孔融救濟他,才沒有餓死荒野。
黃巾農民起義爆發後,這時身為北海相的孔融,在都昌被農民軍將領管亥的部隊團團圍住,形勢萬分危急。太史慈的母親對他說:“兒啊,如今孔大人遇到危難,你該去幫幫他!”
太史慈越過了封鎖線,隻身潛入了都昌城。農民軍將都昌城圍得越來越緊,孔融坐立不安,更加焦急。有人提議,平原相劉備為人重信義,急人所難,不如再派人突圍去向平原相報信求援,請劉備趕快來解圍。孔融麵有難色,說:“主意倒是不錯,可無奈這城被圍得水泄不通,前幾次突圍送信的人,死的死,傷的傷,沒有人能衝出去。”
這時,太史慈站了出來,向孔融請求出城送信。
第二天,都昌城緊閉多日的城門突然打開了,隻見太史慈全副武裝,縱馬馳出,身後隻跟了兩名騎兵。城外圍軍驚駭不已,竟不知怎麼樣對付太史慈。太史慈下馬滾入溝塹,搭弓射箭,連中兩名敵兵,隨著躍身上馬,一溜煙進了城,城門又緊緊地關上了。
此後幾天,太史慈天天如此騷擾圍軍一番,圍軍隻當這是守軍的殺傷戰術,漸漸習以為常,不加警惕。到了第五天早上,城門一開,太史慈飛馬加鞭,竟然直衝圍軍而去,圍軍急忙躲閃,居然給他讓出了一條路。等到圍軍醒悟過來,太史慈早已越過重圍,朝遠處而去。
太史慈到了平原郡,見到了平原相劉備,告急道:“今北海孔大人被圍,孤軍無援,危在旦夕,請您馬上派兵相救。”說罷,遞上孔融的親筆信。
劉備立即點精兵三千給太史慈去救孔融,解了都昌之圍。
危若朝露
【釋義】危險得像早晨露珠一般,太陽一出,馬上就會消失。比喻情況相當危急。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都比較落後,常受其它國家的欺負。秦孝公即位以後,下決心改變這種落後的狀況,就打算招賢納士,變法圖強。
衛國有個叫公孫鞅的人,當時正在魏國,官場上並不得意,聽說秦孝公正在招賢,就到了秦國。他對秦孝公闡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張,說:“要把一個國家治理得富強,就要注意發展農業,鼓勵生產,還要獎勵有功的將士;要使國家秩序安定,就必須賞罰分明,樹立威信,這樣改革才容易進行。”
秦孝公非常讚同公孫鞅的主張,他們談了三天三夜,秦孝公都不覺得疲倦,認為公孫鞅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他很快就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讓他負責變法。
公孫鞅製定了一係列法令:獎勵耕織,規定生產多的人可以免除瑤役;還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爵位的高低按軍功大小來排列;推行連坐法,一人犯法,同族都受到連累。違反法令的給予嚴厲打擊等等。
自從公孫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擴大了,軍事力量也增強了,逐漸強大起來。公孫鞅因為功勞顯著,秦孝公升他擔任大良造一職,掌握秦國的軍政大權,還把商邑(今陝西商縣東南)的十五座城封給了他。從此,人們把他稱為商鞅。
商鞅的變法沉重地打擊了舊貴族們的利益,甚至還受到了太子的反對。他們都對商鞅恨之入骨,想方設法要置他於死地,由於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他們一時不能得逞。
有個叫趙良的讀書人對商鞅的處境很擔心,就想勸商鞅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他舉了許多事例,勸商鞅辦事不要太認真,不要樹敵太多。他說:“您現在危險得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樣,太陽一出來就會被曬幹。您還想延年益壽嗎?為什麼不歸還封地,到鄉下去隱居呢?如果您還要堅持變法,萬一有一天秦孝公去世了,您失去了靠山,那麼您喪身的日子也很快就到了。”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他馬上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試圖逃走,但此時已經晚了,不僅沒有逃掉,反而被車裂而死。
眾叛親離
【釋義】大眾反對,親信背離。形容處境極其孤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
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名叫公子晉,另一個名叫公子州籲。州籲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他見兄長衛桓公是一個忠厚本分之人,便想篡位自己當國君。
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到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為桓公餞行。他端著一杯酒,對桓公說:
“祝兄長一路平安。”
“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了!”衛桓公說。
接著,衛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籲趁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了。
州籲殺了衛桓公,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鄭國早有防範,衛軍大敗而歸。
魯國的國君隱公得知這些情況後,問大夫眾仲說:
“州籲這樣幹,能長久得了嗎?”
眾仲回答說:
“州籲隻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非常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這樣,老百姓反對他,他的親信也會離開他,他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
眾仲接著又說:
“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斂和節製,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著他呢!”
沒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碏借助陳國的力量,消滅了州籲以及他的手下。
眾怒難犯
【釋義】形容眾人發怒,不能冒犯。比喻不能違背大多數人的意誌。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
尉止是春秋時鄭國的大夫,當他的意見與握有大權的子駟意見不統一時,便帶領宗族的人殺掉子駟、子國等人,還強迫鄭簡公跟隨他來到北宮。
子駟的兒子聽到尉止叛亂的消息,在家中沒有作任何布置,就率領部分親信去攻擊尉止,結果,家中的奴隸和仆人乘機逃跑,而子國的兒子子產卻臨危不亂,召集所有的家奴,要他們和自己同心協力,一起去平息叛亂,然後帶領人馬去攻打叛亂的尉止。而鄭國另一個大夫子孔聽說子產起兵平叛,立即出兵協助,終於和子產一起殺了尉止,平息了叛亂。子孔作了鄭國的執政大夫。
子孔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製定了盟書,規定所有的官員都要各守其位,聽從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將領對此不滿,他就準備大開殺戒,威逼他們順從。子產勸阻他,要他燒掉盟書,子孔不同意,說:“我這樣做是為了安定國家,他們發怒,就讓他們發怒好了!”
子產說:“眾怒難犯!專權是難於成功的。不如燒了盟書來安定大家的心。”
子孔見子產說得在情在理,而且對安定大有好處,便也不在堅持製定盟書一事,鄭國也因此繁榮穩定。
眾誌成城
【釋義】形容團結一致就能克服困難。
【出處】春秋·左丘明《周語·國語下》。
周景王愛好音樂,他最喜歡的樂器是鍾。他想為自己鑄一口大鍾,於是命令手下到處收集好銅。
周景王對鍾的要求很過分,可以說這是一件勞民傷財的工程。大夫單穆公和司樂官州鳩都不支持周景王鑄大鍾,屢次勸阻周景王別這樣做。可是周景王不聽他們的勸告,堅持要鑄鍾。第二年,終於鑄成了一口大鍾。周景王高興得跳了起來,立刻就讓樂工演奏。那些善於逢迎拍馬的樂工演奏了樂曲,並向周景王祝賀,稱讚大鍾的聲音悅耳動聽。
周景王聽了很是得意,他對州鳩說:“你當初反對我鑄鍾,說大鍾的聲音不和諧,現在鍾鑄好了,你好好聽聽,這聲音多麼悅耳,多麼和諧!”
州鳩直言不諱地說:“我覺得大鍾的聲音一點都不悅耳,一點也不和諧。我認為,如果天下老百姓都擁護、讚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大王為了鑄這口鍾,勞民傷財,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艱難了,他們都在怨恨大王,到處都是議論、反對的聲音,這怎麼叫和諧呢?!無論什麼事,隻要是老百姓讚成的,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如果是老百姓反對的,就肯定會失敗。有句諺語說得好:眾人團結一心,就會成為堅固的城堡;眾口一辭的輿論,足以把金子熔化。應不應該鑄這口鍾,現在這口鍾造成的影響如何,還請大王洗耳恭聽呀!”
後來居上
【釋義】居:處在。原指元老舊臣對資曆淺的新人居於己上,不以為然。現謂新舊變替,後來的人或事物可以勝過先前的,含讚許之意。